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地形四八

關燈
孫子說:“地形者,兵之助也。

    ”善戰者,必須善于利用地形者。

    做為将領,要了解地形,研究地形,制定在各種地形條件下的行動規則。

    這樣,取勝就有了更堅實的保證,取勝的機會也會更多。

     孫子曰:“三曰地利。

    地利者,遠近、險易、廣狹、生死也。

    敵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向導,不能得地利。

    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圍地、有死地[九地之名]。

    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織其境内之地,士卒意不專,有自潰之心也。

     故《經》曰:“散地,吾将一其志也”]。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入人之地未深,士卒意尚未專而輕走也。

    故《經》曰:“輕地,吾将使之屬也”]。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争地[可以少勝衆、弱勝強,謂山水厄口、有險固之利,兩敵所争。

    故《經》曰:“争地,吾将趣其後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為交地[道上相交錯,平地上有數道往來。

    交通無可絕也,故《經》曰: “交地,吾将固有結也”]。

    諸侯之地三屬[我與敵相對,而旁有他國也],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先至其地,可交結諸侯之衆為助也。

    故《經》曰: “衢地,我将謹其守也”]。

    入人難返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遠去己城郭,深入敵地,專心意,故謂之重地。

    故《經》曰:“重地,吾将繼其食也”];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汜地[汜,浸洳之地。

    故《經》曰:“汜地,我将進其途也];所由入者隘,所以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衆者,為圍地[所欲從入厄險,欲歸道遠也,持久則糧乏,故敵可以少擊吾衆者。

    故《經》曰:“圍地,吾将塞其阙也”]。

    疾戰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複有礙,又糧乏絕,故為死地。

    在死地者,當及士卒尚飽,強志殊死,故可以俱死。

    故《經》曰:“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也”]。

     是故散地無戰[士卒顧家,不可以戰],輕地則無止[入敵地淺,士意尚未堅,不可以遇敵,自當堅其心也],争地則無攻[三道攻,當先主地利也,先得其地者,不可攻也],交地則無絕[相及屬也。

    交地者,俱可進退,不以兵絕也],衢地則合交[佐諸侯也,當結交于諸侯],重地則掠[蓄糧食也,入深,士卒堅固,則可掠取财物],汜地則行[不可止也],圍地則謀[擊其謀也,則當權謀奇谲,可以免難],死地則戰[殊死織也,未戰先勵之曰:“無慮愚戆,用軍不明,乃随圍厄之地,益士大夫之憂也,皆将之罪也。

    今日之事,在此一舉。

    若不用力,身當膏野草,為蟲獸食,妻子無所求索,克則身榮,賞祿在焉,可不勉哉]。

    ” 又有六地,有通、有挂、有支、有隘、有險、有遠[六地名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謂俱在平陵,往來通利也]。

    居通地,選處其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甯緻人,無緻于人。

    己先處高地,分為屯守于歸來之路,不使敵絕己糧道也]。

    可以往,難以反,曰挂[挂,相挂牽也]。

    挂形曰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反,不利[敵無備而攻之,勝可也;有備不得勝之,則難還返也]。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久也。

    俱不便久相持也]。

    支形曰敵雖利我,我無出,引而去也,令敵半出而擊之,利[利我也,佯背我去,無出。

    遂待其引而擊之,可敗也]。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而待敵[盈,滿也。

    以兵陣滿厄形名,使敵不得進退];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也,不盈而從之[隘形者,兩山之間通谷也。

    敵怒,勢不饒我也。

    居之,必前齊厄口,陣而守之以奇也。

    敵即先居此地齊口陣,勿從也。

    即半隘陣者,從而與敵共此利也]。

    險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居高陽築地,以待敵喪。

    敵人從其下陰來,擊之,勝也];若敵先居,則引而去之,匆從也[地險,先不可至于人也]。

    夫遠形,鈎勢,難以挑戰,而不利[挑,近敵也。

    遠形,去國遠也。

    地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