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幽靈繪畫事件 1

關燈
近來我常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要求我再寫點關于禦手洗的東西。

    他們在信裡提到,已經聽到了禦手洗現在在國外的傳聞,所以最感興趣的東西——比如描寫他最近新解決了什麼疑難案件或者複雜謎題的作品——看來近期已經不大可能讀到了。

    既然這樣,哪怕石岡先生能整理出一些他以前經曆過的舊案件,供大家欣賞也可以。

    如果連舊案件也因各種原因不方便披露的話,那就請先生寫些他更早以前的事情。

    即使是他在讀大學期間做過的事,大家也都想聽聽。

    如果實在寫不出來,就算寫點他兒時的趣事也聊勝于無。

    總之,有關禦手洗的任何事情,我們都想知道。

    這些來信使我一時感觸頗深,看來對于他的一切消息,“禦手洗迷”們都想知道,其迫切程度已經超出了我的估計。

    由于好久沒有關于他的作品問世,這些崇拜者們已經漸漸沉不住氣了。

    他們現在對禦手洗的消息處于饑餓狀态,再換個不好聽點兒的形容,就是這些人對他的魅力像吸毒似的上了瘾,一段時間看不見有關他的報道,似乎就很難忍受了。

    我作為禦手洗的朋友,對讀者們的這種心情當然很高興;但作為對他知根知底的人,我對此隻能暗暗吃驚。

     從我的角度出發,完全可以明确地告訴大家:許多舊案件由于當事人仍然健在,且案件未經法庭判決,法律上來說,案件的情節的确不允許向公衆透露。

    這些舊案件的材料有很多,我那幾本資料夾裡滿滿當當地收集着這類東西。

    之所以很少寫些什麼,并不是肚子裡的故事已經說盡了。

    如果光以數量而論,這些非常有趣且情節恐怖的舊事,足足比以前曾經發表過的案件多出一倍有餘。

    要不是怕涉及當事人的隐私,必須征得當事人同意後才能公開的話,我敢保證在兩三年時間裡,完全能把書架上有關禦手洗的作品數量輕松地增加兩倍。

    不過,那樣一來,恐怕我和出版社都得卷入許多訴訟裡去。

    因為我每寫一本書,都會有當事人出來跟我打官司,告我毀損當事人名譽,掙得的那點稿酬,還不夠給人賠償損失的。

    這樣做不但社會影響不好,還得生上一肚子氣,再貼上許多時間。

    這種賠本生意誰都不會樂意去做。

    考慮到這些因素,我隻能在心中暗自決定,以後再寫東西,隻能挑那些我的朋友在國外的經曆,而且最好還是時間上比較久遠的。

    此外,還需要下點工夫,在不影響事件梗概的前提下,對可能特指某個人的情節做一些加工和修飾。

    這個問題必須先告訴大家,并希望取得讀者們的諒解。

     我和禦手洗相識以前,也和其他讀者們一樣,對那些充滿謎團、離奇古怪的案件最感興趣。

    我所知道的事件大多發生在日本,但是從他那裡聽來的他在國外經曆過的事件,有很大一部分都屬于這一類。

    比方說,他告訴過我的這個波士頓幽靈繪畫事件,正好符合大家的口味。

     事件準确的發生日期在我的筆記上沒有記錄,但是可以肯定是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事情。

    那時候禦手洗還是個學生,正在美國的波士頓留學。

    雖然他本人未曾對我證實,但聽說禦手洗從小學起就異常聰明,跳過好幾次級。

    因此,他那時雖然進了大學,若論起歲數,也隻相當于普通孩子讀高一的年齡。

    美國學校的教育方式和日本不同,根本不重視什麼死記硬背,而且在升級問題上掌握得也很靈活,如果成績确實優秀,跳過一級不算稀奇。

    加上他讀高中時候起就深得數學老師的欣賞,老師有事沒事常讓他頂替自己上課。

    事後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數學老師正好借此機會溜之大吉,不是去泡妞,就是上哪兒去看電影。

    所以在同學們的眼裡,禦手洗是個特殊人物。

    美國的老師在學生眼中也隻是個大朋友,相互間總喜歡稱兄道弟,所以同學們早就不把禦手洗當做同學,而是歸到了年紀不大的小老師裡去。

    讀者們知道了這個背景後,就會對那時禦手洗的特殊身份有了一個大緻的了解。

     那時禦手洗在美國人眼裡簡直就是個神童,從上小學起,學校裡教的那點東西對他來說已經太乏味了。

    他告訴我,這也許就是他讀大學後讓人感覺傲慢的原因之一。

    說起來,我上幼兒園時老師也常誇我聰明,可是後來這種優越感就漸漸消失了,從讀小學開始已經知道自己不過是個普通孩子。

    而禦手洗和我的不同之處在于,那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在讀大學後依然延續着。

     對了,在這裡我還想向讀者們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