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斥戰
關燈
小
中
大
凡行兵之法,斥堠①為先。平易用騎,險阻用步。每五人為甲②,人持一白旗③,遠則軍前後左右④,接續候望⑤。若見賊兵⑥,以次遞轉,告白主将,令衆預為之備。法曰:“以虞待不虞者勝。”⑦
漢宣帝時,先零諸羌叛,犯邊塞,攻城邑,殺長吏。時後将軍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禦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将者,〔充國對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問焉,曰:“将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⑧,臣願馳至金城⑨,圖上方略⑩。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滅亡不久,願陛下屬之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渡河,恐為虜所遮。即夜遣三校⑾銜枚先渡,渡辄營陣,會明,遂以次盡渡。虜數十百騎來,出入軍傍。充國曰:“吾士馬新至,困倦不可馳逐⑿。此皆骁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令軍中勿擊。遣騎候望四望狹⒀中,亡虜。夜半兵至落都⒁,召諸校司馬,謂曰:“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數千人守杜四望狹中,兵衆豈得入來!”充國常以遠斥堠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壘,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遂平先零。⒂
①斥堠:亦作“斥候”。謂偵察,候望;亦指偵察人員。
②為甲:王本及汪本作“為一甲”。
③人持一白旗:王本及汪本作“持以白旗”。
④遠則軍前後左右:王本及汪本作“軍行前後左右”。
⑤候望:王本及汪本作“瞭望”。
⑥賊兵:馬本及唐本作“賊馬”,今從王本及汪本。
⑦以虞待不虞者勝: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
⑧隃度:謂在遠處估計。隃,通“遙”,遙遠;度(duó),推測,估計。
⑨金城:郡名。治所允吾,位于今甘肅永靖西北。
⑩圖上方略:據唐顔師古雲:“圖其地形,并為攻讨方略,俱奏上也。”
⑾三校:校,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漢武帝時設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贲等八校,每校兵數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統帶一校的軍官稱校尉。三校,這裡也可理解為三支部隊。
⑿馳逐:馬本及唐本皆作“騎逐”,今從王本及汪本。
⒀四望狹:狹谷名。位于今青海樂都西。
⒁落都:山谷名。即落都谷,位于今青海樂都北。馬本及各本皆作“洛都”,今據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
【譯文】
大凡行軍作戰的法則,是以偵察敵情為先務。平坦開闊地域使用騎兵偵察、險要狹隘地域使用步兵偵察。每五個偵察人員編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遠離大軍而對前後左右方向實施連續偵察。如果發現敵人,就由遠及近地轉遞消息,報告給部隊主将,然後再下令部隊預先做好應敵準備。誠如兵法所說:“以有準備的我軍來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夠取得勝利。”
西漢宣帝時期,先零羌(脅迫罕、幵)等部發動叛亂,進犯邊塞,攻打城鎮,殺害官吏。此時的後将軍趙充國已經七十多歲了,宣帝認為他年紀老了,便派禦史大夫丙吉問他,誰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亂時,趙充國回答說:“沒有能超過我的人啦。”宣帝所遣使者又問:“将軍估計一下羌兵現在的情況怎樣,我們應當派多少兵去?”趙充國回答說:“百聞不如親眼一見。戰争的态勢是難以在遠離前線的地方估計的,我願意立即飛馳趕到金城前線,據實地以繪制軍事地圖,依敵情而拟定攻讨方略,一并上報陛下。然而,先零羌是個小部族,它違背天意而發動叛亂,其滅亡之日不會太久。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務交給我,請不要為此事而擔憂。”宣帝聽後笑着說:“好!”趙充國到了金城,等到集結了萬名騎兵以後,便打算渡過黃河,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擊,因此就于夜間派遣三校部隊悄悄首先渡過黃河,渡河之後立即安營布陣。等到天明時候,漢軍依次全部渡過了黃河。他們發現有幾百羌族騎兵出入于漢軍附近。趙充國對将士說:“我們的人馬剛到,因疲乏不能出擊驅趕羌兵。這些羌兵都是一下難以戰勝的骁勇騎兵,且又怕他們是引人上鈎的誘兵。打擊敵人是以全殲有生力量為目的,小利是不值得貪圖的。”于是,他下令漢軍不得随意出擊。其後,趙充國派遣騎兵到四望狹進行偵察,沒有發現敵兵,于是乘夜率軍進至落都谷,召集各校指揮官,說:“現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會用兵的。假使他們派出數千兵扼守四望狹,我們的部隊還怎麼能進得來呢!”趙充國用兵打仗的特點是,往往把派員到遠處偵察敵情作為重要任務,行軍時必定做好戰鬥準備,駐紮時必定構築堅固營壘。尤其可貴的是,他能做到慎重戰事,愛護士卒,先搞好謀劃然後再出兵攻戰。因此,他能順利平定了先零羌的叛亂。
漢宣帝時,先零諸羌叛,犯邊塞,攻城邑,殺長吏。時後将軍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禦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将者,〔充國對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問焉,曰:“将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⑧,臣願馳至金城⑨,圖上方略⑩。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滅亡不久,願陛下屬之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渡河,恐為虜所遮。即夜遣三校⑾銜枚先渡,渡辄營陣,會明,遂以次盡渡。虜數十百騎來,出入軍傍。充國曰:“吾士馬新至,困倦不可馳逐⑿。此皆骁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令軍中勿擊。遣騎候望四望狹⒀中,亡虜。夜半兵至落都⒁,召諸校司馬,謂曰:“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數千人守杜四望狹中,兵衆豈得入來!”充國常以遠斥堠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壘,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遂平先零。⒂
①斥堠:亦作“斥候”。謂偵察,候望;亦指偵察人員。
②為甲:王本及汪本作“為一甲”。
③人持一白旗:王本及汪本作“持以白旗”。
④遠則軍前後左右:王本及汪本作“軍行前後左右”。
⑤候望:王本及汪本作“瞭望”。
⑥賊兵:馬本及唐本作“賊馬”,今從王本及汪本。
⑦以虞待不虞者勝: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
⑧隃度:謂在遠處估計。隃,通“遙”,遙遠;度(duó),推測,估計。
⑨金城:郡名。治所允吾,位于今甘肅永靖西北。
⑩圖上方略:據唐顔師古雲:“圖其地形,并為攻讨方略,俱奏上也。”
⑾三校:校,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漢武帝時設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贲等八校,每校兵數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統帶一校的軍官稱校尉。三校,這裡也可理解為三支部隊。
⑿馳逐:馬本及唐本皆作“騎逐”,今從王本及汪本。
⒀四望狹:狹谷名。位于今青海樂都西。
⒁落都:山谷名。即落都谷,位于今青海樂都北。馬本及各本皆作“洛都”,今據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
【譯文】
大凡行軍作戰的法則,是以偵察敵情為先務。平坦開闊地域使用騎兵偵察、險要狹隘地域使用步兵偵察。每五個偵察人員編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遠離大軍而對前後左右方向實施連續偵察。如果發現敵人,就由遠及近地轉遞消息,報告給部隊主将,然後再下令部隊預先做好應敵準備。誠如兵法所說:“以有準備的我軍來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夠取得勝利。”
西漢宣帝時期,先零羌(脅迫罕、幵)等部發動叛亂,進犯邊塞,攻打城鎮,殺害官吏。此時的後将軍趙充國已經七十多歲了,宣帝認為他年紀老了,便派禦史大夫丙吉問他,誰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亂時,趙充國回答說:“沒有能超過我的人啦。”宣帝所遣使者又問:“将軍估計一下羌兵現在的情況怎樣,我們應當派多少兵去?”趙充國回答說:“百聞不如親眼一見。戰争的态勢是難以在遠離前線的地方估計的,我願意立即飛馳趕到金城前線,據實地以繪制軍事地圖,依敵情而拟定攻讨方略,一并上報陛下。然而,先零羌是個小部族,它違背天意而發動叛亂,其滅亡之日不會太久。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務交給我,請不要為此事而擔憂。”宣帝聽後笑着說:“好!”趙充國到了金城,等到集結了萬名騎兵以後,便打算渡過黃河,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擊,因此就于夜間派遣三校部隊悄悄首先渡過黃河,渡河之後立即安營布陣。等到天明時候,漢軍依次全部渡過了黃河。他們發現有幾百羌族騎兵出入于漢軍附近。趙充國對将士說:“我們的人馬剛到,因疲乏不能出擊驅趕羌兵。這些羌兵都是一下難以戰勝的骁勇騎兵,且又怕他們是引人上鈎的誘兵。打擊敵人是以全殲有生力量為目的,小利是不值得貪圖的。”于是,他下令漢軍不得随意出擊。其後,趙充國派遣騎兵到四望狹進行偵察,沒有發現敵兵,于是乘夜率軍進至落都谷,召集各校指揮官,說:“現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會用兵的。假使他們派出數千兵扼守四望狹,我們的部隊還怎麼能進得來呢!”趙充國用兵打仗的特點是,往往把派員到遠處偵察敵情作為重要任務,行軍時必定做好戰鬥準備,駐紮時必定構築堅固營壘。尤其可貴的是,他能做到慎重戰事,愛護士卒,先搞好謀劃然後再出兵攻戰。因此,他能順利平定了先零羌的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