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本第一

關燈
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

    正不獲意,則權;權出于戰,不出于中人。

    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

     故仁見親,義見說,智見恃,勇見方,信見信。

    内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

     古人以仁愛為根本,以正義的方法處理國家大事,這就叫做政治。

    政治達不到目的時,就要使用權勢。

    權勢總是出于戰争,而不是出于中和與仁愛。

    因而,殺掉壞人而使大衆得到安甯,殺人是可以的;進攻别的國家,出發于愛護它的民衆,進攻是可以的,用戰争制止戰争,即使進行戰争,也是可以的。

     因此,君主應該以仁愛為民衆所親近;以正義為民衆所喜愛;以智謀為民衆所倚重;以勇敢為民衆所效法;以誠實為民衆所信任。

    這樣,對内就能得到民衆的愛戴,借以守土衛國;對外就能具有威懾力量,借以戰勝敵人。

     戰道:不違時,不曆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作戰的原則是:不違背農時,不在疾病流行時興兵作戰,為的是愛護自己的民衆;不乘敵人國喪時去進攻它,也不趁敵國災荒時去進攻它,為的是愛護敵國的民衆;不在冬夏兩季興師,為的是愛護雙方的民衆。

     所以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争準備,必定危險。

    即使天下已經平定,全國歡騰,每年春秋兩季還是要用打獵來進行軍事演習,各國諸侯也要在春天整頓軍隊,秋天訓練軍隊,這都是為了不忘戰争準備。

     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義不争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古時候(西周以前),追擊遺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追蹤主動退即的敵人不超過九十裡,這是為了表示禮讓。

    不殘殺喪失戰鬥力的敵人并哀憐它的傷病人員,這是為了表示仁愛。

    等敵人布陣完畢再發起進攻,這是為了表示誠信。

    争大義而不争小利,這是為了表示戰争的正義性。

    赦免降服的敵人,這是表明軍隊的勇敢。

    能夠預見戰争開始和結局,這是表示統帥的智慧,根據“禮、仁、信、義、勇、智”六德按時集合民衆進行教育,作為管理民衆的準則,這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國辨職,以爵分祿。

    諸侯說懷,海外來服;獄弭而兵寝,聖德之治也。

     從前的君王治理天下,順應自然規律,适合地理條件,任用賢德的人,設官分職,各司其事,分封諸侯,區分等級,按照爵位高低給以不同的俸祿。

    這樣,使諸侯都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