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計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關燈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

    困,有言不信②。

     ①假:假借。

     ②困,有言不信:語出《易·困》困卦為坎下兌上。

    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

    卦象表明,本該容納于澤中的水,現在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緻澤無水而受困;同時,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是困,所以卦名為“困”。

    “困”為困乏的意思。

    困卦的卦辭說:“困,有言不信。

    ”大意是說:處在困乏境地,難道還能不相信強者的話嗎?本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着受人脅迫的境地。

    這時,我若說要去援救他,他在困頓中能會不相信嗎? 【譯文】 處在敵我兩個大國中間的小國,當敵方強迫它屈服的時候,我方要立刻出兵,顯示威力,給予援救,這是不會不取得小國信任的。

    這是從困卦卦辭“困,有言不信”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戰例】

諸葛亮将計就計氣死周瑜

三國時,荊州刺史劉琦病故,劉備被衆人推舉為牧守,占據了荊州諸郡。

    為了離間孫、劉兩家的關系,曹操表奏漢獻帝封周瑜為總領南郡的太守。

    這個總領南郡太守不過是個虛職,因為荊州到今還被劉備占着。

    周瑜果然中了曹操的奸計,命魯肅去見劉備索回荊州。

     劉備聽說魯肅來索要荊州,很是慌張。

    諸葛亮對劉備說:“主公不必憂慮,我自有良策,到時候魯肅一提荊州之事,您就大哭,然後我與他周旋。

    ” 魯肅到來後果然開口便索要荊州,劉備聽罷放聲大哭。

    這一哭,反而把魯肅弄糊塗了。

    諸葛亮在旁開了腔:“當初我主向吳侯借荊州時,答應取得西川便還。

    但仔細一想,益州劉璋是我主之弟,乃同胞骨肉,若興兵取他的城池,恐被外人唾罵;如果不取,歸還荊州,又何處安身?假如不還荊州,于吳侯的面上又不好看。

    我主進退兩難,所以大哭。

    ”魯肅本是個寬仁的長者,見劉備如此哀痛,便答應了諸葛亮提出的延期歸還荊州的請求。

     周瑜聽完魯肅的彙報,便大發雷霆,周瑜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他要魯肅再去荊州。

    魯肅依照周瑜的吩咐對劉備說:“吳侯十分同情您的處境,與衆将商量後決定起兵替您取西川。

    取了西川,再換回荊州,這樣西川隻當是東吳給您的一份嫁妝。

    軍馬過路時,希望提供些糧草,别無他求。

    ” 劉備有些猶豫不決,諸葛亮在一旁連忙點頭說:“難得吳侯的一片好心!雄師來到後,一定遠接犒勞。

    ”魯肅聽後,暗自高興。

    等魯肅走後,劉備向諸葛亮詢問東吳的真正用意。

    諸葛亮答道:“此乃周瑜小兒的‘假途滅虢’之計。

    名為收西川,實則取荊州。

    不過,周瑜騙得了别人,騙不了我。

    周瑜此次前來,我叫他死無葬身之地。

    ” 周瑜起兵5萬人,浩浩蕩蕩開向荊州,來到荊州城下,周瑜本以為劉備等會打開城門,箪食壺漿迎接他,然後他乘機掩殺過去。

    沒想到一聲梆子響過後,城上無數士兵一齊豎起刀槍,嚴陣以待。

    吳軍背後也殺聲四起,皆言要活捉周瑜。

    周瑜知道上了諸葛亮的當,怒氣填胸,箭瘡複發,墜于馬下,倒地而亡。

     長期以來,孫、劉兩家為争荊州鬧得不可開交,因此周瑜一心想重占荊州,可謂路人皆知。

    在這種情況下,周瑜聲稱借道荊州取西川,很難不引起諸葛亮的懷疑。

    假途滅虢固然是妙計,可一旦被人識破就會帶來災難。

    

呂不韋奇貨可居助異人

秦昭王時,陽翟(今河南禹縣)商人呂不韋去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

    當時,秦國公子異人(後返秦改名子楚)在趙國做人質,“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一眼便看中異人“奇貨可居”,主動登門拜訪。

    呂不韋對異人說:“我可以使您顯赫。

    ”異人無奈而笑道:“待你顯赫之後,再讓我借光吧!”而呂不韋則嚴肅地說:“您有所不知,是我的顯赫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