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書戰
關燈
小
中
大
凡與敵對壘,不可令軍士通家書,親戚往來,恐言語不一,衆心疑惑。法曰:“信問通,則心有所恐;親戚往來,則心有所戀。”①
蜀将關羽屯江陵,吳以呂蒙代魯肅②屯陸口。蒙初至,外倍修恩德,與羽厚結好。後蒙③襲收公安、南郡,而蜀将〔士仁、糜芳〕皆降于蒙。蒙入據城,得羽及将士家屬,皆撫慰,令軍卒不得幹曆④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與蒙同汝南⑤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裡故廢法,乃泣而斬之。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⑥,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與衣糧。羽還,在道路,每使人相問,蒙則厚遇之,周遊城中,家家緻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問,鹹賀家門無恙,相待過于平時,故羽士卒無鬥志。會權又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⑦〕,西至漳鄉⑧,衆皆降,羽被殺。⑨
①“信問通”四句:出處不詳待查。
②魯肅:三國吳名将。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字子敬。初随周瑜到江南,任孫權之贊軍校尉。在曹劉吳三家鼎立紛争局勢中,獨肅力主聯合劉備以抗曹操的戰略,為孫權采納,因而取得赤壁敗曹的作戰勝利。瑜死後,肅先後任奮武校尉、橫江将軍,督領全軍,并繼續推行聯劉抗曹之策。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肅病死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自此,孫劉聯盟完全破裂。
③蒙:即呂蒙。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羽”,今據史校改。
④幹曆:謂侵犯,擾亂。
⑤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新息。
⑥耆老:泛指老年人。
⑦麥城:古城名。相傳戰國楚昭王所築。故址在今湖北當陽東南。
⑧漳鄉:地名。位于今湖北當陽東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譯文】
大凡在與敵人對壘相持中,不可允許士卒同家庭通信和同親戚往來,以防由于說法口徑不一緻,而導緻軍心士氣疑惑不振。誠如兵法所說:“與家人通信,容易引起士卒畏敵怯戰心理;與親戚往來,容易導緻士卒戀親思鄉而滋生厭戰情緒。”
三國時期,蜀國大将關羽屯兵江陵,吳國派遣呂蒙接替魯肅職務而駐守陸口。呂蒙初到陸口時,表面上倍加修行恩德,與關羽結為深厚友好。但後來竟乘隙偷襲而占領了公安、南郡,兩地蜀軍守将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呂蒙。呂蒙率軍進據兩城後,接收關羽及其他将士的家屬,他都一一進行安撫慰問,嚴令部隊不得幹擾侵犯民家,不準索取百姓财物。呂蒙手下有個士兵,與呂蒙同為汝南人,擅自拿民家一頂鬥笠用來遮蓋官家铠甲,這件事雖是為公,但呂蒙還是認為他違犯了軍令,不可以因為是同鄉人就廢棄軍法,便流着眼淚殺了這個士兵。于是,全軍為之震動,自此部隊中出現路不拾遺的好風尚。呂蒙早早晚晚都派身邊人員去慰問救濟老年人,詢問他們缺少什麼東西;對生病的人主動請醫送藥,對饑寒的人發放衣服糧食。關羽在回軍途中,多次派人到呂蒙住處探問情況,呂蒙總是厚待其使者,讓他周遊全城,逐家進行問候,有的家屬親筆寫信托使者帶給家人。關羽派出的使者一回到軍營後,将士們私下互相詢問,都慶幸自己家中平安無事,知道家人所受待遇又超過平時,因此,關羽部隊的士卒人人自安而無再戰之志了。不久,又趕上孫權率軍來到這裡,關羽自知勢孤力窮,敗走麥城,向西逃至漳鄉,其部衆都繳械投降,關羽本人後來被俘而遭到殺害。
蜀将關羽屯江陵,吳以呂蒙代魯肅②屯陸口。蒙初至,外倍修恩德,與羽厚結好。後蒙③襲收公安、南郡,而蜀将〔士仁、糜芳〕皆降于蒙。蒙入據城,得羽及将士家屬,皆撫慰,令軍卒不得幹曆④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與蒙同汝南⑤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裡故廢法,乃泣而斬之。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⑥,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與衣糧。羽還,在道路,每使人相問,蒙則厚遇之,周遊城中,家家緻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問,鹹賀家門無恙,相待過于平時,故羽士卒無鬥志。會權又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⑦〕,西至漳鄉⑧,衆皆降,羽被殺。⑨
①“信問通”四句:出處不詳待查。
②魯肅:三國吳名将。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字子敬。初随周瑜到江南,任孫權之贊軍校尉。在曹劉吳三家鼎立紛争局勢中,獨肅力主聯合劉備以抗曹操的戰略,為孫權采納,因而取得赤壁敗曹的作戰勝利。瑜死後,肅先後任奮武校尉、橫江将軍,督領全軍,并繼續推行聯劉抗曹之策。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肅病死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自此,孫劉聯盟完全破裂。
③蒙:即呂蒙。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羽”,今據史校改。
④幹曆:謂侵犯,擾亂。
⑤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新息。
⑥耆老:泛指老年人。
⑦麥城:古城名。相傳戰國楚昭王所築。故址在今湖北當陽東南。
⑧漳鄉:地名。位于今湖北當陽東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譯文】
大凡在與敵人對壘相持中,不可允許士卒同家庭通信和同親戚往來,以防由于說法口徑不一緻,而導緻軍心士氣疑惑不振。誠如兵法所說:“與家人通信,容易引起士卒畏敵怯戰心理;與親戚往來,容易導緻士卒戀親思鄉而滋生厭戰情緒。”
三國時期,蜀國大将關羽屯兵江陵,吳國派遣呂蒙接替魯肅職務而駐守陸口。呂蒙初到陸口時,表面上倍加修行恩德,與關羽結為深厚友好。但後來竟乘隙偷襲而占領了公安、南郡,兩地蜀軍守将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呂蒙。呂蒙率軍進據兩城後,接收關羽及其他将士的家屬,他都一一進行安撫慰問,嚴令部隊不得幹擾侵犯民家,不準索取百姓财物。呂蒙手下有個士兵,與呂蒙同為汝南人,擅自拿民家一頂鬥笠用來遮蓋官家铠甲,這件事雖是為公,但呂蒙還是認為他違犯了軍令,不可以因為是同鄉人就廢棄軍法,便流着眼淚殺了這個士兵。于是,全軍為之震動,自此部隊中出現路不拾遺的好風尚。呂蒙早早晚晚都派身邊人員去慰問救濟老年人,詢問他們缺少什麼東西;對生病的人主動請醫送藥,對饑寒的人發放衣服糧食。關羽在回軍途中,多次派人到呂蒙住處探問情況,呂蒙總是厚待其使者,讓他周遊全城,逐家進行問候,有的家屬親筆寫信托使者帶給家人。關羽派出的使者一回到軍營後,将士們私下互相詢問,都慶幸自己家中平安無事,知道家人所受待遇又超過平時,因此,關羽部隊的士卒人人自安而無再戰之志了。不久,又趕上孫權率軍來到這裡,關羽自知勢孤力窮,敗走麥城,向西逃至漳鄉,其部衆都繳械投降,關羽本人後來被俘而遭到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