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地戰

關燈
凡與敵戰,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以寡敵衆,以弱勝強。

    所謂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利,勝之半也。

    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則亦不全勝。

    法曰:“天時不如地利。

    ”① 晉安帝②讨南燕③,慕容超④召群臣議拒晉師。

    公孫五樓⑤曰:“晉師勁果,所利在速戰,初鋒勇銳,不可擊也。

    宜據大岘⑥,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

    可徐揀精兵二千騎,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别遣段晖率諸州之軍,緣山東下。

    腹背擊之,此上策也。

    各命守宰依險自固,較其資儲之外,餘悉焚蕩,蒼除⑦粟苗,使敵來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

    縱賊入岘,出城迎戰,下策也。

    ”超曰:“京都富盛,戶口衆多,非可以一時入守。

    青苗布野,非可卒芟。

    設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

    〔今〕據五州⑧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騎蹂之,必成擒也。

    ”慕容鎮⑨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十裡而軍,軍壘成,用馬為便,宜出岘逆戰,〔戰〕而不勝,猶可退守。

    不宜縱敵人岘,自贻窘逼。

    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險⑩,終屈于韓信;諸葛瞻不守馬閣之險⑾,卒擒于鄧艾。

    臣以天時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超又不從。

    而攝莒、梁父⑿二戍,修城隍⒀,揀士馬,蓄銳以待之。

    其夏,晉師已次〔東莞⒁〕,超遣其左軍段晖等步騎五萬,進據臨朐⒂。

    俄而⒃,晉師渡岘,慕容超懼,率兵四萬就段晖等于臨朐,戰敗,超奔廣固⒄,數日而拔,燕地悉平。

    ⒅ ①天時不如地利:語出《孟子·公孫醜下》又見于《尉缭子·戰威第四》。

     ②晉安帝: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晉武帝”,今據史校改。

    晉安帝,即東晉皇帝司馬德宗。

    義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派劉裕為将率兵十萬滅亡了南燕。

     ③南燕:十六國之一。

    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北魏拓跋珪率兵擊敗後燕,燕相慕容德率衆從邺城遷至滑台(今河南滑縣)稱燕王,後又遷至廣固稱帝,占有今山東和河南一部分,史稱其政權為“南燕”。

     ④慕容超:慕容德之侄。

    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即帝位。

    他不恤政事,信用奸佞,喪失民心。

    義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被東晉大将劉裕軍所俘獲,送至建康(今南京)斬首。

    在位僅六年。

    ⑤公孫五樓:南燕将領,官至征虜将軍。

     ⑥大岘:即大岘山,位于今山東臨朐東南。

    此山險峻路狹,其上有穆陵關,向稱“齊南天險”。

     ⑦芟除:謂鏟除,除掉。

    芟(shān),除草為芟。

     ⑧五州:南燕分其地為幽、并、青、徐、兖五州。

     ⑨慕容鎮:南燕将領。

    曾任車騎将軍。

    慕容超稱帝後,加任其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

     ⑩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險:即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趙軍主帥成安君陳馀因棄守井陉之險,而遭兵敗被殺之禍。

    此戰例詳見本書《客戰》篇。

     ⑾諸葛瞻不守馬閣之險:此戰例詳見本書《奇戰》篇。

    馬閣,即馬閣山。

    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劍閣”,今據史校改。

    《十六國春秋》和《晉書·慕容超記》則作“束馬”,亦不确。

    馬閣山,位于今四川平武縣東南,據《資治通鑒》卷七十八胡三省注雲:此山“峻峭崚嶒,極為艱險。

    鄧艾軍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懸車束馬,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