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客戰

關燈
凡戰,若彼為主、我為客,唯務深入。深入,則為主者不能勝也。謂客在重地①,主在散地②故耳。法曰:“深入則專。”③

    漢韓信④、張耳⑤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陉⑥擊趙。趙王⑦及成安君陳馀⑧聚兵井陉口,衆号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⑨說成安君曰:“聞漢韓信涉西河⑩,虜魏豹⑾,擒夏悅⑿,新喋血阏與⒀。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以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⒁,其鋒不可當。臣聞千裡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⒂,師不宿飽。今井陉之道,車不得方軌⒃,騎不得成列,〔行數百裡〕,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⒄絕其辎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能鬥⒅,退不能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十日,兩将之頭可懸麾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則,必為所擒。”成安君自以為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果被殺。⒆

    ①重地:《孫子兵法》所使用的軍事術語。謂深入敵境,背後有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

    ②散地:《孫子兵法》軍事術語。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輕地”。據《孫子兵法·九地篇》稱:“主軍”乃是“自戰其地”,而“自戰其地為散地”,故改。

    ③深入則專: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④韓信:西漢初名将。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初從項羽,後歸劉邦,被任為大将。楚漢戰争中,劉邦采其策,攻占了關中。劉邦在荥陽、成臯間與項羽相持時,派韓信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齊,占據黃河下遊地區,被封為齊王;不久率軍與劉邦會合擊滅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漢朝建立,改封其為楚王。後因被告謀反,為呂後所殺。

    ⑤張耳:秦末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陳勝起義時,他與陳馀從武臣北定趙地,武臣為趙王,他為丞相。陳勝起義失敗後,他受項羽分封為常山王。後因與陳馀有隙,棄項投劉邦,改封趙王。

    ⑥井陉:故址在今河北井陉西北。

    ⑦趙王:即趙王歇。

    ⑧陳馀:秦末大梁人。陳勝起義後,奉命與張耳從武臣進占趙地。武臣被殺後,他與張耳共立舊貴族趙歇為王;後迫走張耳,自為代王。在韓信破趙之戰中兵敗被殺。

    ⑨李左車:西漢初趙王歇之謀士。

    ⑩西河:指黃河。

    ⑾魏豹:戰國時魏國貴族。秦末陳勝起義時立其兄咎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殺,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餘城,自立為魏王。項羽大封諸侯,改封豹為西魏正,後為韓信所虜殺。

    ⑿夏悅:西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悅奉陳馀命與張同往說齊王田榮共擊常山王張耳,大破之。其它事迹不詳。

    ⒀阏與:古邑名。戰國韓地,後屬趙。故址在今山西和順。

    ⒁遠鬥: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遠阏”,今從王本、汪本。

    ⒂樵蘇後爨:謂打柴燒飯。樵蘇,打柴割草;爨(cuàn),燒火煮飯。

    ⒃方軌:兩車并行謂之方軌。

    ⒄間道:偏僻小路。

    ⒅鬥:馬本及諸本皆作“進”,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

    大凡戰争,如果敵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處于進攻地位時,就務必要深入敵國腹心地區。深入其腹心地區,就會使敵人不能取得勝利。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客軍”深入敵國腹心地區,因無返顧之路,隻能拚命進擊;而“主軍”處于本國作戰,士兵思鄉戀土,易于逃散緻敗的緣故。誠如兵法所說:“深入敵人腹心地區作戰,将士就會專心緻志地去殺敵。”

    西漢初年,韓信與張耳奉劉邦之命率兵數萬,企圖東下井陉,進攻趙國。趙王歇和輔佐他的成安君陳馀調集部隊扼守井陉口,号稱二十萬衆。廣武君李左車勸成安君陳馀說:“聽說漢将韓信從黃河西岸東渡,俘虜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悅,剛剛血洗了阏與。如今又以張耳為輔佐,商議要攻占趙國,此是乘勝而離開本國實施遠征,其兵鋒所向是不可阻擋的。但我聽說,從千裡以外運送軍糧,士兵就會面有饑色;臨時打柴割草而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如今井陉這條道路,車輛無法并列通行,騎兵不能并排行走,漢軍行進在數百裡的狹長道路上,他們的運糧車勢必落在部隊之後。希望您暫且撥給我奇兵三萬人,抄小路攔截他們的辎重糧草;而您就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禦,不與其交戰。這樣,他們向前無法交戰,退後無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斷其後路,使他們在野外掠不到糧草,不出十天,韓、張兩将之頭就會懸挂在将軍的指揮旗下。希望您能認真考慮我的計策,不然的話,必将為他們所擒獲。”成安君陳馀自以為正義之師不使用詐謀奇計,根本不采納李左車的計策,其後果然被韓信部隊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