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義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于先聖。
士庶之義,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長。
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
德義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天子正确的思想行為,應當是取法天地,借鑒古代聖王。
士庶的正确思想行為,應當是遵從父母教訓,不偏離君主和長輩的教導。
所以雖有賢明的君主,如果對士民不事先教育,也是不能使用他們的。
古代教育民衆,必須制定上、下、尊、卑的人倫道德規範,使上下尊卑之間彼此不相欺淩,德和義不互相逾越,有才技的人不被埋沒,有勇力的人不敢違抗命令,這樣,大家就會同心協力了。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逾。
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争。
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
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
既緻教其民然後謹選而使之。
事極修,則百官給矣;教極省,則民興良矣;習慣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能用于軍隊,軍隊的禮儀法度,不能用于朝廷。
所以德和義就不會互相逾越。
君主必須敬重不自誇的人,因為不自誇的人,是君主所寶貴的人才,如能不自誇,就說明他沒有奢望,沒有奢望就不會和别人相争。
朝廷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一定會掌握真實情況,軍隊裡能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事情就會得到妥善處理,這樣,有才技的人就不緻被埋沒了。
對服從命令的人,上級要給予獎勵,對違抗命令的人,上級要給予制裁,這樣,有勇力的人就不敢違抗命令了。
民衆經受了這些教育,然後再慎重選拔任用他們。
各項事業都治理得很好,各級官吏就盡到職責了。
教育内容簡明扼要,民衆就容易學得好,習慣一經養成,民衆就會按習俗行事了。
這就是教育的最大成效。
古者,逐奔不遠,縱綏不及,不遠則難誘,不及則難陷。
以禮為固,以仁為勝,既勝之後,其教可複,是以君子貴之也。
古人用兵,追擊敗逃的敵人不過遠,追蹤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迫近。
不過遠就不易被敵人誘騙,不迫近就不易陷入敵人的圖套。
以禮制為規範,軍隊就能鞏固,用仁愛為宗旨,就能戰勝敵人。
用這種方法,取勝以後,還可以反複運用,因而賢德的人都很重視這種方法。
有虞氏戒于國中,欲民體其命也;夏後氏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殷誓于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緻民志也。
虞舜在國内告誡民衆,是為了使人們理解他的命令。
夏啟在軍中誓師,是為了使軍隊事先有思想準備。
商湯在軍門之外誓師,是為了使軍隊事先了解他的意圖以便行動。
周武王在兩軍将要交鋒的時候誓師,是為了激勵士卒的戰鬥意志。
夏後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雜;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盡用兵之刃矣。
夏禹用德取天下,沒有使用武力,所以當時兵器種類比較簡單。
商湯用義取天下,開始使用武力和兵器。
周武王用武力取天下,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兵器。
夏賞于朝,貴善也。
殷戮于市,威不善也。
周賞于朝,戮于市,勸君子懼小人也。
三王彰其德一也。
夏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是為了鼓勵好人。
商代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了警告壞人。
周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了勉勵“君子”,震駭“小人”。
三王的辦法雖有不同,但是鼓勵人們為善的精神是一緻的。
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
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
各種兵器不配合使用,就不能發揮威力。
長兵器用以掩護短兵器,短兵器用以抵近戰鬥。
兵器太長就不便使用,太短就打擊不到敵人。
太輕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毀。
太重就不鋒利,不鋒利就不中用。
戎車:夏後氏曰鈎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
旂:夏後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義也;周黃,地之道也。
章:夏後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
兵車:夏代叫鈎車,注重行駛平穩;殷代叫寅車,注重行動遲速;周代叫元戎,注重結構精良。
旗幟:夏代用黑色,取其象手持人頭那樣威武;殷代用白色,取其象天體那樣皎潔;周代用黃色,取其象
士庶之義,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長。
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
德義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天子正确的思想行為,應當是取法天地,借鑒古代聖王。
士庶的正确思想行為,應當是遵從父母教訓,不偏離君主和長輩的教導。
所以雖有賢明的君主,如果對士民不事先教育,也是不能使用他們的。
古代教育民衆,必須制定上、下、尊、卑的人倫道德規範,使上下尊卑之間彼此不相欺淩,德和義不互相逾越,有才技的人不被埋沒,有勇力的人不敢違抗命令,這樣,大家就會同心協力了。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逾。
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争。
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
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
既緻教其民然後謹選而使之。
事極修,則百官給矣;教極省,則民興良矣;習慣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能用于軍隊,軍隊的禮儀法度,不能用于朝廷。
所以德和義就不會互相逾越。
君主必須敬重不自誇的人,因為不自誇的人,是君主所寶貴的人才,如能不自誇,就說明他沒有奢望,沒有奢望就不會和别人相争。
朝廷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一定會掌握真實情況,軍隊裡能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事情就會得到妥善處理,這樣,有才技的人就不緻被埋沒了。
對服從命令的人,上級要給予獎勵,對違抗命令的人,上級要給予制裁,這樣,有勇力的人就不敢違抗命令了。
民衆經受了這些教育,然後再慎重選拔任用他們。
各項事業都治理得很好,各級官吏就盡到職責了。
教育内容簡明扼要,民衆就容易學得好,習慣一經養成,民衆就會按習俗行事了。
這就是教育的最大成效。
古者,逐奔不遠,縱綏不及,不遠則難誘,不及則難陷。
以禮為固,以仁為勝,既勝之後,其教可複,是以君子貴之也。
古人用兵,追擊敗逃的敵人不過遠,追蹤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迫近。
不過遠就不易被敵人誘騙,不迫近就不易陷入敵人的圖套。
以禮制為規範,軍隊就能鞏固,用仁愛為宗旨,就能戰勝敵人。
用這種方法,取勝以後,還可以反複運用,因而賢德的人都很重視這種方法。
有虞氏戒于國中,欲民體其命也;夏後氏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殷誓于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緻民志也。
虞舜在國内告誡民衆,是為了使人們理解他的命令。
夏啟在軍中誓師,是為了使軍隊事先有思想準備。
商湯在軍門之外誓師,是為了使軍隊事先了解他的意圖以便行動。
周武王在兩軍将要交鋒的時候誓師,是為了激勵士卒的戰鬥意志。
夏後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雜;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盡用兵之刃矣。
夏禹用德取天下,沒有使用武力,所以當時兵器種類比較簡單。
商湯用義取天下,開始使用武力和兵器。
周武王用武力取天下,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兵器。
夏賞于朝,貴善也。
殷戮于市,威不善也。
周賞于朝,戮于市,勸君子懼小人也。
三王彰其德一也。
夏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是為了鼓勵好人。
商代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了警告壞人。
周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了勉勵“君子”,震駭“小人”。
三王的辦法雖有不同,但是鼓勵人們為善的精神是一緻的。
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
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
各種兵器不配合使用,就不能發揮威力。
長兵器用以掩護短兵器,短兵器用以抵近戰鬥。
兵器太長就不便使用,太短就打擊不到敵人。
太輕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毀。
太重就不鋒利,不鋒利就不中用。
戎車:夏後氏曰鈎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
旂:夏後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義也;周黃,地之道也。
章:夏後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
兵車:夏代叫鈎車,注重行駛平穩;殷代叫寅車,注重行動遲速;周代叫元戎,注重結構精良。
旗幟:夏代用黑色,取其象手持人頭那樣威武;殷代用白色,取其象天體那樣皎潔;周代用黃色,取其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