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燕策二 昌國君樂毅
關燈
小
中
大
恐遭殺身之禍,這樣既損傷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我才逃到趙國。
我背着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為此辯解。
大王派使者來列舉我的罪過,我擔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愛護我的理由,并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鬥膽寫封信來回答您。
我聽說賢惠聖明的君主,不把爵祿任意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是賜給功勞大的人;不把官職随便授給自己喜愛的人,而是讓稱職的人幹。
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的官職,這才是能夠建功立業的君主;能夠衡量一個人的德行再結交朋友,這才是能顯身揚名的人。
我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先王舉拔安置人才,有超越當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借着為魏王出使的機會,才能親自到燕國接受考察。
先王過高地擡舉我,在賓客之中把我選拔出來,安排的官職在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
我自以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有幸不受處罰,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也要向齊國報仇。
’我回答說:‘齊國有先代稱霸的遺教,并且留下來幾次大勝的功業。
精于用兵,熟習攻守。
大王若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聯合天下的諸侯共同對付它。
要聯合天下諸侯來對付齊國,最捷便的就是先和趙國結交。
再說,齊國占有的淮北和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想要得到的。
趙國如果答應,再聯合楚魏和被齊占領的宋國共同出動兵力,四國聯合攻齊,就一定可以大敗齊國。
’先王說:‘好。
’于是親口授命,準備好符節,讓我出使到南邊的趙國。
待我回國複命以後,各國随即起兵攻齊。
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精明,河北之地全數被先王所占有。
我們駐守在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進擊齊軍,獲得全勝。
我們以輕便精銳的部隊又長驅直人齊都,齊闵王怆惶逃到莒地,才得以免于一死。
齊國的珠玉财寶,車馬铠甲、珍貴器物,全部收入燕國的府庫,齊國制定樂律的大鐘被陳放在元英殿,燕國的大鼎又回到了曆室宮,齊國的各種寶器擺設在甯台裡,燕都薊丘的植物移種在汶水的竹田裡。
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一個人的功業能趕得上先王。
先王認為滿足了心願,也認為我沒有辜負使命,因此劃分一塊土地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國的諸侯。
我沒才能,但自認為奉守命令秉承教誨,就可以萬幸無罪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毫不推辭。
“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功業建立後就不能半途而廢,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見之明的人,獲得名譽後就不可毀棄,因而才能被後人所稱頌。
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車的強國,收取它們八百年的積蓄。
等到離開人世,先王仍不忘發布旨令,向後代宣示遺囑。
執政管事的大臣,憑着先王的旨義并按照法令,謹慎對待王族子孫,施恩于平民百姓,這些都可以成為後世的典範。
我聽說,善于開創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開端未必有好的結局。
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吳王阖闾采用,所以吳王的足迹能遠踏楚國郢都。
相反,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意見不以為然,賜死伍子胥,裝在皮口袋裡,投入江中。
可見吳王夫差始終不明白賢人的主張對吳國建立功業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後悔。
伍子胥不能及早預見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裡也不能改變誠摯的初衷。
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
自身遭受诋毀侮辱,因而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
面對不可估量的大罪,還企圖和趙國圖謀燕國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所不能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斷絕時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時,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
我雖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心大王聽信左右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人的行為。
所以才鬥膽以書信作答,隻請大王您三思。
” 【評析】 曆史上的功臣,得其善終者并不多。
“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所謂名滿天下,謗也随之。
嫉妒者、仇恨者、不滿者遍布朝野。
尤其是新主登基,既不知昔日的艱難,又聽信讒言與诽謗,故而誅殺功臣的特别多。
如南北朝的傅亮、徐羨之,清朝的鳌拜等老臣就被新主誅殺。
曾國藩當年就吸取這種曆史教訓,在裁撤湘軍時暗存精銳,作到了英雄不自剪羽翼,如此就使自己沒有随帝王的更替而輕易削弱。
“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愛,能當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政者,正也。
在任用賞罰時,一定要不徇私情、依照功過才具為标準進行。
樂毅結合自己的經曆,闡明了這個千古适用的政界、商界公理,對新主燕惠王聽信讒言、用人不當提出了委婉的批評。
無論是才幹還是忠心,樂毅都堪稱一代名将。
我背着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為此辯解。
大王派使者來列舉我的罪過,我擔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愛護我的理由,并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鬥膽寫封信來回答您。
我聽說賢惠聖明的君主,不把爵祿任意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是賜給功勞大的人;不把官職随便授給自己喜愛的人,而是讓稱職的人幹。
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的官職,這才是能夠建功立業的君主;能夠衡量一個人的德行再結交朋友,這才是能顯身揚名的人。
我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先王舉拔安置人才,有超越當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借着為魏王出使的機會,才能親自到燕國接受考察。
先王過高地擡舉我,在賓客之中把我選拔出來,安排的官職在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
我自以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有幸不受處罰,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也要向齊國報仇。
’我回答說:‘齊國有先代稱霸的遺教,并且留下來幾次大勝的功業。
精于用兵,熟習攻守。
大王若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聯合天下的諸侯共同對付它。
要聯合天下諸侯來對付齊國,最捷便的就是先和趙國結交。
再說,齊國占有的淮北和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想要得到的。
趙國如果答應,再聯合楚魏和被齊占領的宋國共同出動兵力,四國聯合攻齊,就一定可以大敗齊國。
’先王說:‘好。
’于是親口授命,準備好符節,讓我出使到南邊的趙國。
待我回國複命以後,各國随即起兵攻齊。
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精明,河北之地全數被先王所占有。
我們駐守在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進擊齊軍,獲得全勝。
我們以輕便精銳的部隊又長驅直人齊都,齊闵王怆惶逃到莒地,才得以免于一死。
齊國的珠玉财寶,車馬铠甲、珍貴器物,全部收入燕國的府庫,齊國制定樂律的大鐘被陳放在元英殿,燕國的大鼎又回到了曆室宮,齊國的各種寶器擺設在甯台裡,燕都薊丘的植物移種在汶水的竹田裡。
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一個人的功業能趕得上先王。
先王認為滿足了心願,也認為我沒有辜負使命,因此劃分一塊土地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國的諸侯。
我沒才能,但自認為奉守命令秉承教誨,就可以萬幸無罪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毫不推辭。
“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功業建立後就不能半途而廢,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見之明的人,獲得名譽後就不可毀棄,因而才能被後人所稱頌。
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車的強國,收取它們八百年的積蓄。
等到離開人世,先王仍不忘發布旨令,向後代宣示遺囑。
執政管事的大臣,憑着先王的旨義并按照法令,謹慎對待王族子孫,施恩于平民百姓,這些都可以成為後世的典範。
我聽說,善于開創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開端未必有好的結局。
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吳王阖闾采用,所以吳王的足迹能遠踏楚國郢都。
相反,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意見不以為然,賜死伍子胥,裝在皮口袋裡,投入江中。
可見吳王夫差始終不明白賢人的主張對吳國建立功業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後悔。
伍子胥不能及早預見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裡也不能改變誠摯的初衷。
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
自身遭受诋毀侮辱,因而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
面對不可估量的大罪,還企圖和趙國圖謀燕國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所不能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斷絕時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時,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
我雖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心大王聽信左右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人的行為。
所以才鬥膽以書信作答,隻請大王您三思。
” 【評析】 曆史上的功臣,得其善終者并不多。
“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所謂名滿天下,謗也随之。
嫉妒者、仇恨者、不滿者遍布朝野。
尤其是新主登基,既不知昔日的艱難,又聽信讒言與诽謗,故而誅殺功臣的特别多。
如南北朝的傅亮、徐羨之,清朝的鳌拜等老臣就被新主誅殺。
曾國藩當年就吸取這種曆史教訓,在裁撤湘軍時暗存精銳,作到了英雄不自剪羽翼,如此就使自己沒有随帝王的更替而輕易削弱。
“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愛,能當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政者,正也。
在任用賞罰時,一定要不徇私情、依照功過才具為标準進行。
樂毅結合自己的經曆,闡明了這個千古适用的政界、商界公理,對新主燕惠王聽信讒言、用人不當提出了委婉的批評。
無論是才幹還是忠心,樂毅都堪稱一代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