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敗功三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失敗乃成功之母。
但失敗并不是必然會導緻成功的,其前提是必須有勇氣正視它,并勇于承提責任。
處理不當,成功也可能成為失敗之母。
關鍵是接受教訓,因勢利導,才有可能轉敗為勝,因禍得福。
《文子》曰:“有功,離仁義者必見疑;有罪,不失人心者必見信。
” 故仁義者,天下之尊爵也。
何以言之?昔者楚共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緒,覆楚國之師,不谷之罪也。
若以宗廟之靈,得保首領以設,請為靈,若厲,大夫許諸?”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 夫事君者,從其善不從其過。
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
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之共乎?”大夫從之。
此因過以為恭者也。
魏将王昶、陳泰兵敗,大将軍以為已過。
[魏人感将軍引過,皆悅,思報之。
習鑿齒論曰:“司馬大将軍引二敗以為已過,過銷而業昌,可謂智矣。
” 夫忘其敗而下思其報,雖欲匆康,其可得乎?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上下離心,賢愚數體,是楚再敗而晉再克,謬之甚矣。
夫人君苟統斯理,行雖失而名揚,兵雖挫而戰勝,百敗猶可,況再敗乎!此固敗以成功者也。
故知智者之舉事也,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自古然矣。
[議曰:白起為秦坑趙降卒四十餘萬,使諸侯曲秦而合縱。
大坑趙降卒,非勝也,乃敗秦之機。
商君詐魏,虜公子印,使秦信不行于天下,乃自敗之兆,非霸業也。
樂毅仗義,以下齊城,敗于即墨,非敗也,乃是吞天下之勢。
劉備憐歸義之人,日行十數裡,敗于長坡,雖奔亡不暇,乃霸王之始。
故知非霸者不能用敗。
齊人以紫敗素,而其價十倍。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 【譯文】 《文子》上說:“即使有功,如果失去了仁義,也一定會被疑忌;即使有罪,假如不失民心,也一定會受到信任。
”所以說,仁義是天下最尊貴的東西。
為什麼這樣說呢?過去楚共王患病的時候,把大夫們召集到身邊,說: “我缺乏德行,從年紀很小的時候便開始主持國政,卻不能繼承前代君主的餘緒,使楚國的軍隊連吃敗仗,這是我的罪過啊。
假若由于祖宗的保佑,使我能壽終正寝,我請求你們給我加上‘靈’(譯者按:據《谥法解》不勤成名曰靈。
也就是放任本性,不見賢思齊的意思。
)或者‘厲’(《谥法解》: 殺戮無辜曰“厲”)的谥号,不知大夫們同意嗎?”待到楚共王死了之後,大夫子囊說:“不能按大王的遺命來加谥号。
因為侍奉國君的原則是,聽從他正确的命令而不服從他不正确的命令。
楚國是威名赫赫的大國,自從他君臨朝政之後,對南方諸國或安撫或征伐,使之歸順,對于中原華夏諸國也加以教訓,可見受上天的恩寵非常大。
有這麼大的恩寵,卻能自知其過,難道不可以谥為‘共’嗎?”大夫們采納了子囊的意見。
(按《谥法解》:知過能改曰‘恭’,恭、共互訓。
)這就是由于有了過錯反而尊谥為“恭”的例子。
三國時曹魏的将軍王昶、陳泰先後打了敗仗,大将軍司馬懿卻把責任自己承擔起來。
[魏國人對大将軍主動承擔責任非常欽佩,都想為他效力以報答他。
]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上說:“司馬大将軍把二次失敗的
但失敗并不是必然會導緻成功的,其前提是必須有勇氣正視它,并勇于承提責任。
處理不當,成功也可能成為失敗之母。
關鍵是接受教訓,因勢利導,才有可能轉敗為勝,因禍得福。
《文子》曰:“有功,離仁義者必見疑;有罪,不失人心者必見信。
” 故仁義者,天下之尊爵也。
何以言之?昔者楚共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緒,覆楚國之師,不谷之罪也。
若以宗廟之靈,得保首領以設,請為靈,若厲,大夫許諸?”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 夫事君者,從其善不從其過。
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
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之共乎?”大夫從之。
此因過以為恭者也。
魏将王昶、陳泰兵敗,大将軍以為已過。
[魏人感将軍引過,皆悅,思報之。
習鑿齒論曰:“司馬大将軍引二敗以為已過,過銷而業昌,可謂智矣。
” 夫忘其敗而下思其報,雖欲匆康,其可得乎?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上下離心,賢愚數體,是楚再敗而晉再克,謬之甚矣。
夫人君苟統斯理,行雖失而名揚,兵雖挫而戰勝,百敗猶可,況再敗乎!此固敗以成功者也。
故知智者之舉事也,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自古然矣。
[議曰:白起為秦坑趙降卒四十餘萬,使諸侯曲秦而合縱。
大坑趙降卒,非勝也,乃敗秦之機。
商君詐魏,虜公子印,使秦信不行于天下,乃自敗之兆,非霸業也。
樂毅仗義,以下齊城,敗于即墨,非敗也,乃是吞天下之勢。
劉備憐歸義之人,日行十數裡,敗于長坡,雖奔亡不暇,乃霸王之始。
故知非霸者不能用敗。
齊人以紫敗素,而其價十倍。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 【譯文】 《文子》上說:“即使有功,如果失去了仁義,也一定會被疑忌;即使有罪,假如不失民心,也一定會受到信任。
”所以說,仁義是天下最尊貴的東西。
為什麼這樣說呢?過去楚共王患病的時候,把大夫們召集到身邊,說: “我缺乏德行,從年紀很小的時候便開始主持國政,卻不能繼承前代君主的餘緒,使楚國的軍隊連吃敗仗,這是我的罪過啊。
假若由于祖宗的保佑,使我能壽終正寝,我請求你們給我加上‘靈’(譯者按:據《谥法解》不勤成名曰靈。
也就是放任本性,不見賢思齊的意思。
)或者‘厲’(《谥法解》: 殺戮無辜曰“厲”)的谥号,不知大夫們同意嗎?”待到楚共王死了之後,大夫子囊說:“不能按大王的遺命來加谥号。
因為侍奉國君的原則是,聽從他正确的命令而不服從他不正确的命令。
楚國是威名赫赫的大國,自從他君臨朝政之後,對南方諸國或安撫或征伐,使之歸順,對于中原華夏諸國也加以教訓,可見受上天的恩寵非常大。
有這麼大的恩寵,卻能自知其過,難道不可以谥為‘共’嗎?”大夫們采納了子囊的意見。
(按《谥法解》:知過能改曰‘恭’,恭、共互訓。
)這就是由于有了過錯反而尊谥為“恭”的例子。
三國時曹魏的将軍王昶、陳泰先後打了敗仗,大将軍司馬懿卻把責任自己承擔起來。
[魏國人對大将軍主動承擔責任非常欽佩,都想為他效力以報答他。
]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上說:“司馬大将軍把二次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