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這時,須菩提聽佛演說此經,深切明了此中義理,悲傷的流下眼淚,而對佛說: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自從我證得照見一切衆生根性的慧眼以來,沒有聽說過像這樣的經典。
世尊,如果有人能夠聽到這部經,信心清淨,就發現了無上正等正覺心的真實現象,當知這種人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無上正等正覺心的真實現象,就是沒有任何什麼相的虛幻相,所以如來說,隻是名叫做實相。
世尊,我現在能夠聽到這樣的經典,信解實踐,并不為難。
如果将來第五個五百年開始的末法時期,有衆生能夠聽到此經,就信解實踐,這種人就是第一希有。
為什麼呢?這種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相就是虛幻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虛幻相。
為什麼呢?既然我人衆生壽者相是虛幻相,離一切諸相就名叫做諸佛。
佛告訴須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
如果有人能夠聽到此經,不驚訝我人衆生壽者相原來是虛幻相;不恐怖無上正等正覺原來也是夢幻境界;不畏懼無上正等正覺法不可取不可說,當知這種人很希有。
為什麼呢?須菩提,如來所說最希有無上的般若波羅蜜,就是虛幻的第一波羅蜜,隻是名叫做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以實踐忍辱之行,到達不生不滅境界,如來說是虛幻的忍辱波羅蜜,隻是名叫做忍辱波羅蜜。
為什麼呢?須菩提,在實踐履行當中,如果有我人衆生壽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羅蜜。
為什麼呢?。
比如以前,歌利王為試驗我有沒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體,我在那個時候,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衆生相、沒有壽者相。
為什麼呢?因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時如果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當會生起嗔恨心,那麼就不可能在我發誓:“如果我沒有起嗔恨心,則身體複元如故”時,身體就真的複元如故了。
須菩提,又念過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時候,我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衆生相,沒有壽者相。
所以,須菩提,菩薩應當離一切相。
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應當住物質現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見可愛的色相,心知可愛,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看見不可愛的色相,心知不可愛,但不要生起厭惡情緒。
向來,我們身臨清淨環境,便想多待一會兒,這已經生起貪愛歡喜心,如果處在污穢環境,行動自然快捷,巴不得趕快離開,這已經生起厭惡心。
當我們看到俊男美女,習慣性的多看他一眼,諸君,這是欲心!當我們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塊時,厭惡之情油然而生,這也是欲心在作祟,沒有欲心不會有厭惡之情緒。
還有,我們見錢眼開,見寶物便想要擁有,布施時心生不舍,都已經生妄想心,住物質現象上,處在凡夫境界,無上正等正覺心本來如如不動,你自己背離迷失,□卻了菩提。
不應當住在聲音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這時,須菩提聽佛演說此經,深切明了此中義理,悲傷的流下眼淚,而對佛說: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自從我證得照見一切衆生根性的慧眼以來,沒有聽說過像這樣的經典。
世尊,如果有人能夠聽到這部經,信心清淨,就發現了無上正等正覺心的真實現象,當知這種人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無上正等正覺心的真實現象,就是沒有任何什麼相的虛幻相,所以如來說,隻是名叫做實相。
世尊,我現在能夠聽到這樣的經典,信解實踐,并不為難。
如果将來第五個五百年開始的末法時期,有衆生能夠聽到此經,就信解實踐,這種人就是第一希有。
為什麼呢?這種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相就是虛幻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虛幻相。
為什麼呢?既然我人衆生壽者相是虛幻相,離一切諸相就名叫做諸佛。
佛告訴須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
如果有人能夠聽到此經,不驚訝我人衆生壽者相原來是虛幻相;不恐怖無上正等正覺原來也是夢幻境界;不畏懼無上正等正覺法不可取不可說,當知這種人很希有。
為什麼呢?須菩提,如來所說最希有無上的般若波羅蜜,就是虛幻的第一波羅蜜,隻是名叫做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以實踐忍辱之行,到達不生不滅境界,如來說是虛幻的忍辱波羅蜜,隻是名叫做忍辱波羅蜜。
為什麼呢?須菩提,在實踐履行當中,如果有我人衆生壽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羅蜜。
為什麼呢?。
比如以前,歌利王為試驗我有沒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體,我在那個時候,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衆生相、沒有壽者相。
為什麼呢?因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時如果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當會生起嗔恨心,那麼就不可能在我發誓:“如果我沒有起嗔恨心,則身體複元如故”時,身體就真的複元如故了。
須菩提,又念過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時候,我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衆生相,沒有壽者相。
所以,須菩提,菩薩應當離一切相。
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應當住物質現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見可愛的色相,心知可愛,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看見不可愛的色相,心知不可愛,但不要生起厭惡情緒。
向來,我們身臨清淨環境,便想多待一會兒,這已經生起貪愛歡喜心,如果處在污穢環境,行動自然快捷,巴不得趕快離開,這已經生起厭惡心。
當我們看到俊男美女,習慣性的多看他一眼,諸君,這是欲心!當我們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塊時,厭惡之情油然而生,這也是欲心在作祟,沒有欲心不會有厭惡之情緒。
還有,我們見錢眼開,見寶物便想要擁有,布施時心生不舍,都已經生妄想心,住物質現象上,處在凡夫境界,無上正等正覺心本來如如不動,你自己背離迷失,□卻了菩提。
不應當住在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