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謙德之效
關燈
小
中
大
駁一句話。
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
隻要能夠謙虛,上天一定會幫助他的,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夠登第!”後來馮開之果然考中了。
趙裕峰,名光遠,山東省冠縣人。
不滿二十歲就中了舉人,後來參加會試卻多次不中。
他的父親做嘉善縣的主任秘書,裕峰随同父親上任。
裕峰非常傾慕嘉善縣的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
那曉得錢先生,竟然将他的文章都塗掉了。
裕峰不但不發火,還心服口服地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過來。
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是少有,第二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公元1592年)我入京城觐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說法低聲下氣,臉上洋溢着謙虛的光彩。
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讓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智慧一發,浮滑的人也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會自動收斂。
夏建所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一定是發了智慧,上天就要發他的福了。
”等到放榜時,夏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岩。
他的學問很深,文章寫得很好,在讀書人當中頗有名聲。
甲午年(公元1594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寺院裡。
放榜時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瞎了眼,看不到他的文章好。
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岩馬上把怒火發到道士身上。
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張畏岩憤怒地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道士說:“我聽人說,寫文章最要緊是要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這麼沖,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不覺屈服了,就轉過頭來向道士請教。
道士說:“考功名全靠命運,命裡沒有的,文章再好也沒用,這時候想考中,就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 張畏岩問道:“既然是命,怎樣能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雖然是天,但立命的卻是你自己。
隻要你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求不到呢?” 張畏岩說:“我是一個窮書生,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你的心做出來的。
隻要常有做善事、積陰德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
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反而去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就降低身份,克制自己,天天加功夫去修善積德。
到了丁酉年(公元1597年),有一天,他夢中到了一處很高的房屋,看到一本名冊,中間有許多的缺行。
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
那個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單。
”張畏岩問:“為什麼名冊内有這麼多缺行?”那個人回答說:“陰間每三年要考查一次那些可以高中的人,有積德沒過失的,這冊裡才會有名字。
名冊前面的缺額,就是那些本該考中,但最近造了罪業而被除名的人。
”那個人又指着一行說:“你三年來能嚴格要求自己,也許有機會補上這個缺,希望你珍重自愛!”果然張畏岩就在這次會考中,考中第一百零五名。
從上面所講的看來,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每個人的行為。
趨吉避兇,絕對是由自己決定的。
自己隻有存善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謙虛自處,總是委屈自己成就他人,使天地鬼神時時哀憐自己,這樣才可以加固福報的根基。
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一定難成大器,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
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的肚量弄得很狹窄,而拒絕自己本來可得的福報。
況且謙虛的人,經常可以得到别人的教導,學習别人的長處。
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更不能缺少謙虛的品格。
古話說:“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
”(意思是,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
)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就像樹要有根一樣。
意志堅定,還要每一個念頭、每一次行動都與人方便,這樣就能感動天地,就能為自己造福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可惜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沒有真正用心的,不過是一時的興緻罷了,心血來潮時就去行善積德,興緻退了就停止。
孟子對齊宣王說:“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意思是,大王這麼喜好音樂,那麼齊國也應該很興旺了吧?)我看待科名,也是這樣種态度。
科名跟富貴、健康、幸福、輕松自在一樣,都是有定數的,隻有通過斷惡修善積德,才能積累足夠的福報而得成所願。
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
隻要能夠謙虛,上天一定會幫助他的,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夠登第!”後來馮開之果然考中了。
趙裕峰,名光遠,山東省冠縣人。
不滿二十歲就中了舉人,後來參加會試卻多次不中。
他的父親做嘉善縣的主任秘書,裕峰随同父親上任。
裕峰非常傾慕嘉善縣的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
那曉得錢先生,竟然将他的文章都塗掉了。
裕峰不但不發火,還心服口服地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過來。
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是少有,第二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公元1592年)我入京城觐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說法低聲下氣,臉上洋溢着謙虛的光彩。
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讓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智慧一發,浮滑的人也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會自動收斂。
夏建所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一定是發了智慧,上天就要發他的福了。
”等到放榜時,夏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岩。
他的學問很深,文章寫得很好,在讀書人當中頗有名聲。
甲午年(公元1594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寺院裡。
放榜時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瞎了眼,看不到他的文章好。
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岩馬上把怒火發到道士身上。
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張畏岩憤怒地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道士說:“我聽人說,寫文章最要緊是要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這麼沖,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不覺屈服了,就轉過頭來向道士請教。
道士說:“考功名全靠命運,命裡沒有的,文章再好也沒用,這時候想考中,就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 張畏岩問道:“既然是命,怎樣能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雖然是天,但立命的卻是你自己。
隻要你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求不到呢?” 張畏岩說:“我是一個窮書生,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你的心做出來的。
隻要常有做善事、積陰德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
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反而去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就降低身份,克制自己,天天加功夫去修善積德。
到了丁酉年(公元1597年),有一天,他夢中到了一處很高的房屋,看到一本名冊,中間有許多的缺行。
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
那個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單。
”張畏岩問:“為什麼名冊内有這麼多缺行?”那個人回答說:“陰間每三年要考查一次那些可以高中的人,有積德沒過失的,這冊裡才會有名字。
名冊前面的缺額,就是那些本該考中,但最近造了罪業而被除名的人。
”那個人又指着一行說:“你三年來能嚴格要求自己,也許有機會補上這個缺,希望你珍重自愛!”果然張畏岩就在這次會考中,考中第一百零五名。
從上面所講的看來,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每個人的行為。
趨吉避兇,絕對是由自己決定的。
自己隻有存善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謙虛自處,總是委屈自己成就他人,使天地鬼神時時哀憐自己,這樣才可以加固福報的根基。
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一定難成大器,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
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的肚量弄得很狹窄,而拒絕自己本來可得的福報。
況且謙虛的人,經常可以得到别人的教導,學習别人的長處。
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更不能缺少謙虛的品格。
古話說:“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
”(意思是,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
)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就像樹要有根一樣。
意志堅定,還要每一個念頭、每一次行動都與人方便,這樣就能感動天地,就能為自己造福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可惜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沒有真正用心的,不過是一時的興緻罷了,心血來潮時就去行善積德,興緻退了就停止。
孟子對齊宣王說:“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意思是,大王這麼喜好音樂,那麼齊國也應該很興旺了吧?)我看待科名,也是這樣種态度。
科名跟富貴、健康、幸福、輕松自在一樣,都是有定數的,隻有通過斷惡修善積德,才能積累足夠的福報而得成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