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北狩(1127—1135)
關燈
小
中
大
就很難找到書籍閱讀了。
有一次,他聽說有人在賣書,就用自己的衣服換了一些。
有位皇子得到了一本《春秋》,徽宗在位時很不喜歡這本書,認為它在政治上是很危險的,因為裡面有太多弑君、弑父的故事。
但蔡鞗強烈建議徽宗讀一讀。
過了一些日子,蔡鞗再次見到徽宗,此時徽宗說,他非常後悔現在才讀這本書,因為他現在對孔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從那之後,徽宗經常翻閱《春秋》,希望從中悟出一些國家興衰和君臣行為的道理,甚至精選了部分内容編纂成書。
在一次為欽宗慶祝生日的宴會上,徽宗為欽宗寫了一首詩,詩中用了很多《春秋》裡的典故。
還有一次,徽宗聽說有人出售一本王安石的日志,便立刻買下。
[43] 讀了這麼多曆史之後,徽宗有一次對蔡鞗說,他認為像自己這樣命運發生如此大逆轉的君王,史無先例。
但通過閱讀曆史,他也産生了由高宗來複興宋朝的一線希望,因此開始考慮通過某種途徑來推動這件事。
他起草了一份奏疏給女真皇帝,想讓蔡鞗和秦桧幫他潤色一下。
蔡鞗回複說,徽宗的高妙文字是他和秦桧所不能及的。
這封書信最後落到粘罕手中。
信的開頭先是禮貌性地感謝了金軍統帥的仁慈大度,并為沒有早一點寫這封信感到抱歉。
接着,徽宗談到了偉大君主的職責是使國家的人民安居樂業。
不過,他的核心論點是擔憂中國與北方鄰國的關系。
在漢唐時期,雙方相互合作,并努力克制着不把對方推上絕路,例如唐太宗向西一直攻下高昌後,與突厥合作防禦北方邊界,因此突厥在唐朝滅亡後繼續戰鬥,要為唐朝雪恥。
少數民族占據優勢的例子是漢朝的匈奴首領冒頓單于。
有一次,他将漢高祖圍困起來,漢軍糧草斷絕七天,但考慮到百姓的長久利益,冒頓單于并未俘獲漢高祖,而是将他釋放,使漢室香火得以延續,與此同時,匈奴每年都能獲得漢朝進獻的歲币和絹。
後來,在匈奴發生内亂時,漢朝派兵救出匈奴皇室。
徽宗說,以上兩例,統治者都是通過幫助對方而保護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的先例值得效仿。
而一個反例是10世紀的契丹統治者耶律德光,為了懲罰石氏家族失約而舉兵進攻開封,但最後也沒有守住這片疆域。
[44]然後,徽宗又對近期發生的一些事件進行了解讀: 先皇帝初理兵于遼東,不避浮海之勤,而請命于下吏。
蒙先皇帝約為兄弟,許以燕雲。
适雲中妄人(張覺)嘯聚不逞,某之将臣巽懦,懷首鼠之兩端。
某以過聽,惑于謬悠之說,得罪于大國之初,深自克責,去大号,傳位嗣子。
自知甚明,不敢怨尤。
近聞嗣子之中,有為彼人之所推戴者。
非嗣子之賢,蓋祖宗德澤在人,至厚至深,未易忘也。
不審左右欲法唐太宗、冒頓單于,受興滅繼絕之名,享歲币玉帛之好,保國活民,為萬世法耶?抑欲效耶律德光,使生靈塗炭,而終為他人所有耶?若欲如此,則非某所知;若不欲如此,當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書,谕嗣子以大計,使子子孫孫永奉職貢,豈不為萬世之利哉![45] 徽宗在信的結尾還引用了戰國時期的一個曆史故事,說明統治者傾聽身邊人意見的重要性。
粘罕見到了這封信,但顯然沒有交給金太宗。
在中京停留了不足一年,徽宗、欽宗與随行人員再次被押往更北邊的地方,這一次是去離今哈爾濱不遠的上京,那裡是女真人的一座主要京城。
他們于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到達上京,幾天後,被作為貢品帶到了金太祖神廟舉行的祭祀儀式上。
他們進入祭祀現場時,看到了五面白旗,上面分别寫着“俘宋二帝”、“俘叛趙構母、妻”等字,表明他們這些人各自的身份。
根據羅文(WinstonLo)的觀點,前述儀式依據的并不是女真人的傳統,而是由金朝的漢人專家拼湊出來的産物,目的是重現中國古代的受降場面。
[46]有一部史料描述如下: 黎明,虜兵數千洶洶入逼至廟,肉袒于廟門外。
二帝、二後但去袍服,餘均袒裼,披羊裘及腰,系氈條于手。
二帝引入幔殿,行牽羊禮。
殿上設紫幄,陳寶器百席,胡樂雜奏。
虜主及妻妾、臣仆胡跪者再,帝後以下皆胡跪。
虜主親宰二羊入供殿中。
虜兵複逼赴禦寨,虜主升乾元殿,妻妾、諸酋旁侍,二帝以下皆跪。
宣诏四赦,二帝受爵服出,與諸王坐候殿外小幄。
後妃等入宮,賜沐有頃,宣鄭、朱二後歸第。
已,易胡服出。
[47] 儀式結束後,仍然半身袒露的婦女就被分賜給了金人,包括韋太後和邢皇後在内的三百人被分到了洗衣院作為皇宮中的奴仆。
其他人也分别賞賜給不同的人。
不過,如果皇子或其他人需要奴仆,通常也能如願以償。
由于不堪其辱,朱皇後在儀式結束回去後企圖自缢,盡管被人救了過來,但她最後還是投水自殺了。
第二天,徽宗和欽宗被冊封了兩個極為屈辱的封号:昏德公和重昏侯。
又過了一天,金人派二十名醫官對宋朝宮眷進行檢查,發現懷孕的就為她們堕胎,生病的就醫治,準備從中挑選入宮的人。
[48] 到達上京僅僅兩個月,徽宗、欽宗和其他皇室就不得不再次向着更北的韓州行進,這段旅程用了兩月的時間(參見圖17.1)。
在韓州,徽宗遇到了先行到達的904名宗室成員。
這些宗室曆盡艱辛。
徽宗在一年前離開燕京時,他們仍然被留在燕京,但每人每天隻能分到一升的粟米。
由于燕京發生的未遂反抗,最後金人不得不将他們遷到更北的地方。
金人在那裡給了他們一些土地,希望他們能夠種地養活自己。
[49]在詢問了這些人的經曆後,徽宗讓人送給他們一些薪柴和大米,并幫助他們組織起來。
由于他們很多人已經開始紛争不斷,徽宗派人去負責,想基于長幼來重新建立秩序。
此時,一直跟随着徽宗的官員也非常缺乏衣物,于是徽宗向金國上了一份奏表,請求賜給宋俘一些衣服,得到了應允。
随後鄭太後也貢獻出了十匹絹。
[50] 徽宗在韓州時,金人要求他呈遞謝表,感謝金國賜他留在上京、并為完顔宗室生下男孩的六位女兒封号,以及因此而收到的十匹絹禮。
[51]從三份存世的謝表可以看出,盡管徽宗憑借着多年閱讀大臣們熱情洋溢奏疏的經曆,完全有能力親自寫出令金人滿意的謝表,但他還是想利用這些機會,委婉地提醒金國統治者自己所遭受的苦難: 大造難酬,撫躬知幸。
竊念臣舉家萬指(即一千人),流寓連年,自惟譴咎之深,常務省循之效。
神明可質,讵敢及于匪圖(意思是說自己不會構成威脅);天地無私,遂得安于愚分。
驚濤千裡,颠踬百端,幸複保于桑榆,僅免葬于魚鼈。
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垂丘山之厚德……[52] 在韓州,徽宗最喜愛的兒子趙楷去世了。
[53]在這裡停留了一年半後,宋俘再次被遷到别的地方,因為在金國統治者眼中,韓州似乎還是不夠靠北,不足以消除他們的擔心。
1130年七月,宋朝皇室乘船遷往五國城。
途中,五百名宗室和三百名宮中内侍被押往别處。
徽宗懇求金兵不要将他們分開,但無濟于事。
當他們不得不辭别時,徽宗淚流滿面地說:“卿等相随而來,憂樂固當同之。
但事屬他人,無如之何。
”最後,到達五國城時,這批人中隻有與欽宗同輩的六位宗室仍然跟随着兩位皇帝。
1131年,宗室們又遷往上京,此時,他們的人數已減至五百多名。
而其他被認為多餘的宋俘,都在1130年按照十人換一匹馬的價格,被賣到黨項、蒙古和鞑靼等國為奴。
[54] 在到達五國城後不久,鄭太後就去世了,終年五十二歲。
徽宗在五國城又被囚禁了四年。
根據蔡鞗記載,即使在那些艱難的環境下,徽宗也仍然堅持祭祖。
他經常遙望着南方,問周圍的人宋朝皇陵在什麼位置。
在宋朝先皇和皇後的忌日,徽宗都要進行齋戒,流淚祭拜。
每當有一些新鮮食物,徽宗一定要先向祭台獻貢,然後自己才品嘗。
此外,徽宗仍然非常重視子女們的教育。
孩子每天來向他請安,他經常會讓他們多留一會,甚至還和他們一起賦詩。
[55] 由于蔡鞗談論了在徽宗被囚禁時期讀書和寫詩的重要性,他也許有意地很少提及徽宗在早年培養的一些别的興趣愛好。
徽宗也許無法維持他對建築或園林的興趣,這倒比較容易想象,但僅需要筆、墨和紙就可以進行的繪畫和書法呢?徽宗的書法作品仍然很受歡迎。
根據張瑞義的記載,徽宗被囚禁時,金國皇帝經常會送給他一些小禮物,就是想獲得徽宗寫的謝表。
金人将這些謝表收集起來,整理成小冊子,一直流傳了幾十年。
[56]但是,無論蔡鞗還是别人,都不曾記載徽宗通過書法或繪畫來打發時間,或者為同伴們帶來歡樂。
而且,這些活動與作詩相比也需要更多的材料,就算是書法,也需要紙和好毛筆,因此,也許徽宗多年來已經習慣在優厚的物質條件下練習書畫,而在這種物資匮乏的環境下,幾乎很難激起他的興緻。
此外,也沒有史料能夠證明,徽宗從道教信仰或崇拜中獲得了慰藉。
盡管有的資料記載,在内禅前和被囚禁初期,徽宗曾分别向道教天神進獻禱詞,但沒有其他道教活動的記載。
據說徽宗有時會穿上道服,偶爾也會表達一些可能與道教有關的超脫俗世的思想,但這最多說明道教仍然是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而已。
不過,他還是會繼續和别人講述他的夢境,以及從中發現的寓意。
[57] 對于支撐他的道教信仰的宇宙觀基礎,徽宗是不是也有所動搖呢?在過去很多年中,他經常看到衆多預示王朝興盛、長治久安以及健康長壽的祥瑞,如黃河水清、鶴群飛舞和發現芝草,等等。
如果徽宗現在感到前朝皇帝都不曾淪落到他這樣的凄慘境遇,很難想象他會認為那些現象都得到了正确的诠釋。
五國城的生活似乎保持了一段時期的平靜,至少直到1132年或1133年的年中。
這時候,徽宗的一個兒子和一個驸馬(他的第十五子、二十三歲的沂王趙枵,第十六女的丈夫劉文彥)控告說,徽宗與第十八子、二十二歲的信王趙榛及身邊一些親信密謀反金。
徽宗将所有親屬和跟随的大臣召集在一起,讨論如何應對這場危機。
蔡鞗記載,他在這次讨論中成功說服了衆人保持堅定立場。
當金派人來調查這件事時,徽宗讓另一個兒子和驸馬前去澄清事實。
金使希望徽宗本人親自前去解釋,于是徽宗又派了欽宗、信王趙榛、驸馬蔡鞗和宦官王若沖一起去辯護,并允許當地的金國官員問他問題。
金使認定指控是誣告,請徽宗處置誣告人,但徽宗拒絕了,最後,金使宣布将控告徽宗的人賜死。
[58]金使調查這一事件時,徽宗肯定也十分擔心,因為他燒掉了離開開封後所作的一千多首詩。
後來,徽宗對蔡鞗說:“老夫自聞男枵等有誣告之事,深悟衆叛親離,反求諸己,罔知所措。
若非洗心革慮,則何以全身遠害!寡悔寡尤,顧惟一體,其害尚輕。
”[59] 南方傳來的消息一直很難送到五國城。
高宗與他派出的宋使做了無數次努力,希望能與徽宗和欽宗取得聯系,但金國經常扣留高宗的宋使,甚至禁止他們返回宋朝,更不要說往北邊看望宋俘了。
1131年,徽宗在一份感謝女真人送給他兩套衣服的謝表中,先熱情洋溢地贊揚了金國統治者的慷慨,然後說:“惟臣去家萬裡,未達尺書。
”蔡鞗記載
有一次,他聽說有人在賣書,就用自己的衣服換了一些。
有位皇子得到了一本《春秋》,徽宗在位時很不喜歡這本書,認為它在政治上是很危險的,因為裡面有太多弑君、弑父的故事。
但蔡鞗強烈建議徽宗讀一讀。
過了一些日子,蔡鞗再次見到徽宗,此時徽宗說,他非常後悔現在才讀這本書,因為他現在對孔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從那之後,徽宗經常翻閱《春秋》,希望從中悟出一些國家興衰和君臣行為的道理,甚至精選了部分内容編纂成書。
在一次為欽宗慶祝生日的宴會上,徽宗為欽宗寫了一首詩,詩中用了很多《春秋》裡的典故。
還有一次,徽宗聽說有人出售一本王安石的日志,便立刻買下。
[43] 讀了這麼多曆史之後,徽宗有一次對蔡鞗說,他認為像自己這樣命運發生如此大逆轉的君王,史無先例。
但通過閱讀曆史,他也産生了由高宗來複興宋朝的一線希望,因此開始考慮通過某種途徑來推動這件事。
他起草了一份奏疏給女真皇帝,想讓蔡鞗和秦桧幫他潤色一下。
蔡鞗回複說,徽宗的高妙文字是他和秦桧所不能及的。
這封書信最後落到粘罕手中。
信的開頭先是禮貌性地感謝了金軍統帥的仁慈大度,并為沒有早一點寫這封信感到抱歉。
接着,徽宗談到了偉大君主的職責是使國家的人民安居樂業。
不過,他的核心論點是擔憂中國與北方鄰國的關系。
在漢唐時期,雙方相互合作,并努力克制着不把對方推上絕路,例如唐太宗向西一直攻下高昌後,與突厥合作防禦北方邊界,因此突厥在唐朝滅亡後繼續戰鬥,要為唐朝雪恥。
少數民族占據優勢的例子是漢朝的匈奴首領冒頓單于。
有一次,他将漢高祖圍困起來,漢軍糧草斷絕七天,但考慮到百姓的長久利益,冒頓單于并未俘獲漢高祖,而是将他釋放,使漢室香火得以延續,與此同時,匈奴每年都能獲得漢朝進獻的歲币和絹。
後來,在匈奴發生内亂時,漢朝派兵救出匈奴皇室。
徽宗說,以上兩例,統治者都是通過幫助對方而保護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的先例值得效仿。
而一個反例是10世紀的契丹統治者耶律德光,為了懲罰石氏家族失約而舉兵進攻開封,但最後也沒有守住這片疆域。
[44]然後,徽宗又對近期發生的一些事件進行了解讀: 先皇帝初理兵于遼東,不避浮海之勤,而請命于下吏。
蒙先皇帝約為兄弟,許以燕雲。
适雲中妄人(張覺)嘯聚不逞,某之将臣巽懦,懷首鼠之兩端。
某以過聽,惑于謬悠之說,得罪于大國之初,深自克責,去大号,傳位嗣子。
自知甚明,不敢怨尤。
近聞嗣子之中,有為彼人之所推戴者。
非嗣子之賢,蓋祖宗德澤在人,至厚至深,未易忘也。
不審左右欲法唐太宗、冒頓單于,受興滅繼絕之名,享歲币玉帛之好,保國活民,為萬世法耶?抑欲效耶律德光,使生靈塗炭,而終為他人所有耶?若欲如此,則非某所知;若不欲如此,當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書,谕嗣子以大計,使子子孫孫永奉職貢,豈不為萬世之利哉![45] 徽宗在信的結尾還引用了戰國時期的一個曆史故事,說明統治者傾聽身邊人意見的重要性。
粘罕見到了這封信,但顯然沒有交給金太宗。
在中京停留了不足一年,徽宗、欽宗與随行人員再次被押往更北邊的地方,這一次是去離今哈爾濱不遠的上京,那裡是女真人的一座主要京城。
他們于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到達上京,幾天後,被作為貢品帶到了金太祖神廟舉行的祭祀儀式上。
他們進入祭祀現場時,看到了五面白旗,上面分别寫着“俘宋二帝”、“俘叛趙構母、妻”等字,表明他們這些人各自的身份。
根據羅文(WinstonLo)的觀點,前述儀式依據的并不是女真人的傳統,而是由金朝的漢人專家拼湊出來的産物,目的是重現中國古代的受降場面。
[46]有一部史料描述如下: 黎明,虜兵數千洶洶入逼至廟,肉袒于廟門外。
二帝、二後但去袍服,餘均袒裼,披羊裘及腰,系氈條于手。
二帝引入幔殿,行牽羊禮。
殿上設紫幄,陳寶器百席,胡樂雜奏。
虜主及妻妾、臣仆胡跪者再,帝後以下皆胡跪。
虜主親宰二羊入供殿中。
虜兵複逼赴禦寨,虜主升乾元殿,妻妾、諸酋旁侍,二帝以下皆跪。
宣诏四赦,二帝受爵服出,與諸王坐候殿外小幄。
後妃等入宮,賜沐有頃,宣鄭、朱二後歸第。
已,易胡服出。
[47] 儀式結束後,仍然半身袒露的婦女就被分賜給了金人,包括韋太後和邢皇後在内的三百人被分到了洗衣院作為皇宮中的奴仆。
其他人也分别賞賜給不同的人。
不過,如果皇子或其他人需要奴仆,通常也能如願以償。
由于不堪其辱,朱皇後在儀式結束回去後企圖自缢,盡管被人救了過來,但她最後還是投水自殺了。
第二天,徽宗和欽宗被冊封了兩個極為屈辱的封号:昏德公和重昏侯。
又過了一天,金人派二十名醫官對宋朝宮眷進行檢查,發現懷孕的就為她們堕胎,生病的就醫治,準備從中挑選入宮的人。
[48] 到達上京僅僅兩個月,徽宗、欽宗和其他皇室就不得不再次向着更北的韓州行進,這段旅程用了兩月的時間(參見圖17.1)。
在韓州,徽宗遇到了先行到達的904名宗室成員。
這些宗室曆盡艱辛。
徽宗在一年前離開燕京時,他們仍然被留在燕京,但每人每天隻能分到一升的粟米。
由于燕京發生的未遂反抗,最後金人不得不将他們遷到更北的地方。
金人在那裡給了他們一些土地,希望他們能夠種地養活自己。
[49]在詢問了這些人的經曆後,徽宗讓人送給他們一些薪柴和大米,并幫助他們組織起來。
由于他們很多人已經開始紛争不斷,徽宗派人去負責,想基于長幼來重新建立秩序。
此時,一直跟随着徽宗的官員也非常缺乏衣物,于是徽宗向金國上了一份奏表,請求賜給宋俘一些衣服,得到了應允。
随後鄭太後也貢獻出了十匹絹。
[50] 徽宗在韓州時,金人要求他呈遞謝表,感謝金國賜他留在上京、并為完顔宗室生下男孩的六位女兒封号,以及因此而收到的十匹絹禮。
[51]從三份存世的謝表可以看出,盡管徽宗憑借着多年閱讀大臣們熱情洋溢奏疏的經曆,完全有能力親自寫出令金人滿意的謝表,但他還是想利用這些機會,委婉地提醒金國統治者自己所遭受的苦難: 大造難酬,撫躬知幸。
竊念臣舉家萬指(即一千人),流寓連年,自惟譴咎之深,常務省循之效。
神明可質,讵敢及于匪圖(意思是說自己不會構成威脅);天地無私,遂得安于愚分。
驚濤千裡,颠踬百端,幸複保于桑榆,僅免葬于魚鼈。
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垂丘山之厚德……[52] 在韓州,徽宗最喜愛的兒子趙楷去世了。
[53]在這裡停留了一年半後,宋俘再次被遷到别的地方,因為在金國統治者眼中,韓州似乎還是不夠靠北,不足以消除他們的擔心。
1130年七月,宋朝皇室乘船遷往五國城。
途中,五百名宗室和三百名宮中内侍被押往别處。
徽宗懇求金兵不要将他們分開,但無濟于事。
當他們不得不辭别時,徽宗淚流滿面地說:“卿等相随而來,憂樂固當同之。
但事屬他人,無如之何。
”最後,到達五國城時,這批人中隻有與欽宗同輩的六位宗室仍然跟随着兩位皇帝。
1131年,宗室們又遷往上京,此時,他們的人數已減至五百多名。
而其他被認為多餘的宋俘,都在1130年按照十人換一匹馬的價格,被賣到黨項、蒙古和鞑靼等國為奴。
[54] 在到達五國城後不久,鄭太後就去世了,終年五十二歲。
徽宗在五國城又被囚禁了四年。
根據蔡鞗記載,即使在那些艱難的環境下,徽宗也仍然堅持祭祖。
他經常遙望着南方,問周圍的人宋朝皇陵在什麼位置。
在宋朝先皇和皇後的忌日,徽宗都要進行齋戒,流淚祭拜。
每當有一些新鮮食物,徽宗一定要先向祭台獻貢,然後自己才品嘗。
此外,徽宗仍然非常重視子女們的教育。
孩子每天來向他請安,他經常會讓他們多留一會,甚至還和他們一起賦詩。
[55] 由于蔡鞗談論了在徽宗被囚禁時期讀書和寫詩的重要性,他也許有意地很少提及徽宗在早年培養的一些别的興趣愛好。
徽宗也許無法維持他對建築或園林的興趣,這倒比較容易想象,但僅需要筆、墨和紙就可以進行的繪畫和書法呢?徽宗的書法作品仍然很受歡迎。
根據張瑞義的記載,徽宗被囚禁時,金國皇帝經常會送給他一些小禮物,就是想獲得徽宗寫的謝表。
金人将這些謝表收集起來,整理成小冊子,一直流傳了幾十年。
[56]但是,無論蔡鞗還是别人,都不曾記載徽宗通過書法或繪畫來打發時間,或者為同伴們帶來歡樂。
而且,這些活動與作詩相比也需要更多的材料,就算是書法,也需要紙和好毛筆,因此,也許徽宗多年來已經習慣在優厚的物質條件下練習書畫,而在這種物資匮乏的環境下,幾乎很難激起他的興緻。
此外,也沒有史料能夠證明,徽宗從道教信仰或崇拜中獲得了慰藉。
盡管有的資料記載,在内禅前和被囚禁初期,徽宗曾分别向道教天神進獻禱詞,但沒有其他道教活動的記載。
據說徽宗有時會穿上道服,偶爾也會表達一些可能與道教有關的超脫俗世的思想,但這最多說明道教仍然是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而已。
不過,他還是會繼續和别人講述他的夢境,以及從中發現的寓意。
[57] 對于支撐他的道教信仰的宇宙觀基礎,徽宗是不是也有所動搖呢?在過去很多年中,他經常看到衆多預示王朝興盛、長治久安以及健康長壽的祥瑞,如黃河水清、鶴群飛舞和發現芝草,等等。
如果徽宗現在感到前朝皇帝都不曾淪落到他這樣的凄慘境遇,很難想象他會認為那些現象都得到了正确的诠釋。
五國城的生活似乎保持了一段時期的平靜,至少直到1132年或1133年的年中。
這時候,徽宗的一個兒子和一個驸馬(他的第十五子、二十三歲的沂王趙枵,第十六女的丈夫劉文彥)控告說,徽宗與第十八子、二十二歲的信王趙榛及身邊一些親信密謀反金。
徽宗将所有親屬和跟随的大臣召集在一起,讨論如何應對這場危機。
蔡鞗記載,他在這次讨論中成功說服了衆人保持堅定立場。
當金派人來調查這件事時,徽宗讓另一個兒子和驸馬前去澄清事實。
金使希望徽宗本人親自前去解釋,于是徽宗又派了欽宗、信王趙榛、驸馬蔡鞗和宦官王若沖一起去辯護,并允許當地的金國官員問他問題。
金使認定指控是誣告,請徽宗處置誣告人,但徽宗拒絕了,最後,金使宣布将控告徽宗的人賜死。
[58]金使調查這一事件時,徽宗肯定也十分擔心,因為他燒掉了離開開封後所作的一千多首詩。
後來,徽宗對蔡鞗說:“老夫自聞男枵等有誣告之事,深悟衆叛親離,反求諸己,罔知所措。
若非洗心革慮,則何以全身遠害!寡悔寡尤,顧惟一體,其害尚輕。
”[59] 南方傳來的消息一直很難送到五國城。
高宗與他派出的宋使做了無數次努力,希望能與徽宗和欽宗取得聯系,但金國經常扣留高宗的宋使,甚至禁止他們返回宋朝,更不要說往北邊看望宋俘了。
1131年,徽宗在一份感謝女真人送給他兩套衣服的謝表中,先熱情洋溢地贊揚了金國統治者的慷慨,然後說:“惟臣去家萬裡,未達尺書。
”蔡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