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戰計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關燈
小
中
大
紀嚴明,軍隊戰鬥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勝仗。
曹操向孫權下戰書說:“我奉獻帝之命來讨伐罪臣。
現在劉琮已經投降,劉備也戰敗逃走,我親率80萬水軍,準備同将軍決一雌雄。
如若降我,可免你血光之災。
” 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有人主張降曹,有人主張抗曹,弄得孫權一時也沒了主意。
這時,諸葛亮前來舌戰群儒,又加上魯肅、周瑜對形勢的全面分析,使孫權最後下定決心,要傾東吳之兵抗擊曹操。
孫權義正辭嚴地對大家說:“我與曹操這個老賊誓不兩立,東吳要與曹操血戰到底。
”接着,他抽出刀來,一下子劈掉帥案的一角,提高聲音說:“從現在起,誰再說投降曹操,下場如同此帥案!”見此情景,那些主張降曹的人緘默無言了。
孫權刀劈帥案目的是警告那些主張降曹的人,這種敲山震虎的做法,強行壓制住了不同意見,為有效地統一内部認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奶媽在皇宮生活了幾十年,不願意離開熟悉安逸的環境。
為了繼續留在皇宮,她找到漢武帝面前的紅人東方朔。
東方朔安慰她說:“當你向皇上辭行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皇上兩次,我就自有辦法了。
” 這天,奶媽前來向漢武帝告别,隻見她滿眼淚水,出宮時頻頻地回頭去看漢武帝。
這時,在一旁的東方朔大聲說道:“奶媽,你快走吧!皇上現在不用你喂奶了,你還留在宮裡幹什麼?” 漢武帝聽了這幾句話,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撼,感到自己的做法有些欠妥,于是,他收回成命,留奶媽繼續住在皇宮裡。
一次,蘇轍的一個朋友來到蘇府,想讓蘇轍幫他謀個差事。
蘇轍躲着不見,這個人便向蘇轼求助。
蘇轼沒有辦法,就把他讓進了屋裡。
蘇轼不提找差事的問題,卻給他講起了故事:“傳說有一個人窮得無以為生,便去盜墓。
挖開第一個墓,隻見裡面光着身子的古人,嘴裡還念念有詞:‘你沒聽說過漢朝楊王子孫輕财傲世,下葬時連衣服都不穿嗎?我自己光着身子,還能拿什麼接濟你呢?’” 求職者聽得津津有味,于是蘇轼繼續講下去:“窮漢又鑿開第二個墓,墓中是個帝王,他很和氣地說:‘我是漢文帝,早已立下遺诏,墓中不放金玉之物,你還是到别處去吧!’” 蘇轼講到這裡哈哈大笑,求職者似乎明白了蘇轼講這個故事的用意,臉上不覺有些發熱。
蘇轼又講了起來:“窮漢氣得沒辦法,又去找墓。
他發現有兩座連在一起的墓,便首先鑿開左邊的墓,隻見一個羸弱的身影走了過來,對他說:‘我是伯夷,早年餓死在首陽山下,我怎麼能滿足你的要求呢?’窮漢隻得去挖右邊的墓,伯夷勸道:‘那裡住着我的兄弟叔齊,他的狀況和我差不多,我看你是白費力氣。
’” 聽到這裡,求職者徹底明白了蘇轼的用意,以有急事為由匆匆地離開了蘇府。
蘇轼所講的故事是“桑”,求職者相當于“槐”。
蘇轼表面上輕輕松松地講故事,實際上表明了自己不開“後門”的立場,他最後的幾句話巧妙地提醒求職者不要再去麻煩他的弟弟。
孫權劈帥案表決心
公元208年,曹操的大軍逼近江陵,打算進攻孫權。曹操向孫權下戰書說:“我奉獻帝之命來讨伐罪臣。
現在劉琮已經投降,劉備也戰敗逃走,我親率80萬水軍,準備同将軍決一雌雄。
如若降我,可免你血光之災。
” 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有人主張降曹,有人主張抗曹,弄得孫權一時也沒了主意。
這時,諸葛亮前來舌戰群儒,又加上魯肅、周瑜對形勢的全面分析,使孫權最後下定決心,要傾東吳之兵抗擊曹操。
孫權義正辭嚴地對大家說:“我與曹操這個老賊誓不兩立,東吳要與曹操血戰到底。
”接着,他抽出刀來,一下子劈掉帥案的一角,提高聲音說:“從現在起,誰再說投降曹操,下場如同此帥案!”見此情景,那些主張降曹的人緘默無言了。
孫權刀劈帥案目的是警告那些主張降曹的人,這種敲山震虎的做法,強行壓制住了不同意見,為有效地統一内部認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念舊情奶媽獲救
西漢時,長大成人的漢武帝漸漸讨厭自己的奶媽,嫌她好管閑事,說話啰裡啰唆,想把她遷到宮外去住。奶媽在皇宮生活了幾十年,不願意離開熟悉安逸的環境。
為了繼續留在皇宮,她找到漢武帝面前的紅人東方朔。
東方朔安慰她說:“當你向皇上辭行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皇上兩次,我就自有辦法了。
” 這天,奶媽前來向漢武帝告别,隻見她滿眼淚水,出宮時頻頻地回頭去看漢武帝。
這時,在一旁的東方朔大聲說道:“奶媽,你快走吧!皇上現在不用你喂奶了,你還留在宮裡幹什麼?” 漢武帝聽了這幾句話,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撼,感到自己的做法有些欠妥,于是,他收回成命,留奶媽繼續住在皇宮裡。
蘇轼婉言拒“後門”
北宋中葉,蘇轼與蘇轍兄弟倆均在朝中做高官,前來“走後門”的人絡繹不絕。一次,蘇轍的一個朋友來到蘇府,想讓蘇轍幫他謀個差事。
蘇轍躲着不見,這個人便向蘇轼求助。
蘇轼沒有辦法,就把他讓進了屋裡。
蘇轼不提找差事的問題,卻給他講起了故事:“傳說有一個人窮得無以為生,便去盜墓。
挖開第一個墓,隻見裡面光着身子的古人,嘴裡還念念有詞:‘你沒聽說過漢朝楊王子孫輕财傲世,下葬時連衣服都不穿嗎?我自己光着身子,還能拿什麼接濟你呢?’” 求職者聽得津津有味,于是蘇轼繼續講下去:“窮漢又鑿開第二個墓,墓中是個帝王,他很和氣地說:‘我是漢文帝,早已立下遺诏,墓中不放金玉之物,你還是到别處去吧!’” 蘇轼講到這裡哈哈大笑,求職者似乎明白了蘇轼講這個故事的用意,臉上不覺有些發熱。
蘇轼又講了起來:“窮漢氣得沒辦法,又去找墓。
他發現有兩座連在一起的墓,便首先鑿開左邊的墓,隻見一個羸弱的身影走了過來,對他說:‘我是伯夷,早年餓死在首陽山下,我怎麼能滿足你的要求呢?’窮漢隻得去挖右邊的墓,伯夷勸道:‘那裡住着我的兄弟叔齊,他的狀況和我差不多,我看你是白費力氣。
’” 聽到這裡,求職者徹底明白了蘇轼的用意,以有急事為由匆匆地離開了蘇府。
蘇轼所講的故事是“桑”,求職者相當于“槐”。
蘇轼表面上輕輕松松地講故事,實際上表明了自己不開“後門”的立場,他最後的幾句話巧妙地提醒求職者不要再去麻煩他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