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運命二九
關燈
小
中
大
[趙子評論說:吉兇由人自取,興亡由德而定。
考察以上種種記載,命運由德行來決定是肯定無疑的。
如今有些論者,由于堯舜的後代未能承繼帝業,便認為這是由命決定而不是由德決定,這就人錯特錯了。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堯舜身邊那些佐命功臣,必然會有興盛起來的。
如果堯舜把帝位傳給兒子,那麼功臣的德行便得不到回報。
為什麼為樣說呢?過去鄭桓公問太史伯:“周朝衰落之後,哪個國家會興盛起來?”太史伯回答說:“過去祝融高辛氏,得火正,他的功德可大了,但在周代,後裔未有興盛的。
楚國是他的後裔,周衰落之後,楚國必定興盛起來。
楚國興盛,可對鄭國不利啊。
’鄭桓公說:‘周衰之後,哪些國家會興盛呢?’太史伯回答:‘大約是齊、秦、晉、楚這幾個國家吧。
齊國姓姜,本是伯夷的後代。
伯夷曾輔佐帝堯治理天下。
秦,嬴氏,本是伯翳的後代。
伯翳曾輔佐舜用文德化導萬民。
以及楚國的先祖都曾對天下有大功。
周武王把幼弟虞叔封在唐地,這就是晉國。
那裡地勢險要,以此延續至今。
如果周朝衰落,這四個國家必然一起興盛起來。
”所以,範晔在《後漢書·班固傳·典引》中說:“帝堯(陶唐氏)不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卻傳給了帝舜(有虞氏),帝舜不把帝位傳給兒子商均卻傳給了夏禹。
周族的先祖稷和商族的先祖契也都是在任帝舜時的佐命功臣時發揚功業的,因此才奠定了後來商湯和周武王的基業。
由于佐命功臣多,上天才把功業歸于元首,最終授與漢代劉氏。
”由此說來,豈能說堯、舜有德無嗣呢? 範晔又說:“西楚項羽的軍隊屠殺漢軍士卒,屍體竟然塞滿了濉河,至使河水為之不流;秦将白起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當時怨憤之聲驚天動地,即使有子遊、子夏那樣的英才,或伊尹、顔淵那樣與聖人相差無幾的有德之士,又怎麼能抗拒得了呢?”于是有人認為命運在于德行的說法有漏洞。
對于這一看法,可以這樣回答:宋景公的時候,火星迫近心宿,宋景公非常害怕,以為這是災禍降臨的征兆。
于是問子韋有何辦法攘除,子韋說: “心宿是宋國的分野,災禍将降臨在國君身上。
盡管如此,還是可以轉移給老百姓。
”根據這種說法,國君有病,百姓遭殃,假如當各種厄運一起降臨的時候,百姓的災難就更加深重了。
雖有伊尹、顔淵、子遊、子夏那樣的聖賢,又怎麼抗拒呢?所以莊子說:“在堯舜的時代,天下沒有不走運的人,并不是因為那時的人都聰明;在桀纣的時代,天下沒有幸運的人,也并不是那時的人都愚笨。
這是時勢造成的。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範晔還說:“北方戎狄民族,人面獸心,貪圖享樂,把殺人當作道德,把亂倫當作仁義。
當太白星運行失度,天下大亂時,便乘機入侵中原,毀滅了洛陽等五大城市。
嗚呼,行善得福做惡招禍,隻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
” 根據這種說法,似乎認為狄戎内侵,便是由命不由德了。
這些說法,都是由于人們不知什麼是真正的德啊!為什麼這樣說呢?過去秦穆公曾問戎狄賢者由餘說:“中原國家,用詩、書,禮、樂等法度來治理天下,然而還是經常發生動亂,而如今戎狄并沒有這些典章制度,怎麼能把國家治理好呢?”由餘笑着回答:“這就是中原國家所以發生動亂的根本原因。
自從上古黃帝制定禮樂法度,他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也僅僅獲得一時的安定。
待到後世之君,一天比一天驕奢淫佚,依恃法律條文之多,來責備、督察百姓之過。
百姓困苦不堪,便以仁義的标準埋怨國君。
這樣上下互相怨恨,互相殺戳、篡奪,甚至于夷滅宗族,根源就在這裡。
戍狄則不然。
君主用淳樸的道德來對待臣民,臣民則心懷忠誠信義來侍奉君主,這樣治理全國就象一個人治理自身那樣容易,可又不知道為什麼會治理得這樣好,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之治——戍狄的道德就是是這個樣子啊。
”如今晉朝建國以後,嫡長子沒有兄弟們連城相助守衛,而兄弟之間的怨恨和争鬥一大比一天厲害。
卿宰沒有被衆人欽佩敬仰的高貴品德,可是百官倒台、黜降、殺戳、侮辱的災禍每天都有。
晉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正值多難之秋,專力讨伐英雄,殺戳豪傑,以便傾覆曹魏政權。
屠戳之慘,不是誅殺二字可以概括的。
再後來,皇室風俗淫亂,把廉恥全部丢盡了。
天還未黑,便開始了昏天黑地的淫亂生活。
放縱自己的情欲,個個不以浮亂放逸為恥,不以妒忌為惡。
當媳婦的忤逆公婆,做妻子的淩虐丈夫。
有殺戳妾媵的,有狎戲長輩或晚輩的,那種淫亂、兇惡、忤逆豈止是亂倫所能概括的。
由此看來,晉朝之德行豈能勝過匈奴呢!如今看到匈奴、鮮卑等民族侵擾華夏,便認為決定于命不決定于德,這種說法是多麼荒謬啊!] 【按語】 不少人都把命運看得十分神秘。
某人成功了,便認為人家命好;自己失敗了,就嗟歎命不如人。
其實,所謂命,就是規律;所謂運,就是勢的推移。
本身并無神秘之處。
即是規律,就是可以認識,可以把握的。
人常說事在人為,講得就是不要消極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要積極地去創造成功的條件。
即然是勢的推移,就是可以改變的。
俗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講命運不是固定不變的。
因而成功了的也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要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失敗了也不要垂頭喪氣,心灰意冷,而要勇敢地面對現實,分析情況,總結教訓,一定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由此看來,所謂命運,不過是主客觀條件的契合罷了。
客觀條件就是機遇,一般說來,機遇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而能不能抓住它,則要看你主觀條件是否充足了。
那麼又該如何看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呢?不是連司馬遷都對此種說法表示懷疑嗎?筆者贊同文中這樣的觀點:善惡有報是正理,善惡不報、甚至報應相反是偶然。
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從某一階段、某一側面來看,往往認為報應之說是虛妄的。
例如,曆史上哪位帝王不是例行逆施,作惡多端?然而卻享榮華、受富貴,作威作福;而良善的小民哪一個不是長期掙紮在貧困線上,受生死煎熬?然而若從宏觀角度來看,還是報應不爽的。
一是倒行逆施的那些帝王,時時都受着命運的報應:父子相殘,兄弟反目,正如《紅摟夢》中元春所說,反不如小戶人家有骨肉親情,天倫之樂。
二是到頭來總要受曆史的懲罰,試問曆史上哪個王朝是江山永固的?哪個亡國之君的下場是值得羨慕的?即使是普通百姓,隻要積德行善,奉獻愛心,總有一天會得到人們的承認并獲得相應的回報——尊敬、欽佩和贊美,這不是能用金錢買來的。
而為非作歹之徒,總有一天會被繩之以法。
隻不過“不是不報,時候不到”罷了。
所以,當破除了冥冥之中有神靈掌管人之命運和賞善罰惡的迷信,給以科學的解釋,就可以把握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這就是命運。
考察以上種種記載,命運由德行來決定是肯定無疑的。
如今有些論者,由于堯舜的後代未能承繼帝業,便認為這是由命決定而不是由德決定,這就人錯特錯了。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堯舜身邊那些佐命功臣,必然會有興盛起來的。
如果堯舜把帝位傳給兒子,那麼功臣的德行便得不到回報。
為什麼為樣說呢?過去鄭桓公問太史伯:“周朝衰落之後,哪個國家會興盛起來?”太史伯回答說:“過去祝融高辛氏,得火正,他的功德可大了,但在周代,後裔未有興盛的。
楚國是他的後裔,周衰落之後,楚國必定興盛起來。
楚國興盛,可對鄭國不利啊。
’鄭桓公說:‘周衰之後,哪些國家會興盛呢?’太史伯回答:‘大約是齊、秦、晉、楚這幾個國家吧。
齊國姓姜,本是伯夷的後代。
伯夷曾輔佐帝堯治理天下。
秦,嬴氏,本是伯翳的後代。
伯翳曾輔佐舜用文德化導萬民。
以及楚國的先祖都曾對天下有大功。
周武王把幼弟虞叔封在唐地,這就是晉國。
那裡地勢險要,以此延續至今。
如果周朝衰落,這四個國家必然一起興盛起來。
”所以,範晔在《後漢書·班固傳·典引》中說:“帝堯(陶唐氏)不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卻傳給了帝舜(有虞氏),帝舜不把帝位傳給兒子商均卻傳給了夏禹。
周族的先祖稷和商族的先祖契也都是在任帝舜時的佐命功臣時發揚功業的,因此才奠定了後來商湯和周武王的基業。
由于佐命功臣多,上天才把功業歸于元首,最終授與漢代劉氏。
”由此說來,豈能說堯、舜有德無嗣呢? 範晔又說:“西楚項羽的軍隊屠殺漢軍士卒,屍體竟然塞滿了濉河,至使河水為之不流;秦将白起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當時怨憤之聲驚天動地,即使有子遊、子夏那樣的英才,或伊尹、顔淵那樣與聖人相差無幾的有德之士,又怎麼能抗拒得了呢?”于是有人認為命運在于德行的說法有漏洞。
對于這一看法,可以這樣回答:宋景公的時候,火星迫近心宿,宋景公非常害怕,以為這是災禍降臨的征兆。
于是問子韋有何辦法攘除,子韋說: “心宿是宋國的分野,災禍将降臨在國君身上。
盡管如此,還是可以轉移給老百姓。
”根據這種說法,國君有病,百姓遭殃,假如當各種厄運一起降臨的時候,百姓的災難就更加深重了。
雖有伊尹、顔淵、子遊、子夏那樣的聖賢,又怎麼抗拒呢?所以莊子說:“在堯舜的時代,天下沒有不走運的人,并不是因為那時的人都聰明;在桀纣的時代,天下沒有幸運的人,也并不是那時的人都愚笨。
這是時勢造成的。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範晔還說:“北方戎狄民族,人面獸心,貪圖享樂,把殺人當作道德,把亂倫當作仁義。
當太白星運行失度,天下大亂時,便乘機入侵中原,毀滅了洛陽等五大城市。
嗚呼,行善得福做惡招禍,隻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
” 根據這種說法,似乎認為狄戎内侵,便是由命不由德了。
這些說法,都是由于人們不知什麼是真正的德啊!為什麼這樣說呢?過去秦穆公曾問戎狄賢者由餘說:“中原國家,用詩、書,禮、樂等法度來治理天下,然而還是經常發生動亂,而如今戎狄并沒有這些典章制度,怎麼能把國家治理好呢?”由餘笑着回答:“這就是中原國家所以發生動亂的根本原因。
自從上古黃帝制定禮樂法度,他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也僅僅獲得一時的安定。
待到後世之君,一天比一天驕奢淫佚,依恃法律條文之多,來責備、督察百姓之過。
百姓困苦不堪,便以仁義的标準埋怨國君。
這樣上下互相怨恨,互相殺戳、篡奪,甚至于夷滅宗族,根源就在這裡。
戍狄則不然。
君主用淳樸的道德來對待臣民,臣民則心懷忠誠信義來侍奉君主,這樣治理全國就象一個人治理自身那樣容易,可又不知道為什麼會治理得這樣好,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之治——戍狄的道德就是是這個樣子啊。
”如今晉朝建國以後,嫡長子沒有兄弟們連城相助守衛,而兄弟之間的怨恨和争鬥一大比一天厲害。
卿宰沒有被衆人欽佩敬仰的高貴品德,可是百官倒台、黜降、殺戳、侮辱的災禍每天都有。
晉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正值多難之秋,專力讨伐英雄,殺戳豪傑,以便傾覆曹魏政權。
屠戳之慘,不是誅殺二字可以概括的。
再後來,皇室風俗淫亂,把廉恥全部丢盡了。
天還未黑,便開始了昏天黑地的淫亂生活。
放縱自己的情欲,個個不以浮亂放逸為恥,不以妒忌為惡。
當媳婦的忤逆公婆,做妻子的淩虐丈夫。
有殺戳妾媵的,有狎戲長輩或晚輩的,那種淫亂、兇惡、忤逆豈止是亂倫所能概括的。
由此看來,晉朝之德行豈能勝過匈奴呢!如今看到匈奴、鮮卑等民族侵擾華夏,便認為決定于命不決定于德,這種說法是多麼荒謬啊!] 【按語】 不少人都把命運看得十分神秘。
某人成功了,便認為人家命好;自己失敗了,就嗟歎命不如人。
其實,所謂命,就是規律;所謂運,就是勢的推移。
本身并無神秘之處。
即是規律,就是可以認識,可以把握的。
人常說事在人為,講得就是不要消極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要積極地去創造成功的條件。
即然是勢的推移,就是可以改變的。
俗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講命運不是固定不變的。
因而成功了的也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要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失敗了也不要垂頭喪氣,心灰意冷,而要勇敢地面對現實,分析情況,總結教訓,一定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由此看來,所謂命運,不過是主客觀條件的契合罷了。
客觀條件就是機遇,一般說來,機遇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而能不能抓住它,則要看你主觀條件是否充足了。
那麼又該如何看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呢?不是連司馬遷都對此種說法表示懷疑嗎?筆者贊同文中這樣的觀點:善惡有報是正理,善惡不報、甚至報應相反是偶然。
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從某一階段、某一側面來看,往往認為報應之說是虛妄的。
例如,曆史上哪位帝王不是例行逆施,作惡多端?然而卻享榮華、受富貴,作威作福;而良善的小民哪一個不是長期掙紮在貧困線上,受生死煎熬?然而若從宏觀角度來看,還是報應不爽的。
一是倒行逆施的那些帝王,時時都受着命運的報應:父子相殘,兄弟反目,正如《紅摟夢》中元春所說,反不如小戶人家有骨肉親情,天倫之樂。
二是到頭來總要受曆史的懲罰,試問曆史上哪個王朝是江山永固的?哪個亡國之君的下場是值得羨慕的?即使是普通百姓,隻要積德行善,奉獻愛心,總有一天會得到人們的承認并獲得相應的回報——尊敬、欽佩和贊美,這不是能用金錢買來的。
而為非作歹之徒,總有一天會被繩之以法。
隻不過“不是不報,時候不到”罷了。
所以,當破除了冥冥之中有神靈掌管人之命運和賞善罰惡的迷信,給以科學的解釋,就可以把握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這就是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