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戰計 第三計 借刀殺人

關燈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②,不自出力。

    以《損》推演③。

     ①敵已明,友未定:指打擊的敵對目标已經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卻一時尚未确定。

     ②引友殺敵:引,引誘。

    引友殺敵,即引誘盟友的力量,去消滅敵人。

     ③以《損》推演:根據《損卦》“損下益上”、“損陽益陰”的邏輯去推演。

     【譯文】 敵人已經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猶豫之中,這時應(極力設法)誘使盟友去攻打敵人,而無須自己出力。

    這是從《損卦》卦義的邏輯推演出來的。

     【戰例】

張居正陰謀奪權

張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國曆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為了要奪權,也不惜使用其移屍嫁禍陰謀。

     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太監馮保,居中用事。

    大學士張居正明白要奪權專政,非借馮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結好馮保,稱兄道弟。

     這時,獨握朝政大權的是内閣大學士高拱,高拱和張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

     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宮,突有一無須男子,作宦官狀,疾趨而來,左右見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刀,顯有行刺企圖。

    神宗即命馮保審問,此人供說名叫王大臣,來自南方的戚繼光的營裡。

    馮保聞言大驚,立即停審,親往見張居正,問如何處置。

    張居正說:“高拱此人,屢想把你逐出宮外,此番可打蛇随棍上,乘機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無憂。

    何況戚繼光正握南北軍權,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馮保聞言大喜,回來即叫親信年儒去行事。

    年儒私對疑犯王大臣說:“下次審問的時候,你隻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來行刺的,便可赦你無罪,還會升你官做錦衣衛,賞賜千金。

    如不這般說,必會把你打死。

    ”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誘下,自然勉強答應照辦了。

     到第二次審問的時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内幕複雜,都列席旁聽。

    馮保這位無須主審官便問疑犯:“大膽王大臣,你來行刺,究竟受誰人指使的?” 王大臣在拘押時在獄中已吃盡拷打之苦,此時便憤然回答:“是你教我說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 旁聽之人大嘩起來,馮保聞言大驚,即宣布退庭,不敢複問。

     第二天再審,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啞毒,不能說話,馮保不待細審,即朱筆一批,押犯人往午門斬首。

     在此情況之下,高拱也不安于位了,讓出位,回家吃老米去了,朝政大權,便落在張居正手裡。

    

宋太祖借畫除勁敵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穩固了中央政權,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戰争。

     在滅掉南漢之後,宋太祖把進攻目标轉向南唐。

    南唐後主李煜昏庸無能,隻知道吟詩填詞,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國力日衰。

    宋太祖此時有心滅南唐,但又不敢輕舉妄動。

    原來,南唐有一位勇猛無敵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認為林仁肇是宋朝滅南唐的一大障礙。

    可巧開寶四年(971),李煜派其弟李從善前來朝貢,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計,當即熱情款待李從善,并把他留下任泰甯軍節度使。

    李從善不敢違命,隻得報告李煜。

    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正好想通過李從善探聽一些宋朝的情況,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職。

    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裡,使者用錢财賄賂林的仆人,搞到了一張林的畫像。

    使者拿着畫像回來複命,宋太祖命人把畫像挂在自己的側室。

     一天,李從善來見宋太祖,廷臣先把他領到側室。

    李從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畫像,不解地問道:“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