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宋金聯合
關燈
小
中
大
頁。
李華瑞《宋夏關系史》,98—99頁。
參看PaulSmith,“IrredentismasPoliticalCapital:TheNewPoliciesandtheAnnexationofTibetanDomainsinHehuang(theQinghai-GansuHighlands)underShenzongandhisSons,1068—1126,”pp.108—119。
[18]李華瑞《宋夏關系史》,100—102頁。
[19]《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2359—2361頁。
《宋史》卷三百五十,11082頁。
PaulSmith,“IrredentismasPoliticalCapital:TheNewPoliciesandtheAnnexationofTibetanDomainsinHehuang(theQinghai-GansuHighlands)underShenzongandhisSons,1068—1126,”pp.119—125. [20]《宋史》卷三百一十七,10351頁;卷三百四十八,11038—11039頁。
[21]《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二十六,891—892頁。
關于馮澥的奏疏和徽宗的反應,參見PaulSmith,“IrredentismasPoliticalCapital:TheNewPoliciesandtheAnnexationofTibetanDomainsinHehuang(theQinghai-GansuHighlands)underShenzongandhisSons,1068—1126,”pp.117—118。
關于這些戰役,參見任崇嶽《宋徽宗·宋欽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53—55頁。
[22]李華瑞《宋夏關系史》,103頁。
AriLevine,“TheReignsofHui-tsung(1100—1126)andCh’in-tsung(1126—1127),”in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5,part1:TheSungDynastyandItsPrecursors,907—1279,p.622. [23]《宋史》卷二十二,404頁;卷四百八十六,14020—14021頁。
《宋會要輯稿·兵一四》,葉20b—21b;《職官一》,葉3a。
王安中《初寮集》卷六,葉1a—11b(《全宋文》第146冊,364—370頁)。
[24]一些史料記載,徽宗第一次召見這位投降者(馬植,後來改名為趙良嗣)的時間是1111年(例如《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三,539頁),另一些則說是1115年,後者可能更可信,因為這更符合女真族興起的時間。
關于後者的論證,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2—3頁)和張天祐《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207—208頁)。
關于女真族,參見Jin-shengTao,TheJurcheninTwelfth-CenturyChina:AStudyofSinification,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76,以及HernertFranke,“TheChinDynasty,”in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6:AlienRegimesandBorderStates,907—1368,pp.215—320。
[25]Jin-shengTao,TheJurcheninTwelfth-CenturyChina:AStudyofSinification,p.15.HernertFranke,“TheChinDynasty,”pp.220—221. [26]關于趙良嗣,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1—3頁。
《宋史》卷四百七十二,13733—13734頁。
《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三,539—540頁。
[27]《宋史》卷四百六十八,13659頁;卷四百七十二,13734頁。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3頁。
《清波别志》卷一,124—125頁。
[28]《三朝北盟會編》卷十九,政宣上帙十九,181頁。
李天鳴《宋徽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故宮學術季刊》17卷4期,2000年,113頁。
[29]《宋會要輯稿·蕃夷二》,葉30b–31a。
[30]《宋史》卷四百七十,13682—13683頁。
徐玉虎《宋金海上聯盟的概觀》,《宋史研究集》第一卷,台北:“國立編譯館”,1958年,231頁。
另參見李天鳴《宋徽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
[31]《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二,519—526頁。
另參見DenisTwitchettandKlaus-PeterTietze,“TheLiao,”pp.139—144;FrederickMote,ImperialChina900—1800,pp.201—202。
[32]《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一,1—4頁。
[3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二,2381—2382頁。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1—4頁。
《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三,540頁。
[34]《揮麈錄·後錄》卷四,124頁。
[35]《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18—19頁。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二,2382—2383頁。
[36]《宋史》卷三百一十五,11106頁。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12—18、20頁。
另參見《清波别志》卷三,150—151頁。
[37]《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一,4—11頁;卷二,政宣上帙二,12—20頁。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10750頁;卷三百五十一,11100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225—1226頁。
《清波别志》卷三,150頁。
《鐵圍山叢談》卷二,32—33頁。
一些作者(包括任崇嶽《宋徽宗·宋欽宗》174頁和AriLevine,“TheReignsofHui-tsung[1100—1126]andCh’in-tsung[1126—1127],”p.628)認為蔡京支持與金結盟,但史料似乎表明他反對這件事。
參見附錄A。
[38]《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一,4—7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125—1128頁。
[39]蔡京在這個時期每五天上一次朝。
[40]如果這是發生在1119年金使到達後,那麼鄭居中不應該在朝中,因為1118年九月至1121年五月在在緻仕期間。
[41]《清波别志》卷上,124—125頁。
另參見《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四,1363—1364頁。
[4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4頁。
張天祐《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190頁;楊小敏、張自福《論北宋晚期徽宗君臣收複燕雲之國策》,《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102頁。
[43]《宋會要輯稿·職官一》,葉41b–42a。
[44]《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二,19頁。
關于馬政,參見HerbertFranke,KriegundKriegerinChinesischenMittlealter(12.bis14.Jahrhundert):DreiStudien,Wiesbaden:FranzSteinerVerlag,2003,p.107;黃寬重《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1—18頁;姜青青《馬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45]《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二,19—20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七,1166—1167頁。
關于宋金外交談判,參見DagmarThiele,DerAbschlusseinesBertrages:DiplomaitezwischenSung-undChin-Dynastie1117—1123(Wiesbaden:FranzSteinerVerlag,1971),包含所有國書的德文譯文。
[46]《金史》卷二,30頁。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二,20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七,1166—1167頁。
[47]《三朝北盟會編》卷三,政宣上帙三,21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220—1221頁。
有關描述參見Jin-shengTao,TwoSonsofHeaven:StudiesinSung-LiaoRelations,pp.87—97或張天祐《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
[48]《金史》卷二,31—32頁。
《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二,527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221—1222頁。
[49]《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0—31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220頁。
也有可能是徽宗為了先看一看金遼能否達成和談,有意拖延這次出使。
根據現代學者陶晉生的觀點,徽宗也許更願意看到遼繼續存在,希望遼與金相互制衡,從而達成類似于宋朝此前與遼和西夏之間的平衡局面。
Jin-shengTao,TwoSonsofHeaven:StudiesinSung-LiaoRelations,p.95. [50]《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0—31頁。
[51]《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一,1267—1269頁。
女真人後來從這份手诏中引用了一句話。
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5頁。
陳樂素《宋徽宗謀複燕雲之失敗》,《輔仁學志》第4期,1933年,18頁。
[52]《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1—34頁。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二,2387—2388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一,1273—1274頁。
[53]此外,關于十六州的概念上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因為州界在10世紀後發生了變化。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一,1280—1283頁。
另參見陳樂素《宋徽宗謀複燕雲之失敗》,3—4頁。
[54]《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5—36頁。
[55]《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6—37頁。
[56]關于馬擴,參見HerbertFranke,KriegundKriegerinChinesischenMittlealter(12.bis14.Jahrhundert):DreiStudien和姜青青《馬擴研究》。
[57]《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8—40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二,1297—1300頁。
HerbertFranke,KriegundKriegerinChinesischenMittlealter将這幾段文章完整地翻譯為德文。
[58]關于阿骨打參與談判,參見趙永春《宋金關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3—34頁。
李華瑞《宋夏關系史》,98—99頁。
參看PaulSmith,“IrredentismasPoliticalCapital:TheNewPoliciesandtheAnnexationofTibetanDomainsinHehuang(theQinghai-GansuHighlands)underShenzongandhisSons,1068—1126,”pp.108—119。
[18]李華瑞《宋夏關系史》,100—102頁。
[19]《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2359—2361頁。
《宋史》卷三百五十,11082頁。
PaulSmith,“IrredentismasPoliticalCapital:TheNewPoliciesandtheAnnexationofTibetanDomainsinHehuang(theQinghai-GansuHighlands)underShenzongandhisSons,1068—1126,”pp.119—125. [20]《宋史》卷三百一十七,10351頁;卷三百四十八,11038—11039頁。
[21]《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二十六,891—892頁。
關于馮澥的奏疏和徽宗的反應,參見PaulSmith,“IrredentismasPoliticalCapital:TheNewPoliciesandtheAnnexationofTibetanDomainsinHehuang(theQinghai-GansuHighlands)underShenzongandhisSons,1068—1126,”pp.117—118。
關于這些戰役,參見任崇嶽《宋徽宗·宋欽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53—55頁。
[22]李華瑞《宋夏關系史》,103頁。
AriLevine,“TheReignsofHui-tsung(1100—1126)andCh’in-tsung(1126—1127),”in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5,part1:TheSungDynastyandItsPrecursors,907—1279,p.622. [23]《宋史》卷二十二,404頁;卷四百八十六,14020—14021頁。
《宋會要輯稿·兵一四》,葉20b—21b;《職官一》,葉3a。
王安中《初寮集》卷六,葉1a—11b(《全宋文》第146冊,364—370頁)。
[24]一些史料記載,徽宗第一次召見這位投降者(馬植,後來改名為趙良嗣)的時間是1111年(例如《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三,539頁),另一些則說是1115年,後者可能更可信,因為這更符合女真族興起的時間。
關于後者的論證,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2—3頁)和張天祐《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207—208頁)。
關于女真族,參見Jin-shengTao,TheJurcheninTwelfth-CenturyChina:AStudyofSinification,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76,以及HernertFranke,“TheChinDynasty,”in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6:AlienRegimesandBorderStates,907—1368,pp.215—320。
[25]Jin-shengTao,TheJurcheninTwelfth-CenturyChina:AStudyofSinification,p.15.HernertFranke,“TheChinDynasty,”pp.220—221. [26]關于趙良嗣,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1—3頁。
《宋史》卷四百七十二,13733—13734頁。
《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三,539—540頁。
[27]《宋史》卷四百六十八,13659頁;卷四百七十二,13734頁。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3頁。
《清波别志》卷一,124—125頁。
[28]《三朝北盟會編》卷十九,政宣上帙十九,181頁。
李天鳴《宋徽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故宮學術季刊》17卷4期,2000年,113頁。
[29]《宋會要輯稿·蕃夷二》,葉30b–31a。
[30]《宋史》卷四百七十,13682—13683頁。
徐玉虎《宋金海上聯盟的概觀》,《宋史研究集》第一卷,台北:“國立編譯館”,1958年,231頁。
另參見李天鳴《宋徽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
[31]《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二,519—526頁。
另參見DenisTwitchettandKlaus-PeterTietze,“TheLiao,”pp.139—144;FrederickMote,ImperialChina900—1800,pp.201—202。
[32]《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一,1—4頁。
[3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二,2381—2382頁。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1—4頁。
《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三,540頁。
[34]《揮麈錄·後錄》卷四,124頁。
[35]《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18—19頁。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二,2382—2383頁。
[36]《宋史》卷三百一十五,11106頁。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12—18、20頁。
另參見《清波别志》卷三,150—151頁。
[37]《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一,4—11頁;卷二,政宣上帙二,12—20頁。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10750頁;卷三百五十一,11100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225—1226頁。
《清波别志》卷三,150頁。
《鐵圍山叢談》卷二,32—33頁。
一些作者(包括任崇嶽《宋徽宗·宋欽宗》174頁和AriLevine,“TheReignsofHui-tsung[1100—1126]andCh’in-tsung[1126—1127],”p.628)認為蔡京支持與金結盟,但史料似乎表明他反對這件事。
參見附錄A。
[38]《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一,4—7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125—1128頁。
[39]蔡京在這個時期每五天上一次朝。
[40]如果這是發生在1119年金使到達後,那麼鄭居中不應該在朝中,因為1118年九月至1121年五月在在緻仕期間。
[41]《清波别志》卷上,124—125頁。
另參見《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四,1363—1364頁。
[4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4頁。
張天祐《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190頁;楊小敏、張自福《論北宋晚期徽宗君臣收複燕雲之國策》,《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102頁。
[43]《宋會要輯稿·職官一》,葉41b–42a。
[44]《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二,19頁。
關于馬政,參見HerbertFranke,KriegundKriegerinChinesischenMittlealter(12.bis14.Jahrhundert):DreiStudien,Wiesbaden:FranzSteinerVerlag,2003,p.107;黃寬重《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1—18頁;姜青青《馬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45]《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二,19—20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七,1166—1167頁。
關于宋金外交談判,參見DagmarThiele,DerAbschlusseinesBertrages:DiplomaitezwischenSung-undChin-Dynastie1117—1123(Wiesbaden:FranzSteinerVerlag,1971),包含所有國書的德文譯文。
[46]《金史》卷二,30頁。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政宣上帙二,20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七,1166—1167頁。
[47]《三朝北盟會編》卷三,政宣上帙三,21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220—1221頁。
有關描述參見Jin-shengTao,TwoSonsofHeaven:StudiesinSung-LiaoRelations,pp.87—97或張天祐《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
[48]《金史》卷二,31—32頁。
《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二,527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221—1222頁。
[49]《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0—31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九,1220頁。
也有可能是徽宗為了先看一看金遼能否達成和談,有意拖延這次出使。
根據現代學者陶晉生的觀點,徽宗也許更願意看到遼繼續存在,希望遼與金相互制衡,從而達成類似于宋朝此前與遼和西夏之間的平衡局面。
Jin-shengTao,TwoSonsofHeaven:StudiesinSung-LiaoRelations,p.95. [50]《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0—31頁。
[51]《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一,1267—1269頁。
女真人後來從這份手诏中引用了一句話。
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5頁。
陳樂素《宋徽宗謀複燕雲之失敗》,《輔仁學志》第4期,1933年,18頁。
[52]《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1—34頁。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二,2387—2388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一,1273—1274頁。
[53]此外,關于十六州的概念上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因為州界在10世紀後發生了變化。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一,1280—1283頁。
另參見陳樂素《宋徽宗謀複燕雲之失敗》,3—4頁。
[54]《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5—36頁。
[55]《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6—37頁。
[56]關于馬擴,參見HerbertFranke,KriegundKriegerinChinesischenMittlealter(12.bis14.Jahrhundert):DreiStudien和姜青青《馬擴研究》。
[57]《三朝北盟會編》卷四,政宣上帙四,38—40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二,1297—1300頁。
HerbertFranke,KriegundKriegerinChinesischenMittlealter将這幾段文章完整地翻譯為德文。
[58]關于阿骨打參與談判,參見趙永春《宋金關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