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車戰

關燈
凡與步、騎戰于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①為方陣,以戰則勝。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法曰:“廣地則用軍車。”②。

    晉涼州③刺史楊欣失羌戎④之和,為虜所沒。河西斷絕,帝⑤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通涼州讨此虜者乎?”朝臣莫對。司馬督馬隆⑥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帝曰:“雲何?”對曰⑦:“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醜類何足滅者!”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隆募〔限〕腰開弩三十六鈞⑧,立标揀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于是率其衆西渡溫水⑨,虜木機能⑩等以衆萬騎,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隆依八陣圖⑾作偏箱車,地廣用鹿角車,路狹則為木屋⑿施于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轉戰千裡,殺傷以千數。隆到武威,虜大人猝跋韓、且萬能⒀等率萬金衆歸,隆前後誅殺及降附者數萬。又率善戎沒骨能⒁等與木機能等戰,斬之,涼州遂平。⒂

    ①偏箱、鹿角車:皆為中國古代的作戰兵車。偏箱車的車箱系木闆制成,置放兵器于其上。作戰時,車與車相連,前後相接,連成方陣,可用于平原曠野上作戰。鹿角車,則是用削尖的樹枝插在偏箱車前後,以防敵接近。

    ②廣地則用軍車: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但與原文略異,原文作“地廣則用鹿角車營”。

    ③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

    ④羌戎:古族名。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戎,舊時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⑤帝:指西晉武帝司馬炎。

    ⑥馬隆:西晉名将。平陸(今山東汶上北)人,字孝興。少而智勇。晉武帝時,任東羌校尉,封奉高縣侯。

    ⑦對曰: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脫,今從汪本補。

    ⑧鈞:中國古代重量單位之一。一鈞為三十斤。

    ⑨溫水:即武威東之溫圍水。

    ⑩木機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史載原作“樹機能”,《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

    ⑾八陣圖:中國古代作戰的一種陣法。

    ⑿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開孔,置于車上,既便于觀察敵情,又可抵禦矢石擊傷。

    ⒀猝跋韓、且萬能:皆為羌族的部落首領,但《資治通鑒》卷80《晉紀二》稱其為鮮卑人。

    ⒁沒骨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

    ⒂本篇史例出自《晉書·馬隆傳》。

    【譯文】

    大凡車兵同步、騎兵交戰于平原曠野之上時,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憑借此方陣對敵作戰,就能取得勝利。以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作戰,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說的:一能保持鬥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敵人,三能維系隊形不亂。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地域作戰,就要使用戰車部隊。”

    西晉時期,涼州刺史楊欣因與羌族關系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殺,緻使河西地區與中原朝廷斷絕聯系。晉武帝司馬炎常為西部邊境安全憂慮,每次臨朝議政都歎息地說:“誰能為我打開通往涼州之路,而讨平羌敵呢?”朝臣沒有應答者。唯有司馬督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涼州叛亂。”晉武帝說:“你若能消滅此敵,怎麼會不任用你呢?隻是不知将采取什麼辦法?”馬隆說:“陛下如能任用我,就應當聽任臣下的自我主張。”武帝問道:“請講講你将采用什麼辦法?”馬隆回答說:“我請求陛下準許招募勇士三千人,但不要過問他們以往是幹什麼的,我将率領他們大張旗鼓地向河西地區開進。憑借陛下的崇高威德,此敵何愁不能消滅!”晉武帝答應了馬隆的請求,并任命他為武威太守。馬隆受命後,立即招募勇士,其條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開三十六鈞強弩的人,并且當場立靶測試。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這種勇士三千五百人。馬隆自信地說:“足夠用了。”于是,親率其所募勇士向西進發,渡過溫水後,與敵相遇。羌族一部落首領樹機能等以萬金騎兵,或者憑據險要阻擋,馬隆前進,或者埋設伏兵截擊晉軍後路。針對此情,馬隆依據古法八陣圖制作了偏箱車,進入開闊地域時,就設置鹿角車營,遇到狹路地段,就做木屋裝在車上,一邊戰鬥一邊前進,晉軍箭矢所射之處,羌兵紛紛應弦而倒。晉軍轉戰千裡之遙,殺傷敵衆數以千計。馬隆率兵抵達武威後,羌族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等人率衆萬餘不戰而歸降,馬隆前後擊殺和收降的羌兵達數萬人。其後,馬隆又率羌族歸順的部落首領沒骨能等衆,大戰樹機能,并将其擊斬,涼州叛亂完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