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治下德國境内的猶太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得在胸前配上大衛星标志,這樣才能與其他人有所區分。

     諷刺的是,在這個号稱多元包容的社會裡,這種聲音并不孤獨。

     就在提柏林與雷汀醫生發表辯論文章的同一年,中央黨國會黨團提出一項建議案,強烈主張“在瑞典全國境内進行艾滋病強制檢驗,絕對有其必要與迫切性”。

     同一年,“阿裡巴巴男同志夜店”與“郵購股份公司”向專利局申請商标專利權,但同時被打回。

    專利局表示,“同志”這個字眼有違“社會秩序與善良風俗”,故不予許可。

     同樣在1986年,記者彼得·布拉特在《今日新聞》刊登數篇文章。

    文章中,他對不願公布姓名的同性戀者之間如何交媾有詳盡的描述。

    其中一篇文章裡,他讓一位匿名人士現身說法,還真有那麼一小撮人對全世界所有人、事物懷抱着仇恨與報複的變态心理,努力傳播病原。

     努力傳播下去。

     那些傳播艾滋病的人,就是兇手! 《今日新聞》《快捷報》等媒體皆以立場開明自诩,他們名正言順地打着社會公義的大旗,要求對高危險群,尤其是同性戀者采取更嚴厲的管制措施。

     “我們一定要讓同性戀者負起責任!”這是《今日新聞》在1985年某天的大标題。

    1986年8月17日,瑞典出現第一起艾滋病死亡病例後不久,該報再度大篇幅報道,聲嘶力竭地疾呼:“趕快對所有男同志強制體檢,根絕艾滋病!” 這都是為了安撫無辜、驚慌失措的社會大衆。

    大衆有權利了解,為保護他們不受疾病與帶原者的侵害,政府已開始采取管制措施。

     死娘炮。

     對所有男同志強制體檢,根絕艾滋病。

     “神秘的艾滋病已在瑞典導緻死亡病例,政府已計劃針對全國所有同性戀男性進行大規模健康檢查。

    ” 《今日新聞》對所有細節問題,包括如何追蹤男同志、找出他們藏匿的地點,以及如何強迫他們接受體檢,隻字未提。

    但這一整年下來,報社使出渾身解數,鼓動社會大衆對帶原者(男同志)的仇恨情緒,使政客與政府機關趕快通過其所樂見的強制立法。

     其他國家的輿論充分反映出,人們對于“大自然運用疾病撥亂反正”的觀點仍然根深蒂固。

    美國保守派社會評論家派特·巴克南開門見山地說:“同性戀就是向大自然宣戰,而大自然的報複行為是可怕的、使人膽戰的。

    ” 這些論點與瑞典輿論的走向不謀而合。

     1985年5月29日,《斯莫蘭郵報》一篇讀者投稿指出:“大自然的機制完美健全,一旦出現違反自然的情況,它就會有所反應。

    我和其他許多人抱持相同的看法,自然界透過艾滋病向我們傳達一個清楚的信息——同性戀是不正常的現象,必須徹底禁絕。

    因此,除了找到艾滋病的解藥以外,醫學界必須緻力于限制同性戀的影響範圍。

    當本來不正常的現象被視為正常,原本正常的現象開始被認為不正常,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時候,艾滋病就是大自然血淋淋的警告。

    ” 作者在文末署名為“人類”。

     号稱“客觀中立”的醫學界也有類似思維,試圖解釋為什麼這項惡疾僅僅針對同性戀者。

    兩位美國研究員提出一項理論:男性體内無法承受其他男性的精液——女性對一般情況下交媾時射出的精液擁有天然防衛機制,進入男性體内的精液則會徹底破壞宿主的免疫系統功能。

     《勞工報》則在1984年春天寫道:“曾與具雙性戀傾向男性進行肛交的女性,也罹患了艾滋病。

    但我們從未聽聞過,與異性戀男性進行肛交的女性罹患艾滋病。

    原因可能在于,異性戀男性的免疫系統是健全的。

    另外,我們不能排除女性對精液擁有某種自然的免疫機制,即便我們目前對這種機制仍所知甚少。

    絕大多數艾滋病患都是男性,原因可能在此。

    ” 大家都不相信這是真的。

     大家都不相信竟會發生這種事情。

     然而很不幸地,這是真的,而且就發生在這裡。

     包括醫生、新聞記者、總編輯、社論專欄作家、政客、警方、牧師、法學專家與政府機關在内,都曾以某種形式侵犯了個人應有的權利。

    他們所針對的團體原已是社會的弱勢團體,他們的煽風點火則使這個團體的處境雪上加霜。

    迄今無人對他們當時所造成的苦難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