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積善之方
關燈
小
中
大
,幫助一戶窮人還清欠官府的債務,使他們夫婦不被拆散。
或者像河北邯鄲縣的張老先生,用自己十年的積蓄,替一位窮人贖回妻兒,使妻兒能生活下去。
像舒老先生和張老先生,都是在最難以布施的地方布施。
又像江蘇鎮江的靳老先生,年老沒有兒子,因不忍心誤了鄰家少女的青春,而拒絕納其為妾。
這就是在最難忍的地方忍。
所以上天賜給這幾位老先生的福,也特别的豐厚。
凡是有财有勢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來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卻不肯做,那就是自暴自棄了;而沒錢沒勢的窮人,要積些福,相對比較因難,難卻能做到,這才真是可貴啊! 我們為人處事,應該順着因緣去救濟衆人,救濟衆人的種類很多,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十類: 第一,與人為善。
古時候,舜在雷澤湖邊看漁夫捕魚。
看到那些年輕力壯的都占據水深流緩魚多的地方,而那些年老體弱的隻能在水淺流急魚少的地方,舜心裡就很不舒服。
他想了一個方法,自己也去捕魚,見到那些占據好地方的人,不吭聲,見到那些讓出好地方的年輕人,便到處稱贊他,拿他作榜樣。
就這樣過了一年,年輕力壯的漁夫都能主動讓出魚多的地方給老年漁夫了。
像舜那麼深明事理的人,為什麼就不能說幾句中肯的話來教化衆人,而一定要親自參與呢?舜不用言語來教化衆人,而是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使人自覺漸愧而主動改正錯誤,這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們生在末法時代、多元社會裡,千萬不要用自己的長處掩蓋别人的短處;也不要用自己的善行彰顯别人的惡習;也不要用自己的才華使别人難堪;要虛懷若谷、大智若愚,時刻收斂自己的聰明才智;看到别人有過失,要包容他,幫他掩蓋,這樣一方面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促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太過放肆;看到旁人的小長處小善行,都要放下自己的成見,虛心向他學習,并且稱贊他,替他廣為傳揚。
一個人若能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徹底去除自私自利的念頭,隻留下為社會大衆謀福利、做貢獻、樹榜樣的心,那麼他就是胸懷天下的偉人。
第二,愛敬存心。
君子與小人,簡單從言談舉止上看很容易混淆,但隻要分析他們的本心(好像我們講的世界觀價值觀)善惡,就會發現他們的差别其實很大,簡直就是黑白分明。
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意思是說君子與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他們的本心) 君子的本心,是愛人敬人的心。
人雖然有親近、疏遠、尊貴、低微、聰明、愚笨、高尚、下流等種種不同,但都是我們的同胞,本來跟我們一體,哪一個不該愛敬呢?愛敬衆人,就是愛敬聖賢人。
能夠明白衆人的意思,就是明白聖賢的意思。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聖賢本來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
我們若能處處愛人敬人,使我們周圍的人,都能生活得幸福美滿,也就是幫助聖賢達成所願。
第三,成人之美。
一塊未經雕刻的玉石,如果随便丢棄,那麼它将與瓦片碎石無異。
如果加以雕刻琢磨,那麼它将變成寶物圭璋。
人要成才,也離不開正确的教育勸導,所以看到别人要做善事,或者别人追求上進,而且天資不錯時,就要盡力引導幫助他,使他得成所願。
或者誇獎贊揚,或者激勵扶持,如果他受了冤屈,就要替他辯解冤屈、澄清诽謗,一定要使他立身于社會,這才算是盡了我的心意。
常人都讨厭與他不同類型的人,我們世俗人的習性善少惡多,所以善人處在世俗裡,常常被人孤立。
況且豪傑多數剛正不屈,且不拘小節,很容易落人口實,受人攻擊。
所以世間善事常要失敗,善人也常被诽謗。
隻有仁人長者,才能堅持正義,主持公道,糾正歪風邪氣,幫助善人得以成就。
成人之美的功德實在宏大! 第四,勸人為善。
人生在世,哪一個沒有良心?然而世道坎坷,社會上人人都在追求名利權勢,因而障蔽真心迷失自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定力,很容易受影響而走上歪路。
所以,有緣跟迷失自性的人相處共事時,一定要随機提醒他,使他破除迷惑走上正道。
就如當他做夢時叫醒他,使他清醒過來,覺悟真理,又如在他煩惱時,使他擺脫困境,重拾舒暢輕松心情。
這些恩惠功德最為廣博。
從前韓文公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意思是以口來勸人,隻在一時,以書來勸人,可以流傳百世)勸人為善跟前面講的與人為善比較起來,雖然是有所為而為之,帶着較強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然而卻能對症下藥,經常會有特殊的效果,這種方法也不可以放棄。
如果勸人時話不投機,或者如對牛彈琴對方毫無反應,或者對方并不接受甚至反唇相譏,就要檢讨自己是否操之過急。
第五,救人危急。
陷入困境或者颠沛流離的生活,人一輩子中難免要遇上。
偶然碰到身處困境的人,要當作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趕快相助解救。
或者用話語幫助他申辯冤屈,或者想方設法幫他渡過難關。
明朝崔子曾經說:“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意思是恩惠不要求大,隻要能在别人危急時施以援手就行)這句話真正是仁者的話呀! 第六,興建大利。
小至一個鄉,大到一個縣,凡是有益公衆的事,最适宜開展。
或是開辟溝渠來引水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岸來預防水災;或是修築橋梁以方便人們出行;或是施送茶飯以救濟饑餓口渴的路人。
隻要有機會,就要勸導大家,同心協力,共商義舉,不要因為避嫌、怕辛苦、擔心受埋怨而退縮不作。
第七,舍财作福。
佛門裡有萬種善行,以布施最為重要。
講到布施,實際上就一個“舍”字。
真正明白“舍”的道理的人,什麼都“舍”得掉。
對内能舍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念頭等六種感官的功能,對外不受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感覺的影響,一切東西感覺念頭沒有舍不掉的。
若能如此,那就身心清淨,了無牽挂,潇灑自由,生死自在了。
如果沒有這種功夫,就從錢财布施着手吧!世間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因此錢财上的布施也最為重要。
如果我能夠痛痛快快地施舍錢财,那麼對内我們可以破除吝啬小氣的毛病,對外我們可以救濟别人的急難。
布施錢财也不容易做到,剛開始時有些勉強,堅持下去也就自然了。
這種方法最有利于消除貪念私欲,也可以除掉自己對錢财的執著與依賴。
第八,護持正法。
法就是真理,就是千萬年來有靈性有生命的衆生的眼目。
如果沒有正法,天地如何造化萬物?萬物如何生化成長?人們如何擺脫束縛走向自由世界?又如何治理天下,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所以凡是看到聖賢的寺廟、雕像、經典、遺訓,都要加以敬重,有破損不全的,要進行修補整理。
至于宣傳佛法,報答佛恩,就更應該全力以赴地進行了。
第九,敬重尊長。
對家裡的父親、兄長,國家的君王、長官,以及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要虔誠敬重、細心侍奉。
在家裡侍奉父母,要有深愛父母的心,要委婉和順、心平氣和并習以為常,因為和氣可以感動天心;在外服務人民,處理政事,不能以為别人不知道就肆意妄為;審理罪犯疑人,也不能以為别人不知道就耀武揚威;服務人民,要像面對上天一樣恭敬。
這是古人所訂立的規矩,跟陰德的關系最大。
不信你看,凡是忠孝人家的子孫,沒有不長久發達、興旺昌盛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地去做。
第十,愛惜物命。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他有一片恻隐之心。
求仁的,就是求這一片恻隐之心,積德的,也是積這一片恻隐之心。
《周禮》說:“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
”(意思是每年正月時,祭品不能用雌性的)孟子說:“君子遠庖廚。
”(意思是君子不肯住在廚房附近)這都是要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所以,前輩有四種肉不吃的禁忌:動物被殺時聽到聲音的不吃,被殺時看見的不吃;自己養大的不吃,因為我而殺的不吃。
後輩的人一下子斷不了葷食,也應該從不吃這四種肉開始減少吃葷食。
漸漸地減少吃肉,慈悲心也在漸漸地增加。
不但殺生應戒,就是昆蟲等有生命的動物,都不應該傷害它們的性命。
像用絲來做衣服,就要把蠶繭放在水裡煮,鋤地種田也會殺害地下生物的性命。
想想我們穿的衣服、吃的飯都要由犧牲很多生命而換來。
所以糟蹋糧食,浪費東西的罪孽,跟殺生的罪孽差不多。
至于随手誤傷的生命,腳下誤踏而死的生命,又不曉得有多少,這都要設法防止。
宋朝的蘇東坡寫的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意思是說擔心老鼠會餓死,就為老鼠留些飯;哀憐飛蛾會撲到燈上燙死,所以不點燈)這話多麼仁厚慈悲呀! 善事無窮無盡,哪能說得完?隻要把上邊說的十件事,推廣發揚,那麼無數的功德就能圓滿了。
或者像河北邯鄲縣的張老先生,用自己十年的積蓄,替一位窮人贖回妻兒,使妻兒能生活下去。
像舒老先生和張老先生,都是在最難以布施的地方布施。
又像江蘇鎮江的靳老先生,年老沒有兒子,因不忍心誤了鄰家少女的青春,而拒絕納其為妾。
這就是在最難忍的地方忍。
所以上天賜給這幾位老先生的福,也特别的豐厚。
凡是有财有勢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來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卻不肯做,那就是自暴自棄了;而沒錢沒勢的窮人,要積些福,相對比較因難,難卻能做到,這才真是可貴啊! 我們為人處事,應該順着因緣去救濟衆人,救濟衆人的種類很多,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十類: 第一,與人為善。
古時候,舜在雷澤湖邊看漁夫捕魚。
看到那些年輕力壯的都占據水深流緩魚多的地方,而那些年老體弱的隻能在水淺流急魚少的地方,舜心裡就很不舒服。
他想了一個方法,自己也去捕魚,見到那些占據好地方的人,不吭聲,見到那些讓出好地方的年輕人,便到處稱贊他,拿他作榜樣。
就這樣過了一年,年輕力壯的漁夫都能主動讓出魚多的地方給老年漁夫了。
像舜那麼深明事理的人,為什麼就不能說幾句中肯的話來教化衆人,而一定要親自參與呢?舜不用言語來教化衆人,而是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使人自覺漸愧而主動改正錯誤,這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們生在末法時代、多元社會裡,千萬不要用自己的長處掩蓋别人的短處;也不要用自己的善行彰顯别人的惡習;也不要用自己的才華使别人難堪;要虛懷若谷、大智若愚,時刻收斂自己的聰明才智;看到别人有過失,要包容他,幫他掩蓋,這樣一方面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促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太過放肆;看到旁人的小長處小善行,都要放下自己的成見,虛心向他學習,并且稱贊他,替他廣為傳揚。
一個人若能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徹底去除自私自利的念頭,隻留下為社會大衆謀福利、做貢獻、樹榜樣的心,那麼他就是胸懷天下的偉人。
第二,愛敬存心。
君子與小人,簡單從言談舉止上看很容易混淆,但隻要分析他們的本心(好像我們講的世界觀價值觀)善惡,就會發現他們的差别其實很大,簡直就是黑白分明。
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意思是說君子與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他們的本心) 君子的本心,是愛人敬人的心。
人雖然有親近、疏遠、尊貴、低微、聰明、愚笨、高尚、下流等種種不同,但都是我們的同胞,本來跟我們一體,哪一個不該愛敬呢?愛敬衆人,就是愛敬聖賢人。
能夠明白衆人的意思,就是明白聖賢的意思。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聖賢本來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
我們若能處處愛人敬人,使我們周圍的人,都能生活得幸福美滿,也就是幫助聖賢達成所願。
第三,成人之美。
一塊未經雕刻的玉石,如果随便丢棄,那麼它将與瓦片碎石無異。
如果加以雕刻琢磨,那麼它将變成寶物圭璋。
人要成才,也離不開正确的教育勸導,所以看到别人要做善事,或者别人追求上進,而且天資不錯時,就要盡力引導幫助他,使他得成所願。
或者誇獎贊揚,或者激勵扶持,如果他受了冤屈,就要替他辯解冤屈、澄清诽謗,一定要使他立身于社會,這才算是盡了我的心意。
常人都讨厭與他不同類型的人,我們世俗人的習性善少惡多,所以善人處在世俗裡,常常被人孤立。
況且豪傑多數剛正不屈,且不拘小節,很容易落人口實,受人攻擊。
所以世間善事常要失敗,善人也常被诽謗。
隻有仁人長者,才能堅持正義,主持公道,糾正歪風邪氣,幫助善人得以成就。
成人之美的功德實在宏大! 第四,勸人為善。
人生在世,哪一個沒有良心?然而世道坎坷,社會上人人都在追求名利權勢,因而障蔽真心迷失自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定力,很容易受影響而走上歪路。
所以,有緣跟迷失自性的人相處共事時,一定要随機提醒他,使他破除迷惑走上正道。
就如當他做夢時叫醒他,使他清醒過來,覺悟真理,又如在他煩惱時,使他擺脫困境,重拾舒暢輕松心情。
這些恩惠功德最為廣博。
從前韓文公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意思是以口來勸人,隻在一時,以書來勸人,可以流傳百世)勸人為善跟前面講的與人為善比較起來,雖然是有所為而為之,帶着較強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然而卻能對症下藥,經常會有特殊的效果,這種方法也不可以放棄。
如果勸人時話不投機,或者如對牛彈琴對方毫無反應,或者對方并不接受甚至反唇相譏,就要檢讨自己是否操之過急。
第五,救人危急。
陷入困境或者颠沛流離的生活,人一輩子中難免要遇上。
偶然碰到身處困境的人,要當作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趕快相助解救。
或者用話語幫助他申辯冤屈,或者想方設法幫他渡過難關。
明朝崔子曾經說:“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意思是恩惠不要求大,隻要能在别人危急時施以援手就行)這句話真正是仁者的話呀! 第六,興建大利。
小至一個鄉,大到一個縣,凡是有益公衆的事,最适宜開展。
或是開辟溝渠來引水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岸來預防水災;或是修築橋梁以方便人們出行;或是施送茶飯以救濟饑餓口渴的路人。
隻要有機會,就要勸導大家,同心協力,共商義舉,不要因為避嫌、怕辛苦、擔心受埋怨而退縮不作。
第七,舍财作福。
佛門裡有萬種善行,以布施最為重要。
講到布施,實際上就一個“舍”字。
真正明白“舍”的道理的人,什麼都“舍”得掉。
對内能舍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念頭等六種感官的功能,對外不受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感覺的影響,一切東西感覺念頭沒有舍不掉的。
若能如此,那就身心清淨,了無牽挂,潇灑自由,生死自在了。
如果沒有這種功夫,就從錢财布施着手吧!世間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因此錢财上的布施也最為重要。
如果我能夠痛痛快快地施舍錢财,那麼對内我們可以破除吝啬小氣的毛病,對外我們可以救濟别人的急難。
布施錢财也不容易做到,剛開始時有些勉強,堅持下去也就自然了。
這種方法最有利于消除貪念私欲,也可以除掉自己對錢财的執著與依賴。
第八,護持正法。
法就是真理,就是千萬年來有靈性有生命的衆生的眼目。
如果沒有正法,天地如何造化萬物?萬物如何生化成長?人們如何擺脫束縛走向自由世界?又如何治理天下,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所以凡是看到聖賢的寺廟、雕像、經典、遺訓,都要加以敬重,有破損不全的,要進行修補整理。
至于宣傳佛法,報答佛恩,就更應該全力以赴地進行了。
第九,敬重尊長。
對家裡的父親、兄長,國家的君王、長官,以及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要虔誠敬重、細心侍奉。
在家裡侍奉父母,要有深愛父母的心,要委婉和順、心平氣和并習以為常,因為和氣可以感動天心;在外服務人民,處理政事,不能以為别人不知道就肆意妄為;審理罪犯疑人,也不能以為别人不知道就耀武揚威;服務人民,要像面對上天一樣恭敬。
這是古人所訂立的規矩,跟陰德的關系最大。
不信你看,凡是忠孝人家的子孫,沒有不長久發達、興旺昌盛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地去做。
第十,愛惜物命。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他有一片恻隐之心。
求仁的,就是求這一片恻隐之心,積德的,也是積這一片恻隐之心。
《周禮》說:“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
”(意思是每年正月時,祭品不能用雌性的)孟子說:“君子遠庖廚。
”(意思是君子不肯住在廚房附近)這都是要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所以,前輩有四種肉不吃的禁忌:動物被殺時聽到聲音的不吃,被殺時看見的不吃;自己養大的不吃,因為我而殺的不吃。
後輩的人一下子斷不了葷食,也應該從不吃這四種肉開始減少吃葷食。
漸漸地減少吃肉,慈悲心也在漸漸地增加。
不但殺生應戒,就是昆蟲等有生命的動物,都不應該傷害它們的性命。
像用絲來做衣服,就要把蠶繭放在水裡煮,鋤地種田也會殺害地下生物的性命。
想想我們穿的衣服、吃的飯都要由犧牲很多生命而換來。
所以糟蹋糧食,浪費東西的罪孽,跟殺生的罪孽差不多。
至于随手誤傷的生命,腳下誤踏而死的生命,又不曉得有多少,這都要設法防止。
宋朝的蘇東坡寫的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意思是說擔心老鼠會餓死,就為老鼠留些飯;哀憐飛蛾會撲到燈上燙死,所以不點燈)這話多麼仁厚慈悲呀! 善事無窮無盡,哪能說得完?隻要把上邊說的十件事,推廣發揚,那麼無數的功德就能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