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立命之學
關燈
小
中
大
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雲谷出功過格示餘,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餘曰:符箓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隻是不動念也。
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
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
夫夭與壽,至貳者也。
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
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當斬絕之矣。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
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餘初号學海,是日改号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
前日隻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曆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
庚辰南還。
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禅堂回向。
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
辛巳、生男天啟。
餘行一事,随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辄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曆日之上。
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
複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九月十三日,複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餘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
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
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汝母見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餘言善事難完之故。
神曰:隻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
餘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
适幻餘禅師自五台來,餘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台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餘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書曰:天難谌,命靡常。
又雲: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語。
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
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内思閑己之邪。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隻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雲谷禅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譯文 我童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要我放棄學業,改行學醫術,她說行醫可以謀生,也可以治病救人。
并且精通一門技藝而後揚名天下,正是你父親的願望。
後來我在慈雲寺碰到一位修髯偉貌、飄飄若仙的老人家,就恭敬地向他行禮。
老人家對我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就可考中秀才,你為什麼不讀書呢?”我就把母親叫我放棄讀書而去學習醫術的緣故告訴他,又請問老人家的姓名籍貫等事。
老人家說:“我姓孔,是雲南人,學得宋朝邵康節先生《皇極經世》的真傳。
因為緣分,我應該把《皇極經世》傳給你。
”我就帶老人家到家裡。
母親要我好好侍侯他。
孔先生推算的事
雲谷出功過格示餘,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餘曰:符箓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隻是不動念也。
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
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
夫夭與壽,至貳者也。
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
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當斬絕之矣。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
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餘初号學海,是日改号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
前日隻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曆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
庚辰南還。
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禅堂回向。
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
辛巳、生男天啟。
餘行一事,随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辄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曆日之上。
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
複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九月十三日,複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餘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
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
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汝母見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餘言善事難完之故。
神曰:隻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
餘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
适幻餘禅師自五台來,餘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台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餘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書曰:天難谌,命靡常。
又雲: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語。
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
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内思閑己之邪。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隻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雲谷禅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譯文 我童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要我放棄學業,改行學醫術,她說行醫可以謀生,也可以治病救人。
并且精通一門技藝而後揚名天下,正是你父親的願望。
後來我在慈雲寺碰到一位修髯偉貌、飄飄若仙的老人家,就恭敬地向他行禮。
老人家對我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就可考中秀才,你為什麼不讀書呢?”我就把母親叫我放棄讀書而去學習醫術的緣故告訴他,又請問老人家的姓名籍貫等事。
老人家說:“我姓孔,是雲南人,學得宋朝邵康節先生《皇極經世》的真傳。
因為緣分,我應該把《皇極經世》傳給你。
”我就帶老人家到家裡。
母親要我好好侍侯他。
孔先生推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