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秦策四 頃襄王二十年
關燈
小
中
大
非真心臣服,為什麼積怨甚深,韓、魏兩國人民的父子兄弟,曆代死于秦人手中的不可勝數,國家殘破,宗廟坍塌,百姓被剖腹毀容,身首異處,暴屍于荒野,觸目可見,而被擄掠押送的,相随于路。
鬼神無人供奉,而百姓無法生存,淪落為别人奴仆臣妾的,遍布諸侯各國。
韓、魏不亡,秦國則永難安忱無憂,此時大王卻全力攻楚,難道不是大大的失策嗎? 何況大王出兵伐楚,将取道何處呢?大王不會向仇敵韓、魏借道吧?恐怕出兵之日,大王就開始擔憂能否再回秦國了。
借道兩國,無異于大王把大批兵馬拱手贈與韓、魏。
如果大王不向兩國借道,那隻能攻打楚國随陽、右壤。
而随陽、右壤都是高山大河、森林溪谷,人煙稀少,大王即使占有這些地方,又有什麼用?徒有滅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
況且大王攻打楚國之時,齊、趙、韓、魏四國勢必乘虛而入。
秦兵陷于楚戰,無暇他顧,魏國必定攻取留、方與、胡陵、砀、蕭、相等地,宋國故地盡屬于魏。
齊國南下攻取泗北之地,大王出兵擊潰楚國,不料讓他人坐收漁人之利,既擴張了韓、魏國土,又增強了齊國實力。
韓、魏兩國強大起來,就會與秦分庭抗禮。
而齊國以泗水為西境,東臨大海,北靠黃河,再無後顧之憂,将成為諸侯中的最強者。
齊、魏獲得土地保有利益,再加上官吏的悉心治理,一年之後雖然尚無能力稱帝,但有足夠的力量阻攔大王建号稱帝。
以大王疆土之廣,民衆之多,兵革之強,出兵與楚國結怨,反倒讓韓、魏支持齊王稱帝,這是大王失策之處。
臣誠心為大王考慮,最好是和楚國言歸于好,和睦相處。
秦楚一體,兵臨韓境,韓必俯首稱臣。
大王據定崤山之險,保有河曲之利,韓國必然成了替秦伺察天下諸侯動靜的吏屬。
這時大王以十萬大兵進逼鄭地,魏國必然震恐,許和鄢陵兩城馬上會閉城自守,上蔡、召陵都不和魏國往來。
這樣,魏國也就成為秦在東方的偵察官。
大王一旦與楚國修好,韓、魏兩國自會戮力攻齊,齊國右方的土地大王就垂手可得。
這時秦之土地,自西海至東海,橫絕天下。
燕、趙與齊、楚相互隔絕,然後加以脅迫,四國不待出兵攻打,便會臣服于秦。
” 【評析】 黃歇果然是個大辯之才,向秦昭王說明了秦國攻楚的弊端和不攻楚的好處。
旁征博引、鋪陳排比,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說明為了能夠妨止“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始易終難的結局,為了妨止韓魏借隙襲秦和齊國乘機坐大的危險,秦楚應該聯手,建立合作夥伴關系。
如此才能征服其他五國,雄踞天下。
不管後來的曆史如何發展,黃歇的外交雄辯畢竟能自圓其說、收到了暫時抑制秦國攻楚步伐的效果。
在先秦戰國時代,《詩經》《易經》是當時最有權威性的經典,如果引用這些典籍上的話語,自然具有無可辯駁的真理性。
外交家黃歇有三個地方引用經典。
第一個地方用《詩經》《易經》的話語揭示了始易終難這樣一個在自然界、社會界都通用的公理,意在叫秦王見好就收。
第二個地方用《詩經》說明有王道仁義的國家能懷敵附遠,意在叫秦國以仁義對待楚國。
第三個地方用《詩經》說明秦國要提防韓魏、而不要來對付楚國。
引用經典既顯得有文化韻味,又具有說服力。
所以我們要在說話、論辯時不要忘記引用經典之妙。
古代外交家很早就注意到地緣政治,從每個國家在天下的分布和各個國家相鄰位置,來決斷國家的利害所在、動向如何。
秦國統一天下,也是悟透了地緣政治學的奧秘才按部就班、有步驟有計劃的消滅了六國。
如果想維護楚國的利益,隻有從地緣政治出發,指出隻有秦楚兩個大國聯合,秦國才有最大的利益,其他六國才會臣服秦國,隻有此說才能挽救瀕臨滅亡的楚國。
鬼神無人供奉,而百姓無法生存,淪落為别人奴仆臣妾的,遍布諸侯各國。
韓、魏不亡,秦國則永難安忱無憂,此時大王卻全力攻楚,難道不是大大的失策嗎? 何況大王出兵伐楚,将取道何處呢?大王不會向仇敵韓、魏借道吧?恐怕出兵之日,大王就開始擔憂能否再回秦國了。
借道兩國,無異于大王把大批兵馬拱手贈與韓、魏。
如果大王不向兩國借道,那隻能攻打楚國随陽、右壤。
而随陽、右壤都是高山大河、森林溪谷,人煙稀少,大王即使占有這些地方,又有什麼用?徒有滅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
況且大王攻打楚國之時,齊、趙、韓、魏四國勢必乘虛而入。
秦兵陷于楚戰,無暇他顧,魏國必定攻取留、方與、胡陵、砀、蕭、相等地,宋國故地盡屬于魏。
齊國南下攻取泗北之地,大王出兵擊潰楚國,不料讓他人坐收漁人之利,既擴張了韓、魏國土,又增強了齊國實力。
韓、魏兩國強大起來,就會與秦分庭抗禮。
而齊國以泗水為西境,東臨大海,北靠黃河,再無後顧之憂,将成為諸侯中的最強者。
齊、魏獲得土地保有利益,再加上官吏的悉心治理,一年之後雖然尚無能力稱帝,但有足夠的力量阻攔大王建号稱帝。
以大王疆土之廣,民衆之多,兵革之強,出兵與楚國結怨,反倒讓韓、魏支持齊王稱帝,這是大王失策之處。
臣誠心為大王考慮,最好是和楚國言歸于好,和睦相處。
秦楚一體,兵臨韓境,韓必俯首稱臣。
大王據定崤山之險,保有河曲之利,韓國必然成了替秦伺察天下諸侯動靜的吏屬。
這時大王以十萬大兵進逼鄭地,魏國必然震恐,許和鄢陵兩城馬上會閉城自守,上蔡、召陵都不和魏國往來。
這樣,魏國也就成為秦在東方的偵察官。
大王一旦與楚國修好,韓、魏兩國自會戮力攻齊,齊國右方的土地大王就垂手可得。
這時秦之土地,自西海至東海,橫絕天下。
燕、趙與齊、楚相互隔絕,然後加以脅迫,四國不待出兵攻打,便會臣服于秦。
” 【評析】 黃歇果然是個大辯之才,向秦昭王說明了秦國攻楚的弊端和不攻楚的好處。
旁征博引、鋪陳排比,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說明為了能夠妨止“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始易終難的結局,為了妨止韓魏借隙襲秦和齊國乘機坐大的危險,秦楚應該聯手,建立合作夥伴關系。
如此才能征服其他五國,雄踞天下。
不管後來的曆史如何發展,黃歇的外交雄辯畢竟能自圓其說、收到了暫時抑制秦國攻楚步伐的效果。
在先秦戰國時代,《詩經》《易經》是當時最有權威性的經典,如果引用這些典籍上的話語,自然具有無可辯駁的真理性。
外交家黃歇有三個地方引用經典。
第一個地方用《詩經》《易經》的話語揭示了始易終難這樣一個在自然界、社會界都通用的公理,意在叫秦王見好就收。
第二個地方用《詩經》說明有王道仁義的國家能懷敵附遠,意在叫秦國以仁義對待楚國。
第三個地方用《詩經》說明秦國要提防韓魏、而不要來對付楚國。
引用經典既顯得有文化韻味,又具有說服力。
所以我們要在說話、論辯時不要忘記引用經典之妙。
古代外交家很早就注意到地緣政治,從每個國家在天下的分布和各個國家相鄰位置,來決斷國家的利害所在、動向如何。
秦國統一天下,也是悟透了地緣政治學的奧秘才按部就班、有步驟有計劃的消滅了六國。
如果想維護楚國的利益,隻有從地緣政治出發,指出隻有秦楚兩個大國聯合,秦國才有最大的利益,其他六國才會臣服秦國,隻有此說才能挽救瀕臨滅亡的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