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A 不采用有關徽宗及徽宗朝一些常見故事的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責童貫,稱朝廷内外都在議論童貫與蔡京相互勾結,“共唱北伐之議”。
[22]徽宗内禅後不久,孫觌也上表彈劾蔡京罪大惡極,稱蔡京導緻邊界毀約事件并煽動了軍事行動。
[23]在1126年三月欽宗貶斥蔡京的诏書中,蔡京被控提倡“平燕之議”,這顯然反映了孫觌等人的觀點。
[24]《東都事略》可能也是基于這些指控而認為,“(蔡)京首倡之燕山之役”。
[25]因此,很多當代曆史學家也會做出類似的推論,毫不奇怪。
然而,這就是将彈劾奏疏中的誇大指控輕易接受為事實的一個例子。
的确,蔡京在1115年支持将投降宋朝的趙良嗣帶到朝廷,旨在探聽他所了解的當前遼國局勢,見到他後還支持進一步打探消息,但這并不意味着蔡京渴望戰争。
1116年和1117年的诏書中提醒北部邊境的宋軍守将不要挑起事端,這很可能反映了蔡京的謹慎态度。
[26]因為如果蔡京強烈支持戰争,那徽宗的這些诏書就意味着徹底否定了蔡京的意見,而這種可能性不大。
此外,等到蔡京對女真人和遼國發生的事情有更多了解後,與大多數資深宰輔一樣,他也看到了宋與金建立軍事聯盟的嚴重弱點。
[27]史料記載的幾件事能反映出蔡京的反對态度。
當童貫上表建議趁遼國内亂之機奪回燕京時,徽宗想聽一聽蔡京對這件事的看法,幾次派宦官前去詢問,蔡京都沒有回複。
直到有一次徽宗在上朝結束後将蔡京留下來,直接問他的想法,蔡京才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
他對徽宗說,自己對童貫沒有信心,而出征外國這樣重要的任務也不應當托付給童貫。
當時徽宗提到童貫早年在西北邊境取得的勝利,蔡京反駁說,不知道這些勝利中有多少是童貫的功勞。
[28] 第二件事發生在1119年初。
蔡京受命接待金國使臣,但他對新的聯盟仍然沒有完全信服。
據說童貫對蔡京很生氣,當着皇帝的面批評了蔡京。
蔡京知道童貫對自己不滿,但在這件事上他真的無法同意童貫。
[29]不久後,蔡京和大多數宰輔又頂住了徽宗的壓力,拒絕在一份支持宋金聯盟的文件上簽名。
筆記體小說作者周煇(1127—1198年後)記錄了這件事,指出徽宗“獨與貫、黼、安中議,決意行之。
且當日之事,實貫造謀,非黼與安中,亦無緣便為”。
[30]作者沒有把蔡京列在名單中。
周煇稱此故事的來源是蔡京的一名侍仆,他親耳聽到了這段對話。
此外,當時一些人指責蔡京的内容也與對其他人的指責有所區别,程瑀寫道:“金人内侮事雖始于童貫,而成于王黼與京之子攸,然邊備廢弛本實由京。
”[31] 蔡絛也記錄了蔡京對采取軍事行動的極度擔憂。
盡管在南宋初期,經常有人在事後稱他們的親戚一直反對與金結盟,但蔡絛提供了蔡京曾努力希望改變徽宗想法的可信事例。
根據他的記載,1122年夏,蔡京已經緻仕,有一次徽宗召他上朝,蔡京在朝堂上懇求皇帝休戰。
後來局勢惡化,徽宗對宦官梁師成說,蔡京是唯一一位自始至終反對北伐的人。
[32] 徽宗出宮夜訪李師師 對徽宗與歌妓李師師之間浪漫情事的描寫出現在幾部小說中,如《大宋宣和遺事》、《水浒傳》,以及一部傳奇小說《李師師外傳》。
這三部作品都沒有具體的日期,但部分故事顯然南宋時就已經開始在民間流傳了。
還有三部南宋或元初的筆記體小說,也提到了李師師與徽宗的關系:包括郭彖大約在1165年撰寫的《睽車志》,張瑞義1124年的《貴耳集》,以及大約在半個世紀後周密的《浩然齋野談》。
[33]《睽車志》中提到,李師師經常進入皇宮,有一段時間還牽扯到了林靈素。
[34]《貴耳集》中寫道,有一次,詩人周邦彥(1056—1121)正在歌妓李師師的住處,突然聞聽有人宣叫徽宗就要來了,倉猝不能出,隻得藏匿于床下。
後來,他根據自己偷聽到的内容填寫了一首歌詞。
徽宗聽到這首歌詞後,令蔡京将周邦彥逐出京城。
不過,後來徽宗聽到周邦彥填寫的另一首歌詞後,對自己之前的決定感到了悔意。
[35]周密在書中也講述了同一個故事的縮減版。
[36] 李師師是當時的一位名妓,這一點毫無疑問。
李師師的名字出現于宋朝的很多史料中,包括《東京夢華錄》和《墨莊漫錄》。
而徽宗偷偷離開皇宮,也不是不可能。
1119年,在一份謝表中,蔡京提到徽宗在那一年曾坐着一頂小轎七次臨幸他的府宅。
[37]後來,大臣曹輔在官方公告上讀到蔡京的這份謝表後,上疏批評徽宗不應當在沒有儀仗和護衛下就離開皇宮。
[38]大臣批評皇帝離開皇宮尋歡取樂,這是自漢朝就形成的傳統。
[39]但曹輔并沒有提到徽宗是去娛樂場所。
一些現代曆史學家研究了李師師、徽宗和周邦彥之間三角關系的曆史真實性。
王國維在幾十年前就否定了這種觀點,認為徽宗不可能在周邦彥拜訪李師師的同時到達那裡。
他強調的原因是時間不符:一位曾經在11世紀七八十年代詩詞中出現過、比徽宗年長好幾十歲的歌妓,徽宗怎麼可能在三十多年後仍然迷戀她呢?王國維的文章引起了一些學者對這段三角戀情的維護,他們的理由是詩中提到的師師有可能是同名女子,或者李師師很小就成為歌妓,等等。
[40]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是杜撰的,最大原因在于故事本身。
它看起來太像虛構出來的故事,因此,我需要有更可信的證據才會認為它是基于事實。
我在第十章已經引用了其中的一段文字(内容是李師師說
[22]徽宗内禅後不久,孫觌也上表彈劾蔡京罪大惡極,稱蔡京導緻邊界毀約事件并煽動了軍事行動。
[23]在1126年三月欽宗貶斥蔡京的诏書中,蔡京被控提倡“平燕之議”,這顯然反映了孫觌等人的觀點。
[24]《東都事略》可能也是基于這些指控而認為,“(蔡)京首倡之燕山之役”。
[25]因此,很多當代曆史學家也會做出類似的推論,毫不奇怪。
然而,這就是将彈劾奏疏中的誇大指控輕易接受為事實的一個例子。
的确,蔡京在1115年支持将投降宋朝的趙良嗣帶到朝廷,旨在探聽他所了解的當前遼國局勢,見到他後還支持進一步打探消息,但這并不意味着蔡京渴望戰争。
1116年和1117年的诏書中提醒北部邊境的宋軍守将不要挑起事端,這很可能反映了蔡京的謹慎态度。
[26]因為如果蔡京強烈支持戰争,那徽宗的這些诏書就意味着徹底否定了蔡京的意見,而這種可能性不大。
此外,等到蔡京對女真人和遼國發生的事情有更多了解後,與大多數資深宰輔一樣,他也看到了宋與金建立軍事聯盟的嚴重弱點。
[27]史料記載的幾件事能反映出蔡京的反對态度。
當童貫上表建議趁遼國内亂之機奪回燕京時,徽宗想聽一聽蔡京對這件事的看法,幾次派宦官前去詢問,蔡京都沒有回複。
直到有一次徽宗在上朝結束後将蔡京留下來,直接問他的想法,蔡京才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
他對徽宗說,自己對童貫沒有信心,而出征外國這樣重要的任務也不應當托付給童貫。
當時徽宗提到童貫早年在西北邊境取得的勝利,蔡京反駁說,不知道這些勝利中有多少是童貫的功勞。
[28] 第二件事發生在1119年初。
蔡京受命接待金國使臣,但他對新的聯盟仍然沒有完全信服。
據說童貫對蔡京很生氣,當着皇帝的面批評了蔡京。
蔡京知道童貫對自己不滿,但在這件事上他真的無法同意童貫。
[29]不久後,蔡京和大多數宰輔又頂住了徽宗的壓力,拒絕在一份支持宋金聯盟的文件上簽名。
筆記體小說作者周煇(1127—1198年後)記錄了這件事,指出徽宗“獨與貫、黼、安中議,決意行之。
且當日之事,實貫造謀,非黼與安中,亦無緣便為”。
[30]作者沒有把蔡京列在名單中。
周煇稱此故事的來源是蔡京的一名侍仆,他親耳聽到了這段對話。
此外,當時一些人指責蔡京的内容也與對其他人的指責有所區别,程瑀寫道:“金人内侮事雖始于童貫,而成于王黼與京之子攸,然邊備廢弛本實由京。
”[31] 蔡絛也記錄了蔡京對采取軍事行動的極度擔憂。
盡管在南宋初期,經常有人在事後稱他們的親戚一直反對與金結盟,但蔡絛提供了蔡京曾努力希望改變徽宗想法的可信事例。
根據他的記載,1122年夏,蔡京已經緻仕,有一次徽宗召他上朝,蔡京在朝堂上懇求皇帝休戰。
後來局勢惡化,徽宗對宦官梁師成說,蔡京是唯一一位自始至終反對北伐的人。
[32] 徽宗出宮夜訪李師師 對徽宗與歌妓李師師之間浪漫情事的描寫出現在幾部小說中,如《大宋宣和遺事》、《水浒傳》,以及一部傳奇小說《李師師外傳》。
這三部作品都沒有具體的日期,但部分故事顯然南宋時就已經開始在民間流傳了。
還有三部南宋或元初的筆記體小說,也提到了李師師與徽宗的關系:包括郭彖大約在1165年撰寫的《睽車志》,張瑞義1124年的《貴耳集》,以及大約在半個世紀後周密的《浩然齋野談》。
[33]《睽車志》中提到,李師師經常進入皇宮,有一段時間還牽扯到了林靈素。
[34]《貴耳集》中寫道,有一次,詩人周邦彥(1056—1121)正在歌妓李師師的住處,突然聞聽有人宣叫徽宗就要來了,倉猝不能出,隻得藏匿于床下。
後來,他根據自己偷聽到的内容填寫了一首歌詞。
徽宗聽到這首歌詞後,令蔡京将周邦彥逐出京城。
不過,後來徽宗聽到周邦彥填寫的另一首歌詞後,對自己之前的決定感到了悔意。
[35]周密在書中也講述了同一個故事的縮減版。
[36] 李師師是當時的一位名妓,這一點毫無疑問。
李師師的名字出現于宋朝的很多史料中,包括《東京夢華錄》和《墨莊漫錄》。
而徽宗偷偷離開皇宮,也不是不可能。
1119年,在一份謝表中,蔡京提到徽宗在那一年曾坐着一頂小轎七次臨幸他的府宅。
[37]後來,大臣曹輔在官方公告上讀到蔡京的這份謝表後,上疏批評徽宗不應當在沒有儀仗和護衛下就離開皇宮。
[38]大臣批評皇帝離開皇宮尋歡取樂,這是自漢朝就形成的傳統。
[39]但曹輔并沒有提到徽宗是去娛樂場所。
一些現代曆史學家研究了李師師、徽宗和周邦彥之間三角關系的曆史真實性。
王國維在幾十年前就否定了這種觀點,認為徽宗不可能在周邦彥拜訪李師師的同時到達那裡。
他強調的原因是時間不符:一位曾經在11世紀七八十年代詩詞中出現過、比徽宗年長好幾十歲的歌妓,徽宗怎麼可能在三十多年後仍然迷戀她呢?王國維的文章引起了一些學者對這段三角戀情的維護,他們的理由是詩中提到的師師有可能是同名女子,或者李師師很小就成為歌妓,等等。
[40]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是杜撰的,最大原因在于故事本身。
它看起來太像虛構出來的故事,因此,我需要有更可信的證據才會認為它是基于事實。
我在第十章已經引用了其中的一段文字(内容是李師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