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關燈
了一場“禅讓”戲。

     先是讓一般文官進見漢獻帝,說什麼自曹丕襲魏王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黃龍出現,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當代漢之象”,漢獻帝應該效仿古之堯、舜,以山川社稷禅讓給魏王。

    漢獻帝不忍将祖輩創建的400年江山拱手交給曹氏,曹丕又令曹洪、曹休帶劍進内宮把漢獻帝挾出殿來,竭盡威脅之辭,逼他讓位。

    漢獻帝為保全性命,隻得令人草拟禅國之诏,并送出國玺。

    曹丕一見诏書和國玺,喜出望外,立即就要接受,司馬懿等一般文武勸阻曹丕,不可如此草率受禅。

    為了避免天下人議論,應該走一番形式,于是熱熱鬧鬧的“禅讓”戲開鑼了: 曹丕令人上表故作謙虛,稱自己德薄才疏,請另外求大賢受嗣天位。

    漢獻帝一見奏表,還以為曹丕是真推辭,就想趁勢作罷。

    群臣哪裡肯放過,連忙說,當初封曹操為魏王時,他也是再三推辭,陛下你三降其诏,他方才答應了。

    現在你也應該再次降禅位之诏,魏王曹丕肯定會應允的,不得已,漢獻帝又讓人二次拟了一份禅位诏書。

     曹丕見到第二道诏書,倒是滿心歡喜,但又不以此為足。

    他認為要免除後世說我竊國篡位之名,光有兩道诏書還不行,應該築一“受禅壇”,選擇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盡到壇下,讓漢獻帝親自捧着國玺,雙手交給我,到那時就可以消除别人的猜疑和天下的議論了。

    一想到這裡,他又寫了一折,辭謝受禅的奏章。

    漢獻帝哪裡知道其中原委,見他兩次推辭,疑惑不定。

    這時一個叫華歆的大臣站出來說:“陛下你可以築一土壇,名叫‘受禅壇’,隻集滿朝文武和京城百姓,選擇一個良辰吉日,明明白白地禅位,一來好讓天下百姓黎民知道陛下是自願禅讓,二來你的子子孫孫也會正大光明地受到魏王恩澤,無人敢于加害的。

    ”漢獻帝見事已至此,隻好照此辦理。

    于是差人在繁陽定下一塊地方,築起一座三層的高壇,選好日期,舉行禅讓儀式。

     到了那天,受禅壇下集聚大小官僚400餘人,虎威禦林軍30萬分列前後,還有無數京城百姓,先請曹丕登壇,漢獻帝親奉國玺至台上,開讀禅讓的诏書,群臣在壇下跪聽诏書: 咨爾魏王!昔者唐堯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歸有德。

    …… 讀完诏書,曹丕行八拜之禮,雙手接過诏書和國玺,登上帝位。

    大小官僚在壇下立即山呼“萬歲”,朝賀新皇帝。

    當下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号大魏。

    曹丕傳旨,大赦天下。

    追封父親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大臣華歆當即奏明魏帝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漢帝既然将天下禅讓給陛下,他就應該另作安排,望陛下明确一下,将他安置在何處?”說罷,讓漢獻帝到壇下跪着聽旨,曹丕當即封漢獻帝為山陽公,當日就要起行赴任。

    華歆手按寶劍指着漢獻帝,厲聲喝道:“立一個新皇帝,廢一個舊皇帝,是古來就有的常理!現在的聖上仁慈,不忍加害于你,還封你為山陽公。

    你快打點行李,今日就離京,不是朝廷召見,不許你回來!”此時的漢獻帝打落門牙隻好往肚裡咽,無話可說,隻好叩頭謝恩,上馬離去。

    壇下軍民等人見此情此景,也是傷感不已。

    已是喜不勝收的曹丕情不自禁地對群臣流露的第一句話是:“所謂舜、禹禅讓,我現在算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本來,從曹操起,就把漢獻帝玩于股掌之中,要立則立,要廢則廢,到了曹丕,廢掉一個獻帝,自己稱帝,似乎也是易如反掌的事。

    但政治鬥争是複雜的,為避免當時者的議論,也為避免後人的責難,使出一條“禅讓”的謀略,熱熱鬧鬧地假戲真做,以達到混淆視聽,欺騙輿論的目的。

    局外人或者不知道個中原委,還信以為真的,或者不大願意接受的事實,經他一宣傳一鼓動而改變了态度。

    如果撇去曹丕的政治目的,不去說他,單就他制造假象,假戲真做以迷惑人的計謀而言,從商者倒是可以得到一些啟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