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忘戰

關燈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聖人之深誡也。天下無事,不可廢武,慮有弗庭①,無以捍禦。必須内修文德,外嚴武備,懷柔遠人,戒不虞也。四時講武之禮,所以示國不忘戰。不忘戰者,教民不離乎習兵也。法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②

    唐玄宗時,承平日久,毀戈牧馬,罷将銷兵,國不知備,民不知戰。及安史之亂,倉卒變生于不圖,文士不足以為将,市人不足以為戰,而神器③幾危,舊物④幾失。籲,戰豈可忘乎哉!⑤

    ①弗庭:謂不歸順朝廷。這裡指與我不友好,處于敵對狀态的鄰國。弗,不;庭,通“廷”,指朝廷。

    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語出《司馬法·仁本第一》。但“安”、“危”,馬本及各本皆作“平”、“傾”,今據原書校改。

    ③神器:古代指帝位、政權。

    ④舊物:指先代遺物。這裡喻指江山。

    ⑤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玄宗本紀》和《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

    【譯文】

    大凡國家處于和平安定時期,不可忘記還有發生戰争的危險;社會處于治理有序時期,不可忘記還有發生禍亂的可能,這是古代聖賢哲人留傳下來的深刻教誡。天下雖然太平無事,但不能廢棄武備;考慮到周邊還有尚未歸順且與朝廷為敵的國家,(一旦廢棄武備)将無法在戰争突然到來之時衛國禦敵。因此,必須對内修明政治,對外加強戰備,行仁德以懷服邊遠部族百姓,時刻警惕意外事件的發生。一年四季都要堅持武備教育的制度,以此表明國家時刻不忘戰備。所謂不忘戰備,就是教育全民經常習兵練武,搞好軍政訓練。誠如兵法所說:“國家雖然處于和平安定,忘記戰備必有覆滅危險。”

    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後期,由于國家長期處于和平環境,(統治者逐漸失去戰争警惕性,)因而出現廢毀武器,放牧戰馬,罷除将領,削減軍隊的問題,緻使國家不知加強戰備,人民不懂怎樣作戰。等到安史之亂突然爆發于人們毫無思想準備的時候,文官不堪充當将領指揮打仗,百姓不堪充當武士對敵作戰,以緻國家政權幾乎崩潰,大好河山幾乎淪喪。唉!戰備難道可以忘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