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燕策二 昌國君樂毅
關燈
小
中
大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
”盡管樂毅立下不世功業之後反遭新主的抛棄,但他對新主的怨言說得非常的委婉,對新主的愚蠢的責備也非常隐蔽,這些都完全建立在他高尚的人格和寬宏的涵養上。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将。
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
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複收七十城以複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将軍,将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将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将軍者,為将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将軍且休計事。
将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
将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将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
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
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愛,能當之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
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
’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閑于兵甲,習于戰攻。
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
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
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于趙。
顧反命,起兵随而攻齊。
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随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
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
輕卒銳兵,長驅至國。
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
珠玉财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于曆室,齊器設于甯台。
薊丘之植,植于汶皇。
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為惬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
臣不佞,自以為奉命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畜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令诏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于萌隸,皆可以教于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阖闾,故吳王遠迹至于郢。
夫差弗是也,賜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計也。
離毀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
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
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 【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率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
隻剩三座城沒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
燕惠王即位,齊人使用反間計,使樂毅受到懷疑,惠王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将軍職務。
于是樂毅逃亡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
後來,齊國大将田單設計騙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複了七十多座城邑,恢複了齊國。
惠王後來深感後悔,又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憊時來攻打燕國。
于是燕惠王派人責備樂毅,并向樂毅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将軍,将軍不負重托,為燕國打敗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麼敢忘記将軍的功勞呢!現在,适逢先王不幸離開人世,我又剛剛即位,結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
寡人所以讓騎劫代替将軍的意思,是因為将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于是召請将軍回來,暫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議國家大事。
然而,将軍誤解了我,認為和我有了隔閡,就丢下燕國歸附了趙國。
如果将軍為自己這樣打算還可以,可您又拿什麼來報答先王對将軍您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樂毅派人送去書信回答燕惠王說:“我庸碌無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誨,來順從左右人的心思,又惟
”盡管樂毅立下不世功業之後反遭新主的抛棄,但他對新主的怨言說得非常的委婉,對新主的愚蠢的責備也非常隐蔽,這些都完全建立在他高尚的人格和寬宏的涵養上。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将。
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
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複收七十城以複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将軍,将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将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将軍者,為将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将軍且休計事。
将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
将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将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
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
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愛,能當之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
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
’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閑于兵甲,習于戰攻。
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
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
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于趙。
顧反命,起兵随而攻齊。
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随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
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
輕卒銳兵,長驅至國。
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
珠玉财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于曆室,齊器設于甯台。
薊丘之植,植于汶皇。
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為惬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
臣不佞,自以為奉命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畜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令诏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于萌隸,皆可以教于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阖闾,故吳王遠迹至于郢。
夫差弗是也,賜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計也。
離毀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
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
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 【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率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
隻剩三座城沒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
燕惠王即位,齊人使用反間計,使樂毅受到懷疑,惠王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将軍職務。
于是樂毅逃亡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
後來,齊國大将田單設計騙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複了七十多座城邑,恢複了齊國。
惠王後來深感後悔,又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憊時來攻打燕國。
于是燕惠王派人責備樂毅,并向樂毅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将軍,将軍不負重托,為燕國打敗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麼敢忘記将軍的功勞呢!現在,适逢先王不幸離開人世,我又剛剛即位,結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
寡人所以讓騎劫代替将軍的意思,是因為将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于是召請将軍回來,暫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議國家大事。
然而,将軍誤解了我,認為和我有了隔閡,就丢下燕國歸附了趙國。
如果将軍為自己這樣打算還可以,可您又拿什麼來報答先王對将軍您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樂毅派人送去書信回答燕惠王說:“我庸碌無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誨,來順從左右人的心思,又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