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水火四九

關燈
孫子說:“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

    ”中國古代軍事家較早認識到了水、火在軍事進攻中的重要作用。

    采用水攻、火攻要因地、因時,要注意把握自然環境,特别是注意把握氣候條件。

     《經》曰:“以水佐攻者強,以水佐攻者明。

    ”是知水火者,兵之助也。

     故火攻有五:一曰火人[敵傍近草,因風燒之],二曰火積[燒其積蓄],三曰火辎[燒其缁重],四曰火庫[當使間人,之敵營,燒其兵庫],五曰火燧[燧,堕也,以火堕敵人營中也。

    火頭之法,以鐵盈火,著箭頭強弩,射敵之營中,燒絕糧道也]。

     行火必有因[因奸人也],煙火素具。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

    時者,天之燥也;日者,宿在箕、壁、盈、轸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

     [肖世誠雲:“春丙丁、夏戊已、秋壬癸,冬甲乙,此日有疾風猛雨也。

     居勘太乙之中,有飛鳥十精,如風雨期,五子元運式,各候其時,可用火。

    ” 故曰:以火佐攻者明。

    何以言之?昔楊■與桂陽賊相會,■以皮作大排囊,以石灰内囊中置車上,作火燧,系馬尾,因從上風鼓囊吹灰,群賊迷目,因燒馬尾奔突賊陣,衆賊奔潰,此用火之勢也。

    殷浩北伐,長史江迫取數百雞,以長繩連之,腳皆系火。

    一時驅放,群雞飛散羌營,營皆燃,因擊之,姚襄退走,此用火之勢。

    李陵在大澤草中,虜從上風縱火,陵從下風緩火,以此火解火勢也。

    吾聞敵燒門,恐火滅門開,當更積薪助火,使火勢不滅,亦解火之法也]。

     太公曰:“強弩長,兵所以逾水戰。

    ”孫子曰:“水可以絕,謂灌城也。

    ” 又曰:“絕水,必遠水[引敵使渡]。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内,令敵半渡而擊之,利。

    欲戰,無附于水而迎客也,謂處水上之軍。

    ”故曰:以水佐攻者強。

     何以言之?昔韓信定臨淄、走齊王田廣,楚使龍且來救齊。

    齊王廣、龍且并軍與信合戰[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關寇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

    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

    漢兵二千裡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織而降也。

    ” 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

    且夫不織而降之,吾何功?”遂戰,敗。

    吾聞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易,勝者敗。

    故善者之勝也,無知名,無勇功。

     龍且不用客之計,欲求赫赫之功,昧矣]。

    夾濰水陣,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佯不勝,還走。

    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

    ”遂追信渡水,信使決壅囊,水大至。

    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之,殺龍且。

    龍且水東軍散走。

    此反半渡之勢。

     [吾聞兵法:絕水必遠水。

    令敵半渡而擊之,利。

    韓信半渡,軍佯入害地,令龍且擊之,然後決壅水。

    此所謂:雜于利而務可伸,雜于害而患可解也,皆反兵而用兵法。

    微哉,微哉!] 盧绾佐彭越攻,下梁地十餘城。

    項羽聞之,謂其大司馬曹咎曰:“謹守城臯,即漢挑戰,慎勿與戰。

    ”漢果挑楚軍,楚軍不出,使人辱之[孫子曰: “廉潔,可辱也。

    ”]大司馬怒,渡汜水。

    卒半渡,漢擊,大破之。

    此欲戰無附于水勢也。

     故知水火之變,可以制勝,其來久矣。

    秦人毒泾上流,晉軍多死;荊王燒楚積聚,項氏以擒;曹公決泗于下邳,呂布就戮;黃蓋火攻于赤壁,魏祖奔衂。

    此将之至任,蓋軍中尤急者矣,不可不察。

     【譯文】 《經》上說:“用水來輔助進攻,威勢強大。

    用水來輔助進攻,效果顯著。

    ”因此說,水與火,是用兵強有力的輔助。

     火攻有五種:一是焚燒敵軍人馬[敵軍處在深草之側,借風焚燒他們],二是焚燒敵軍的糧草積聚[焚燒敵軍的儲備],三是焚燒敵軍的辎重,四是焚燒敵軍的倉庫[派遣密探,潛入敵營,焚燒其兵庫],五是焚燒敵軍的補給線[把火堕喪敵營中的方法是用鐵器裝滿火,綁在箭頭上,用強弓将其射入敵營中,燒絕敵軍的糧草]。

     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通過内應],發火器材必須平日裡準備好。

    發火還要選擇有利的時候,起火要選準有利的日期。

    所謂有利的時候,指的是天氣幹燥。

    所謂有利的日期,指月亮運行到“箕”、“壁”、“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