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秦策二 齊助楚攻秦
關燈
小
中
大
“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也。
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
”有關國家和個人的重大決策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一步走錯,謬以千裡。
如果沒有采納有關國家存亡的關鍵大計而導緻重大決策失誤,那麼國破家亡也很正常。
楚懷王是戰國有名的昏君,正是他,使可以與秦國分庭抗禮的楚國走向了衰落乃至滅亡。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币,臣請試之。
”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大齊王;唯儀甚憎者,亦無大齊王。
今齊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為臣也。
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裡。
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
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 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纐得商於之田,方六百裡。
”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轸後見,獨不賀。
楚王曰:“不纐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裡,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轸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
”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
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為也。
先絕齊後責地,且必受欺于張儀。
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
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
”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
楚因使一将軍受地于秦。
張儀至,稱病不朝。
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
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裡。
”使者月:“臣聞六百裡,不聞六裡。
”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裡?”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
陳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
”轸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
楚國不尚全乎?王今已絕齊,而責欺于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國必大傷。
”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
秦與齊合,韓氏從之。
楚兵大敗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轸,過聽于張儀。
計聽知覆逆者,唯王馳。
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過聽,能有國者寡也。
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曲沃(秦地)。
後來秦想要報仇進攻齊國。
可是由于齊、楚是友好國家,秦惠王為此甚感憂慮,于是秦惠王就對張儀說:“寡人想要發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系正密切,請賢卿為寡人考慮一下怎麼辦才好?”張儀說:“請大王為臣準備車馬和金錢,讓臣去南方遊說楚王試試看!” 于是張儀去南方楚國見楚懷王說:“敝國國王最敬重的人莫過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過于希望給大王你做臣子;敝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過于齊國,而臣張儀最不願侍奉的君主莫過于齊王。
現在齊國罪惡,對秦王來說是最嚴重的,因此秦國才準備發兵征讨齊國,無奈貴國跟齊國締結有軍事攻守同盟,以緻使秦王無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時也不能使臣張儀做大王的忠臣。
然而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臣勸秦王獻上方圓600裡商、于土地。
如此一來,齊就喪失了後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齊走向衰弱以後,就必然聽從大王号令。
由此看來,大王如果能這樣做,楚國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而又在西南對秦國施有恩惠,同時更獲得了商、于600裡的土地,這真是一舉三得的上策。
” 楚懷王一聽,非常高興,就趕緊在朝宣布:“寡人已經從秦國得到商、于600裡肥沃的土地!”群臣聽了懷王的宣布,都一緻向懷王道賀,惟獨客卿陳轸最後晉見,而且根本不向懷王道賀。
這時懷王就很詫異的問:“寡人不發
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
”有關國家和個人的重大決策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一步走錯,謬以千裡。
如果沒有采納有關國家存亡的關鍵大計而導緻重大決策失誤,那麼國破家亡也很正常。
楚懷王是戰國有名的昏君,正是他,使可以與秦國分庭抗禮的楚國走向了衰落乃至滅亡。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币,臣請試之。
”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大齊王;唯儀甚憎者,亦無大齊王。
今齊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為臣也。
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裡。
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
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 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纐得商於之田,方六百裡。
”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轸後見,獨不賀。
楚王曰:“不纐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裡,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轸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
”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
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為也。
先絕齊後責地,且必受欺于張儀。
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
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
”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
楚因使一将軍受地于秦。
張儀至,稱病不朝。
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
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裡。
”使者月:“臣聞六百裡,不聞六裡。
”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裡?”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
陳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
”轸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
楚國不尚全乎?王今已絕齊,而責欺于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國必大傷。
”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
秦與齊合,韓氏從之。
楚兵大敗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轸,過聽于張儀。
計聽知覆逆者,唯王馳。
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過聽,能有國者寡也。
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曲沃(秦地)。
後來秦想要報仇進攻齊國。
可是由于齊、楚是友好國家,秦惠王為此甚感憂慮,于是秦惠王就對張儀說:“寡人想要發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系正密切,請賢卿為寡人考慮一下怎麼辦才好?”張儀說:“請大王為臣準備車馬和金錢,讓臣去南方遊說楚王試試看!” 于是張儀去南方楚國見楚懷王說:“敝國國王最敬重的人莫過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過于希望給大王你做臣子;敝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過于齊國,而臣張儀最不願侍奉的君主莫過于齊王。
現在齊國罪惡,對秦王來說是最嚴重的,因此秦國才準備發兵征讨齊國,無奈貴國跟齊國締結有軍事攻守同盟,以緻使秦王無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時也不能使臣張儀做大王的忠臣。
然而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臣勸秦王獻上方圓600裡商、于土地。
如此一來,齊就喪失了後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齊走向衰弱以後,就必然聽從大王号令。
由此看來,大王如果能這樣做,楚國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而又在西南對秦國施有恩惠,同時更獲得了商、于600裡的土地,這真是一舉三得的上策。
” 楚懷王一聽,非常高興,就趕緊在朝宣布:“寡人已經從秦國得到商、于600裡肥沃的土地!”群臣聽了懷王的宣布,都一緻向懷王道賀,惟獨客卿陳轸最後晉見,而且根本不向懷王道賀。
這時懷王就很詫異的問:“寡人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