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昏智三二

關燈
,但卻有仁愛之心而不去拯救困境中的人的。

    嚴厲的人有剛烈之氣,但卻有嚴厲而并不剛烈的。

    象那種看到别人可憐,便熱淚交流,将要讓他捐獻些财物就吝啬得很,這是慈悲但不仁愛的人。

    看到别人處境危急,就産生憐憫之心,真要讓他前往拯救便害怕招至禍患,這是仁愛卻不去幫助别人的人。

     無事之時講起道義聲色俱厲,一看到利益和欲望之所在,便怯懦起來,這是嚴厲卻不剛烈的人。

    慈悲但不仁愛,是吝啬的緣故;仁愛而不去拯救,是恐懼的緣故;嚴厲而不剛烈,是有欲望的緣故。

    ]《後漢書·班固傳》評論說:“過去班固慨歎司馬遷知識淵博,卻不能運用智慧避免腐刑。

    可是班固自己也身犯大罪。

    [班固依附外戚窦氏,窦氏勢敗後,班固也受到了牽連,死在洛陽監獄中。

    ]這可以說是智力已經夠了,但在行動上卻不能恪守所明白的道理。

    占人所以反複慨歎,人能明察秋毫,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毛。

    班固能看清别人的禍患所在,但自己也身陷大禍,這是因為被權勢弄昏了自己的智慧。

     [趙子議論說:班固慨歎司馬遷的不幸,這是公平之論。

    身陷大罪,是由于心懷私利,這就是智慧不能自守的道理。

    ]屍佼說:“吳越等國的風俗。

     用臣妾為君主殉葬,中原地區的國君聽了很不以為然,認為野蠻。

    但一旦發怒,卻因一句話,殺自己的親戚。

    智在公道,可以愛及吳越等國的臣妾,由于私心則忘了被殺者是自己親戚。

    [這并不是智力消退了,而是被怒氣奪去了智慧。

    ] 愛好也是如此。

    有這樣的說法:“不知道自己兒子的過惡。

    ”這并不是智力不夠,而是被愛奪去了智慧。

     所以評論貴賤,明辨是非時,必須出自公心來說話,出處自公心來傾聽,然後才能弄清楚。

    所以範晔說:“與自身沒有利害關系時,和他商量事情,他考慮問題就沒有私心,判斷是非時就果斷正确。

    如果能遍觀别人的智慧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情形,然後反觀自己,就能寬容别人,也就能正确了解認識自己了。

     [孔子曾說:“我沒見過剛直的人。

    ”有的人回答說:“申枨不就是個剛直的人嗎?”孔子說:“申枨的欲望那樣強烈,怎麼會剛直呢!”由此說來,假如内心懷有私欲,就會喪失他的本性。

    屍佼說:“鴻雁在天上飛,有人把弩弓扯滿等待射下鴻雁,好象要放箭,而又猶豫不決的時候,如果問他: ‘有二隻還是有五隻?’他必然回答:‘我不知道共有幾隻。

    ’并不是二隻或五隻這麼簡單的數字難于計算,而是想得到鴻雁的心已經亂了。

    由此知道心專注在利上的時候,他的本性就會迷亂。

    ”] 【按語】 許多事情辦糟了,并不是辦事人智慧不足,而是由于一時發昏造成的。

    如三國時的曹操,曾自負地聲稱:“曹公多智。

    ”官渡之戰,是中國戰争史上有名的戰例,以明顯的劣述戰勝了絕對優勢的袁紹。

    可見在赤壁之戰中,卻以絕對優勢輸給了明顯處于劣述的周瑜,這并不是因為周瑜比他更聰明,而是曹操被自以為即将到來的勝利沖昏了頭腦。

    唐玄宗李隆基,本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因此才有開元盛世。

    可是後來寵愛楊玉環,重用安祿山,終于釀成“安史之亂”,使唐帝國從輝煌的頂峰跌落下來,從此再也未能恢複元氣。

    這也并不是唐玄宗老糊塗了,而是被輝煌的成就沖昏了頭腦。

    人們常說:利令智昏。

    其實能使智昏的并不僅僅是利,名、位、權、勢等等私欲都可能使人頭腦發昏,認不清形勢,作出錯誤的判斷,導緻失敗的後果。

    因此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就需降低自己的欲求,即常說的淡泊名利。

    還要有一顆平常心,無論成功、失敗,都應以平常心對待。

    再有就是謀劃事情,要避開與此事利害攸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