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夜戰

關燈
凡與敵夜戰,須多用火鼓,所以變亂敵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備我之計,則勝。法曰:“夜戰多火鼓。”①

    春秋越伐吳②,吳人禦之笠澤③,夾水而陣。越為左右二軍④,乘夜⑤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分兵禦之。越為中軍潛涉⑥,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⑦

    ①夜戰多火鼓:語山《孫子兵法·軍争篇》。

    ②越伐吳:即春秋時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率軍進攻吳國的笠澤之戰。

    ③笠澤:古水名。位于今江蘇蘇州南,自太湖東流至海,與今吳淞江平行。

    ④越為左右二軍:《左傳》作“越子為左右句卒”。句卒,亦作“勾卒”,即擔任出擊吳軍左右兩翼的分隊,以此擾亂和分散吳軍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澤,攻擊吳軍主力。

    ⑤乘夜:馬本及唐本作“使夜”,今從王本和汪本。

    ⑥越為中軍潛涉:王本作“越率軍潛涉”。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

    【譯文】

    大凡夜間對敵作戰,必須多多利用火光和鼓聲,以便擾亂敵人的視聽,使它不知采取什麼計策防備我軍。這樣,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夜間作戰要多用火光和鼓聲(來迷惑敵人)。”

    春秋時期,越國進攻吳國,吳軍憑據笠澤進行防禦,與越軍隔水對峙。越王勾踐把越軍部分兵力編成左右兩軍,乘着夜暗擊鼓呐喊而交錯前進,吳王夫差則分兵防禦。于是,越王親率中軍主力,悄悄渡過笠澤,直趨吳軍主力而擊鼓進攻,吳軍大亂,越軍一舉而打敗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