第二部分 城市邊緣人
關燈
小
中
大
袋上好像有隐形天線,申線正在微微顫抖,幾乎能聽到他腦袋裡面齒輪在轉動的聲音。
溢奶的乳房啊,什麼情況。
他肯定想不明白。
他走過來,對我說:“哦,是我錯了,美人。
别往心裡去啊。
”他把手伸出來,我拍了他的手一下,再把手擡起來。
然後他吻了我的手。
我們現在回到巴勒姆的一棟房屋的前廳裡,牆上是藤蔓一般的綠色,看起來是故意油漆成這個顔色,以掩蓋那些吉普賽人留下來的塗鴉。
地闆是白色的,上面布滿自行車留下的劃痕。
大部分租客都是郵差或者快遞員。
牆上還釘着一個招出租車司機的海報。
她站在壁爐附近,檢查着晚上撿回來的東西的過期時間——穆勒酸奶5月2日過期,素食千層面5月6日過期。
目前已經是5月9日的最後幾個小時了,這堆東西裡的大部分要不就是過期了,要不就是快要過期了。
廁紙卷倒是沒問題,芝士呢?根據莎拉的說法,有的芝士過了期更好呢,不是麼?她拿出一些乳蛋餅——我記得她在垃圾堆裡發現它時的樣子。
比起發現剛剛過期不久的優質巧克力時的尖叫,發現乳蛋餅時莎拉的表情就較為遜色了。
我問她,我們是不是要熱一下乳蛋餅。
“熱的不好吃,”她說,“你要感受一下口感中的精妙啊,蘑菇清炒之後的味道。
” 她後來說,她變性之後,視角也變得女性化起來。
她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甚至是過去看過的電影。
“從女性視角,怎麼看《星球大戰》呢?”我問她。
“以前,我會情不自禁地被科技的那部分迷住。
” “現在呢?” “我現在對《星球大戰》的記憶就是裡面的愛情故事了。
莉亞公主和那個忘了叫什麼名字的男人。
”“那倫敦呢?”“以前倫敦對我來說,是系統、電路、連接和道路。
那個時候的倫敦是沒有情感的地方,事物隻是單純地在運轉着,移動着,各司其職。
” “那現在呢?” “變性後啊,”她說,“我覺得倫敦就有了感情。
我能感受到感情的流動。
我能看到建築物的悲傷,還有霓虹燈的燈光灑在街道上的那種帶着悲傷的美感。
” 垂釣者 約翰·安德魯斯 在羅馬時代前,魚就開始在倫敦的運河、溪流、池塘裡遊來遊去。
現在,如果你在倫敦抓一條魚,抓到的魚跟那個時候魚的樣子區别不會太大。
總體來說,你抓到的魚跟喬治王朝、維多利亞時期人們抓到的魚長得差不多。
你隻能在河裡抓到白鲑和鲦魚,在靜水裡是沒有這些魚的。
不過斜齒鳊、梭子魚、鳊魚、鯉魚和白楊魚在兩種水裡都能找到。
隻在河裡才能抓到的魚還有觸須魚、歐白魚;潮汐上漲的時候,比目魚、鳗魚、鲈魚就都沖上來了。
如果白金漢宮裡有池塘——我覺得那裡肯定有——裡面肯定是有鯉魚的。
在蛇紋岩層裡都能找到鯉魚。
整條泰晤士河裡都有鯉魚,所有的支流裡也都有。
有魚的地方才會生機勃勃。
在南邊的羅瑟希德有魚,在國會大廈對面也可以釣魚、抓魚。
那為什麼我要專門去垂釣呢?好吧,我這麼問你:如果你現在走在倫敦街上,有一個房子,隻要你走進去,它就能把你帶到另外一個時空,你難道不會走進去嗎?我覺得對很多垂釣者來說,吸引我們的就是那種神秘感。
在倫敦,垂釣文化一直非常流行。
如果你非要說有一個黃金時期,我想應該是1820到1960年,大概有150年——這就是人們開始有閑暇的時候。
在那之前,你可能在什麼地方釣一個小時就得趕着回家吃飯了,或者你可以偷偷打個獵什麼的,但确實是在閑暇時間出現之後,人們才開始垂釣的。
随着工業的發展,人們有錢了。
他們可以在周日或者周六釣魚。
火車出現之後,人們可以坐着火車去他們以前到不了的地方。
于是很多導遊也開始出現,這個時候,很多人在工業生産裡賺了錢,就可以跟這些導遊買定期服務,去非常奢侈的地方釣魚。
工人們也會在為期不長的休息時間裡把工資拿出來花——搭火車,要不就是坐明輪——買一張日票,去水邊釣魚。
要記得,那個時候,釣上來的魚還是允許食用的,所以釣魚對人們來說不僅是運動,他們還能吃魚呢。
在19世紀晚期,倫敦2.5平方千米的範圍内,大概就有200個漁具商店。
漁具産業滿足了釣魚的需求,慢慢地,這個産業繼續發展,一個個釣魚俱樂部也組建起來。
俱樂部又壯大成協會,這些協會在政治方面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如果去大英博物館找一份1880年到1890年的報紙,你會發現每份報紙裡都會有4到5頁是各種釣魚俱樂部的會議通知。
肯特鎮那樣的地方,大概就有五六個釣魚俱樂部,都設在酒吧,分布在這裡與卡姆登之間的地方。
你知道釣魚巷在哪裡,對吧?那裡有一家南多烤雞店(3)。
那裡以前是“垂釣者之臂”酒吧,也設有一個俱樂部。
在斯托克紐因頓大概有八個俱樂部,每家附近都會有當地酒吧。
釣魚本來就是特别大衆的娛樂方式。
現在,釣魚文化的變化也反映社會的變化。
維多利亞時期,工作人口特别多。
很多人在半天休息日去釣魚。
周日也可以釣魚,但是很多人周日得上教堂。
很多退了休的人和小孩子都釣魚。
後來,20世紀發生的許多事情差點把釣魚這項活動殺死了。
兩次世界大戰還有它們帶來的社會變革,汽車、電視的出現,泰晤士河出現的大污染,人們把水用于建築施工和農業澆灌,等等。
河裡的水量減少了一半。
水一少,魚也少了。
過去的五十年,除了個人主義之外,還有什麼呢?人們根本不去釣魚俱樂部了——釣魚曾經是一種社交活動,就好像去看賽狗或者足球比賽一樣。
在倫敦,釣魚運動的衰落就跟賽狗的衰落是一樣的。
我們曾經有十幾條以上的賽狗道,現在隻有一兩條了。
釣魚也是如此啊。
曾經,我們有12條很好的河流彙進泰晤士河裡,現在,這些河流要不就是被建築物蓋住了,要不就是被污染毀掉了。
這些本來可以釣魚的小地方小港口,都人口過剩,污染嚴重。
釣魚就這樣退出潮流舞台。
◇◆◇ 在12、13世紀,僧侶們從歐洲大陸把鯉魚帶回來,放在養魚池裡飼養,然後再放歸自然。
它們都是狡猾的老魚,很難捕捉;加之又大又有力,即使你有幸抓到一條,它們也可以輕易地掙脫漁具——即使它們已經被沖到岸上,情況也一樣。
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越來越多的垂釣者開始隻釣鯉魚。
到了20世紀80、90年代,那些原本抓到斜齒鳊、鲦魚、鲈魚這種小魚就滿足的人,開始變得喜歡抓更大的魚,大部分目标都是鯉魚。
慢慢地,這風氣就成長為一個特别大的産業。
在倫敦,許多水域一度都被忽視了,比如市裡的池塘,像海格特池塘、漢普斯特德池塘,還有泰晤士河的延伸水域、灌木公園、維多利亞公園等等。
上面提到的這些水域其實都有鯉魚。
它們從中世紀時就在那裡了。
當地人把它們放在那裡飼養,然後撈出來吃掉。
這些魚中的有一些會繼續生長,甚至長到非常老的年紀,身體也變得非常大。
這會兒,人們又回過頭去捕撈它們。
現在,如果你在垂釣季節去海格特池塘附近走走,就會發
溢奶的乳房啊,什麼情況。
他肯定想不明白。
他走過來,對我說:“哦,是我錯了,美人。
别往心裡去啊。
”他把手伸出來,我拍了他的手一下,再把手擡起來。
然後他吻了我的手。
我們現在回到巴勒姆的一棟房屋的前廳裡,牆上是藤蔓一般的綠色,看起來是故意油漆成這個顔色,以掩蓋那些吉普賽人留下來的塗鴉。
地闆是白色的,上面布滿自行車留下的劃痕。
大部分租客都是郵差或者快遞員。
牆上還釘着一個招出租車司機的海報。
她站在壁爐附近,檢查着晚上撿回來的東西的過期時間——穆勒酸奶5月2日過期,素食千層面5月6日過期。
目前已經是5月9日的最後幾個小時了,這堆東西裡的大部分要不就是過期了,要不就是快要過期了。
廁紙卷倒是沒問題,芝士呢?根據莎拉的說法,有的芝士過了期更好呢,不是麼?她拿出一些乳蛋餅——我記得她在垃圾堆裡發現它時的樣子。
比起發現剛剛過期不久的優質巧克力時的尖叫,發現乳蛋餅時莎拉的表情就較為遜色了。
我問她,我們是不是要熱一下乳蛋餅。
“熱的不好吃,”她說,“你要感受一下口感中的精妙啊,蘑菇清炒之後的味道。
” 她後來說,她變性之後,視角也變得女性化起來。
她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甚至是過去看過的電影。
“從女性視角,怎麼看《星球大戰》呢?”我問她。
“以前,我會情不自禁地被科技的那部分迷住。
” “現在呢?” “我現在對《星球大戰》的記憶就是裡面的愛情故事了。
莉亞公主和那個忘了叫什麼名字的男人。
”“那倫敦呢?”“以前倫敦對我來說,是系統、電路、連接和道路。
那個時候的倫敦是沒有情感的地方,事物隻是單純地在運轉着,移動着,各司其職。
” “那現在呢?” “變性後啊,”她說,“我覺得倫敦就有了感情。
我能感受到感情的流動。
我能看到建築物的悲傷,還有霓虹燈的燈光灑在街道上的那種帶着悲傷的美感。
” 垂釣者 約翰·安德魯斯 在羅馬時代前,魚就開始在倫敦的運河、溪流、池塘裡遊來遊去。
現在,如果你在倫敦抓一條魚,抓到的魚跟那個時候魚的樣子區别不會太大。
總體來說,你抓到的魚跟喬治王朝、維多利亞時期人們抓到的魚長得差不多。
你隻能在河裡抓到白鲑和鲦魚,在靜水裡是沒有這些魚的。
不過斜齒鳊、梭子魚、鳊魚、鯉魚和白楊魚在兩種水裡都能找到。
隻在河裡才能抓到的魚還有觸須魚、歐白魚;潮汐上漲的時候,比目魚、鳗魚、鲈魚就都沖上來了。
如果白金漢宮裡有池塘——我覺得那裡肯定有——裡面肯定是有鯉魚的。
在蛇紋岩層裡都能找到鯉魚。
整條泰晤士河裡都有鯉魚,所有的支流裡也都有。
有魚的地方才會生機勃勃。
在南邊的羅瑟希德有魚,在國會大廈對面也可以釣魚、抓魚。
那為什麼我要專門去垂釣呢?好吧,我這麼問你:如果你現在走在倫敦街上,有一個房子,隻要你走進去,它就能把你帶到另外一個時空,你難道不會走進去嗎?我覺得對很多垂釣者來說,吸引我們的就是那種神秘感。
在倫敦,垂釣文化一直非常流行。
如果你非要說有一個黃金時期,我想應該是1820到1960年,大概有150年——這就是人們開始有閑暇的時候。
在那之前,你可能在什麼地方釣一個小時就得趕着回家吃飯了,或者你可以偷偷打個獵什麼的,但确實是在閑暇時間出現之後,人們才開始垂釣的。
随着工業的發展,人們有錢了。
他們可以在周日或者周六釣魚。
火車出現之後,人們可以坐着火車去他們以前到不了的地方。
于是很多導遊也開始出現,這個時候,很多人在工業生産裡賺了錢,就可以跟這些導遊買定期服務,去非常奢侈的地方釣魚。
工人們也會在為期不長的休息時間裡把工資拿出來花——搭火車,要不就是坐明輪——買一張日票,去水邊釣魚。
要記得,那個時候,釣上來的魚還是允許食用的,所以釣魚對人們來說不僅是運動,他們還能吃魚呢。
在19世紀晚期,倫敦2.5平方千米的範圍内,大概就有200個漁具商店。
漁具産業滿足了釣魚的需求,慢慢地,這個産業繼續發展,一個個釣魚俱樂部也組建起來。
俱樂部又壯大成協會,這些協會在政治方面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如果去大英博物館找一份1880年到1890年的報紙,你會發現每份報紙裡都會有4到5頁是各種釣魚俱樂部的會議通知。
肯特鎮那樣的地方,大概就有五六個釣魚俱樂部,都設在酒吧,分布在這裡與卡姆登之間的地方。
你知道釣魚巷在哪裡,對吧?那裡有一家南多烤雞店(3)。
那裡以前是“垂釣者之臂”酒吧,也設有一個俱樂部。
在斯托克紐因頓大概有八個俱樂部,每家附近都會有當地酒吧。
釣魚本來就是特别大衆的娛樂方式。
現在,釣魚文化的變化也反映社會的變化。
維多利亞時期,工作人口特别多。
很多人在半天休息日去釣魚。
周日也可以釣魚,但是很多人周日得上教堂。
很多退了休的人和小孩子都釣魚。
後來,20世紀發生的許多事情差點把釣魚這項活動殺死了。
兩次世界大戰還有它們帶來的社會變革,汽車、電視的出現,泰晤士河出現的大污染,人們把水用于建築施工和農業澆灌,等等。
河裡的水量減少了一半。
水一少,魚也少了。
過去的五十年,除了個人主義之外,還有什麼呢?人們根本不去釣魚俱樂部了——釣魚曾經是一種社交活動,就好像去看賽狗或者足球比賽一樣。
在倫敦,釣魚運動的衰落就跟賽狗的衰落是一樣的。
我們曾經有十幾條以上的賽狗道,現在隻有一兩條了。
釣魚也是如此啊。
曾經,我們有12條很好的河流彙進泰晤士河裡,現在,這些河流要不就是被建築物蓋住了,要不就是被污染毀掉了。
這些本來可以釣魚的小地方小港口,都人口過剩,污染嚴重。
釣魚就這樣退出潮流舞台。
◇◆◇ 在12、13世紀,僧侶們從歐洲大陸把鯉魚帶回來,放在養魚池裡飼養,然後再放歸自然。
它們都是狡猾的老魚,很難捕捉;加之又大又有力,即使你有幸抓到一條,它們也可以輕易地掙脫漁具——即使它們已經被沖到岸上,情況也一樣。
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越來越多的垂釣者開始隻釣鯉魚。
到了20世紀80、90年代,那些原本抓到斜齒鳊、鲦魚、鲈魚這種小魚就滿足的人,開始變得喜歡抓更大的魚,大部分目标都是鯉魚。
慢慢地,這風氣就成長為一個特别大的産業。
在倫敦,許多水域一度都被忽視了,比如市裡的池塘,像海格特池塘、漢普斯特德池塘,還有泰晤士河的延伸水域、灌木公園、維多利亞公園等等。
上面提到的這些水域其實都有鯉魚。
它們從中世紀時就在那裡了。
當地人把它們放在那裡飼養,然後撈出來吃掉。
這些魚中的有一些會繼續生長,甚至長到非常老的年紀,身體也變得非常大。
這會兒,人們又回過頭去捕撈它們。
現在,如果你在垂釣季節去海格特池塘附近走走,就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