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戰計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關燈
便獻計說:“目前胥國動亂不安。

    如果你向吳王僚建議,乘胥國發生危機的時候,向胥國發動進攻,吳王僚一定會同意。

    然後你借口自己的腳被扭傷,推舉吳王的兒子掩餘和燭庸帶兵前去。

    同時建議吳王派他的另一個兒子慶忌出使鄭國和衛國,目的是說服這兩個國家共同伐楚。

    這樣,就可以除去吳王僚的三個羽翼,剩下一個吳王僚就好對付了。

    ” 吳王僚果然聽從了公子光的所有建議,把他的三個兒子都派了出去。

    公子光見時機已到,便派一個勇士刺死了吳王僚,自己做了吳王。

    吳王僚的三個兒子見國内發生變故,不敢再回來,隻好亡命他國。

     在這個故事裡,吳王僚的三個兒子如同三隻猛虎,使公子光無法刺殺吳王僚。

    公子光采用伍子胥的計謀,調走了這三隻猛虎,吳王僚成了孤家寡人,在這時對付吳王真可謂易如反掌。

    

毛澤東率軍和閻錫山周旋

1936年3月間,毛澤東率領中央總部機關從延安轉移到晉西一帶。

    紅軍主力則分兵南下北上。

    總部身邊隻有一個特務團和少數參謀、警衛人員,一共不到500人。

     此後,這隻小部隊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幾乎天天行軍,每到一地,就發動群衆打土豪,擴充紅軍。

    一天,毛澤東召集大家開會,他說:“左、右兩路軍已經勝利地打出去了,我們這支‘中路軍’隊伍雖小,但要做大事情。

    我們暫時還不準備回陝北,而要在晉西一帶兜圈子。

    你們要做好多跑些路的思想準備啊!”毛澤東說完,臉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

     不久,“中路軍”與敵人交上火。

    以後,這支小部隊牽着敵人的鼻子,在孝義、靈石以西,中陽以南,石樓、隰縣以東的範圍内轉來轉去。

    當敵人的追擊部隊推至黃河邊時,毛澤東率領“中路軍”從敵人的縫隙裡,猛然向東穿插,急行軍一天半,一下子把敵人甩出老遠。

     此時,前方不斷傳來紅軍勝利的消息。

    北上紅軍主力十五軍團與紅二十八軍會師,在康甯鎮、金羅鎮殲滅了閻錫山十幾個團。

    一軍團沿同蒲路南下一直打到侯馬,沿途消滅了許多敵人,紅軍的隊伍不斷壯大。

     至此,大家才明白了毛澤東調虎離山的計謀:用“中路軍”調動敵人,牽制敵人,緩解前線紅軍的壓力,使左、右路軍順利發展。

    

虞诩施計調羌人

東漢末期,北邊羌人叛亂。

    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亂,虞诩的部隊在陳倉崤谷一帶受到羌人阻截。

    這時,羌人士氣正旺,又占據有利地勢,虞诩不能強攻,又不能繞道,真是進退兩難。

    虞诩決定騙羌人離開堅固的據點,他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就地紮營。

    對外散布行軍受阻,向朝廷請派增援部隊。

    羌人見虞诩已停止前進,等待增援部隊,就放松了戒備,紛紛離開據點,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見敵人離開了據點,下令部隊急行軍,日夜兼程,每日超過百裡,通過山谷。

    他命令在急行軍時,沿途增加竈的數量,今日增竈,明日增竈,敵人誤以為朝廷援軍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經分散,不敢輕易出擊。

    虞诩順利地通過陳倉崤谷,轉入外線作戰,羌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轉入被動局面,不久羌人叛亂被平定。

    

長平之戰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

    趙國名将廉頗憑借長平關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屢次挫敗秦軍。

     秦國把堅守長平關的廉頗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精心策劃了反間計,使趙王對廉頗起了疑心,将廉頗撤換下來,派去了無實戰經驗、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秦将白起為了引誘趙括離開長平關,故意打了幾個敗仗後退走。

    趙括求勝心切,輕易殺出長平關,出城追擊秦軍,結果進入了秦軍的埋伏圈。

    白起将趙括的40萬大軍斷成兩段,分而制之。

     趙括隻好就地築起營壘,等待援兵。

    其實援兵早被白起悉數全殲。

    趙括在營壘裡苦等了40餘天,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這時秦軍故意網開一面,引誘趙括強行突圍,結果趙括輕易離開營壘,再次進入秦軍的埋伏圈。

    這一次趙括回天無力,全軍覆沒。

     在這裡,秦軍三次使用調虎離山之計。

    第一次用反間計調走了廉頗這隻虎,第二次調趙括離開易守難攻的長平關,第三次誘騙趙括離開臨時營壘。

    值得稱奇的是,秦軍使用調虎離山之計連連得手,趙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軍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