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霸圖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勢動蕩,農夫不種地,婦女不織布,人心不定,希望大王你快些再進兵,收複荥陽,占據敖倉的糧食,堵住成臯的險要之地,太行的要道,據守飛狐隘口,白馬渡口,向天下表明你強大的軍事實力,那樣天下人就知道大權的歸屬。
現在燕趙之地已經平定,隻有齊地未被攻下。
齊王田廣擁有千裡土地,田間率領軍隊二十多萬,屯兵曆城下,幾個田姓的人勢力都很強大,背靠大海,又有黃河濟水作屏障,南邊靠近楚地,人都善變狡詐。
你即使派幾十萬軍隊,也不可能一年半載攻破。
我請求捧着明诏遊說齊王,使齊地成為漢的東部屏藩。
”漢王說:“好!”聽從郦生的謀畫,重新據守敖倉。
派郦生遊說齊王:“大王你知道天下的歸屬嗎?”齊王說: “不知道。
”郦生又說:“大王你知道天下的歸屬,齊地可以存在,為你擁有;假如你不知道,那麼齊國就不能保住。
”齊王問:“天下歸誰?”郦生說:“天下歸漢所有。
”齊王問:“先生你是怎麼知道的?”郦生說:“漢王和項羽并力向西攻打秦,約定先進入鹹陽城的為王。
漢王先入鹹陽,項羽背棄和約,不給關中土地,卻讓漢王就任漢中。
項羽放逐殺害義帝,漢王聽說,發蜀、漢的軍隊來攻打三秦,出武關,尋找義帝墳墓,招集天下的士兵,稱王卻在各諸侯之後。
凡投降的城池就用侯爵來封賞該城将領,得到錢财就分給謀士,與天下的人共同分享他得到的好處,英豪賢士也都願意為他出力。
各諸侯的士兵從四面八方歸順漢王,蜀漢的糧食用上萬隻船也裝不下。
項王有背棄和約的名聲,殺害義帝的罪虐;不牢記别人的功勞,對别人的罪過卻常常放在心上;将士有功得不到封賞,攻下城池得不到封爵;隻要不是項氏族人就不被任用。
給人刻下印绶,卻不肯封授;攻城得到的好處,積蓄的錢财,不肯獎賞;天下的人都背叛他,賢才都怨恨他,不願意為他出力。
所以天下的賢士都歸附漢王,漢王就可以駕馭天下大事了。
漢王從蜀漢出發,安定三秦,渡過西河,打敗上黨的軍隊,攻下井陉,誅殺成安君,向北攻打魏國,攻克三十二座城池,這是象蚩尤那樣的神兵,不是普通軍隊所能辦到的,是上天賜予漢的好運。
現在漢王已擁有敖倉的糧食,堵住成臯險要處,把守住白馬渡口,堵塞了通往太行的要道,據守住飛狐隘口,天下最後服從的必先滅亡。
大王你先歸附漢王,齊國社稷可以保全了;不歸附漢王,危險的事馬上就到了。
齊王認為郦生說得對,聽從了他的勸告,撤掉曆城的守兵。
淮陰侯韓信于是連夜引兵渡河到平原,偷襲齊國。
齊王因此烹了郦生,率兵東逃。
當初郦生進見沛公,沛公正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子給他洗腳。
郦生進來,隻作揖不下拜,說:“你想要幫助秦朝攻打諸侯還是想率領諸候攻打秦朝呢?”沛公大罵:“蠢才,天下的人受秦的壓制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才相繼起來攻打秦朝,怎麼說我幫助秦朝攻打諸侯呢?”郦生說:“想要集合義兵,誅殺無道的秦朝,就不應當坐在床上傲慢地接見長者。
”于是沛公停止洗腳,起身向郦生謝罪。
]項羽向東進軍之初,囑咐曹咎:“漢軍來挑戰,千萬不要出戰,不要讓漢軍向東就行了。
”曹咎沒聽項羽的話,領軍出戰身死。
漢王于是進兵成臯。
[漢軍挑逗曹咎出戰,楚軍不出戰。
漢軍派人侮辱曹咎好幾天,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軍隊剛渡一半,漢軍攻打,楚軍大敗,漢軍得到許多寶物。
]項羽聞知曹咎戰敗,于是回軍廣武間,建一座高壇,把沛公父親太公放在上面。
漢王派侯公遊說項羽,請求要回太公。
項羽與劉邦定立盟約:平分天下,劃鴻溝以西歸漢王,以東歸楚王。
放回漢王的父母及妻子呂氏。
項王解而東,漢王欲西,張良曰:“今漢有天下大半,而諸候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不如因其東而取之。
”漢王乃追羽。
與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期,會擊楚,皆不會。
用張良計,信等皆進兵圍羽垓下,遂滅項氏。
[漢王問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良曰:“楚兵且破,[信、越] 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緻也。
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
彭越本定梁地,始,君以魏豹故,越得拜為相國。
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
今能取難陽以北至谷城,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
信家在楚,其意欲複得故邑。
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
”于是漢王發使,使韓信、彭越、劉賈等皆引兵圍羽垓下。
] 都洛陽。
用婁敬策,徙都長安。
[婁敬說王曰:“陛下都洛,豈欲與周室并隆哉?”曰:“然。
”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于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
公劉避桀居邠,太王以戎狄故去邠,杖馬椎居岐,國人争歸之。
及至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
武王伐纣,不期而會孟津之上者八百諸侯,皆曰:“纣可伐矣。
” 遂滅殷。
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
諸侯四方鹹納職貢,道理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
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緻人,不欲依險阻,令後世驕奢以虐人也。
及周之盛時,天下和洽,四夷向風慕義,懷德附離,而并事天下。
不屯一卒,不戰一士,四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
及周之衰也,分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
非其德薄,形勢弱也。
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籍戰于荥陽,争成臯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于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夷之卒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矣。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衆可具,此所謂天府也。
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
夫與人鬥,不扼其喉而拊其背,未能全勝也。
今陛下入關而都長安,業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喉而拊其背。
”高祖以問群臣。
群臣皆山東人,争言周王七百年,秦二世即滅,不如都洛陽。
洛陽東有成臯,西有崤、渑,背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也,留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獨守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足以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婁敬說是也。
”于是高祖即日駕,西都關中。
] 【譯文】 項王罷兵東歸,漢王想要帶兵向西,張良說:“現在漢擁有天下大半的土地,諸侯也都歸附,楚兵疲憊,糧食盡絕,這是上天要滅亡楚國的時候,不如趁楚軍東歸,攻打它。
”漢王于是追擊項羽的軍隊,與齊王韓信、魏相彭越約定合力攻擊楚軍,二人都不來會合。
後來采用張良的計策,使韓信等人發兵,把項羽圍在垓下,于是滅掉了項羽。
[漢王問張良:“諸侯不聽怎麼辦?”張良說:“楚兵将要被打敗,而韓信、彭越等人沒有封地,他們不來本來是必然的,大王如果能和他們共同擁有天下,他們就可以馬上出兵。
齊王韓信自立,不是大王你的本意,因而他地位不牢固。
彭越本來往在梁地,當初,大王因魏王豹封他為相國,現在魏豹已死,彭越正瞅着魏王的位子,而大王卻不早做決定。
如果能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土地分給彭越,把陳以東近海的土地分給韓信,那麼合兵攻打項羽的事情就會成功。
韓信老家在楚地,他想治理故鄉的土地。
如果能拿出這些土地分封二人,使他們為自己作戰,那楚軍就容易打敗了。
漢王于是分封這些人,讓韓信、彭越,劉賈等攻打項羽。
在垓下消滅了項羽。
]定都洛陽。
采用婁敬的計策,遷都長安。
[婁敬勸高祖說:“陛下定都洛陽,難道要與周王朝的興盛相比嗎?”高祖說:“是。
” 婁敬說:“陛下你得天下與周朝不同,周的祖先後稷,堯時分封于邰,周積德行善十餘代。
公劉因為逃避夏桀的暴虐,定居邠,太王因為戎狄的侵略騷擾離開邠地,百姓拄着拐杖、騎着馬,扶老攜幼遷居西岐。
到文王做西伯候時,斷虞、芮的訴訟,周才開始受命于天。
呂望、伯夷等人從遠方海濱歸順文王。
武王伐纣前,在孟津,沒用事先召集,諸侯八百多人聚在一起都說: “可以攻伐商纣了。
”于是武王滅掉了殷商。
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輔佐他。
營建成周的都城洛陽,把洛陽當作天下的中心。
四方的諸侯都接受周朝分封,并向周朝進貢,事理非常公平。
有德的人得到王位,無德的人自取滅亡。
凡是居住在洛陽的人,都希望周朝用德行進行治理,不希望依靠洛陽位置的險要,使其繼承人驕奢淫佚,虐待百姓。
到周朝全盛時期,國家融合,四方夷族仰慕周的德化,前來依附,共同治理天下。
全國不養一兵一卒,四方夷族大國的百姓都前來朝見周天子,進貢任職,為周朝效力。
等到周朝衰微,分裂為東、西周,天下諸侯不來朝見,周朝也沒辦法,這不是周朝的德行薄,是勢力弱小。
現在大王你從豐沛起兵,召集三千人,帶領這些人一直東奔西戰,席卷蜀漢,平定三秦,與項羽會戰荥陽,争奪成臯,大戰七十多次,小戰四十多次,天下的百姓因戰争死傷慘烈,男子屍體遍布荒野不計其數,百姓哭嚎之聲一直沒有斷絕,傷病的人還沒有好,而你卻想與成康的盛世相比,我認為這是不能等同的。
秦地群山包圍,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堅固,即使突然有緊急事情發生,百萬的士兵也可以馬上召募到。
這就是所說的天府之地啊。
陛下入武關定都長安,太行山以東即使發生叛亂,秦朝的舊地也可以保全擁有。
與别人角鬥,不扼住對方的咽候而抓他的後背,不能全勝。
現在陛下入關,遷都長安,控制秦朝舊地,這是扼住天下的咽喉并且抓住天下的脊背。
”高祖又問群臣。
群臣都是太行山以東的人,都說周朝江山七百多年,而秦朝隻兩代就滅亡,不如定都洛陽。
洛陽東面是成臯,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黃河,前面是伊河、洛水。
洛陽的堅固可以依賴這些。
留侯張良說:“洛陽雖有這樣的堅固屏障,其中小的地盤,不過幾百裡,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不是用武的城邑,關中左邊是崤山、函谷關,右邊是隴、蜀的群山,沃野千裡,南面有富饒的巴蜀,北面有胡宛,有北、西、南三面為屏障,隻需把守一面,向東可以控制諸侯。
諸侯安定,黃河、渭水的漕運就能正常運輸全國貨物,足夠供給西京的必需;如果諸侯叛亂,順流而下,也可以正常運送,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金城千裡,天府之國’。
婁敬的說法是正确的。
”高祖于是立即起駕,遷都長安。
] 【按語】 以仁義治國,必然得到百姓擁戴。
西伯候斷虞、芮之訟,是其讓諸候歸服,受命于天的開始。
西伯侯即周文王,因為積德行善,給人公道,諸候有不能解決的事都來找他評判。
虞、芮兩地的人有一件怨結不能解開,于是到周國,想請西伯候幫助評判一下。
剛到周地界,見周國人謙讓有禮,尊老愛幼,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融合興旺。
虞、芮兩地的人非常慚愧地說:“我們所争奪的事情,為周人所不恥,還是不要找西伯候自取恥辱吧!”于是他們沒去拜見西伯侯就回去了,怨結自然而解。
諸候聽說後,感歎道:“西伯侯大概要受命于上天了!” 果然,文王死後,兒子武王繼承父親的事業,讨伐商纣,得到各諸候的擁戴,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多年的基業。
周文王以仁德治國,使虞、芮兩地人自慚形穢,冤結不理而解的事件,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不論是國家,還是公司,隻有以禮、以仁、以德來進行管理,讓百姓和屬下能夠安樂,那樣他們就會自動協調各方面關系,以大局為重,許多問題就會象“虞、芮之訟”一樣自然而解,事業發展就更快更順利。
有告楚王韓信反,用陳平計擒之,廢為淮陰侯。
[高帝問諸将,将曰:“亟發兵抗豎子耳。
”高帝默然。
問陳平,平曰:“人之上書言信反,人有聞知者乎?”曰:“未有。
”曰:“信知之乎?”曰:“不知。
”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曰:“不能過。
”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敵韓信乎?” 上曰:“莫及也。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将又不及,而舉兵擊之,是趣戰也,竊為陛下危之。
”上曰:“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
南方有雲夢,陛下弟出僞遊雲夢,會諸侯于陳。
陳,楚之西界。
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郊迎谒。
而陛下因擒之,此特一力士之事。
”高祖以為然,發使者告諸侯。
上因随行。
信果迎道中。
帝預具武士,見信,即執縛之。
田肯賀上曰:“甚善。
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
秦,形勢之國,帶河阻山,懸隔千裡,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台之上建瓴水也。
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裡,持戟百萬,懸隔千裡之外,齊得十二焉。
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
”上曰:“善。
”賜金五百斤。
] 陳豨為代相,與韓信、王黃等反,豨自立為代王,上自往破之。
[高祖赦趙、代吏人為豨所诖誤者,趙相奏斬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五城。
”上問曰:“守、尉反乎?”對曰:“不反。
”上曰:“是力不足也。
”赦之,複以為守、尉。
上既至邯鄲,喜曰:“豨不南據漳水,北守邯鄲,吾知其無能為也。
”問周昌曰:“趙亦有壯士可令為将者乎?” 對曰:“見有四人焉。
”谒,上謾罵曰:“豎子能為将乎?”各封之千戶,以為将。
左右谏曰:“從入蜀、漢,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爾所知也。
陳豨反,邯鄲以北皆豨有也,吾以羽檄征天下乓,未有至者,今惟邯鄲中兵耳。
吾何愛四千戶不封此四人以慰趙子弟心!”皆曰: “善。
”于是上曰:“陳豨将誰也?”曰:“王黃、曼兵臣,皆故賈人。
” 上曰:“吾知之矣。
”乃各以千金購黃、臣等。
其黃、臣等麾下受購賞,皆生得。
以故,陳豨軍遂敗。
初,韓信知漢畏惡其能。
與陳豨謀反,高帝自将擊豨,信稱疾不從行,欲從中起。
信舍人得罪信,囚之,欲殺舍人。
(舍人) 弟告信反狀于呂後。
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死矣,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詐信曰:“雖病,強入賀。
”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官。
]尉佗王南越反,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绶,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
[陸生至南越,尉佗椎髻箕踞見陸生。
陸生因進說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
令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并起,唯漢王先入關,據成陽。
項王背約,自立為西楚霸王。
諸侯皆屬,可謂至強。
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制諸侯,遂誅項羽滅之。
五年間,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将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绶,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
漢誠聞之,掘王先人冢,夷滅王宗族,使一偏将将十萬衆以臨越,則越殺王以降,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蹶然起,謝陸生。
卒拜尉佗而還。
初,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謂曰:“聞陳勝作亂,豪傑叛秦相立,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即以佗行東海尉。
事嚣死,佗移檄告諸郡曰:“盜兵即至,急絕新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自立為南越武王。
] 【譯文】 有人報告楚王韓信謀反,高祖采用陳平的計策擒獲韓信,廢為淮陰侯。
[高祖向諸将問計策,諸将說:“應當趕快發兵讨伐這個小子。
”高祖默然不語。
又問陳平,陳平說:“有人上書說韓信謀反,還有别人知道嗎?”回答說: “沒有人知道。
”陳平又問:“韓信知道這件事嗎?”高祖回答:“不知道。
” 陳平問:“陛下的精銳部隊與楚軍相比怎麼樣呢?”高祖回答:“不如楚軍。
” 陳平又問:“陛下手下的大将有用兵超過韓信的嗎?”高祖回答:“沒有人趕得上。
”陳平說道:“現在我們士兵不如楚軍精良。
将帥又趕不上韓信,發兵攻打楚軍,這是自讨苦吃,我為陛下感到不安。
”高祖問:“那該怎麼辦?”陳平說:“古時候天子常巡行各地,會盟諸侯。
南方有雲夢澤,陛下姑且出巡,假裝遊雲夢澤,在陳地會盟諸候。
陳地,是楚國西部邊界。
韓信聽說你喜好巡行遊樂,一定會到郊外迎接拜谒,而陛下趁勢捉住他,這隻不過用一個大力士就可以幹的事。
”高祖認為有道理。
派遣使臣通告諸侯皇帝巡幸之事。
高祖于是随後出發。
韓信果然在路上迎接高祖。
高祖預先準備好武士,看見韓信,立即把他捆綁起來。
田肯祝賀高祖:“太好了!陛下抓住韓信,又治理秦中。
秦中,是地勢優越便利的地方,有黃河、太行山的險要為屏障,南北相距上千裡,士兵百萬,秦朝得了百分之二。
這裡地勢便利,如果發兵攻打諸侯,就好象住在高台之上傾倒水瓶一樣勢不可擋。
齊地,東有富饒的琅琊、即墨,南面有險固的泰山,西邊有濁河為界,北面有渤海,面積二千多裡,士兵百萬,相隔千裡,齊國擁有天下的十分之二。
象秦一樣重要的位置,不是自己的子弟,不可以封為齊王。
高祖說:“對。
”賜田肯金五百斤。
]陳豨做代地的相國,與韓信、王黃等人謀反,陳自立為代王,高祖親自帶兵出征。
[高租赦免越、代兩地被陳豨牽連的人,趙國相國上奏請求斬首常山的郡守和縣尉,說:“常山北有二十五座城池,陳豨謀反,強占了二十五座城池。
”高祖問道:“郡守、縣尉謀反了嗎?”回答說:“沒謀反。
” 高祖說:“這是他們力量不行啊。
”于是赦免了他們,重新授予郡守、縣尉之職。
高祖一到邯鄲,喜出望外,說:“陳豨南不據守漳水,北不把守邯鄲,可知他是個無能的人。
”又問周昌:“趙地有可以拜為大将的好漢嗎?”周昌回答:“現有四個人。
”四個人進見,高祖謾罵道:“這些臭小子能做大将嗎?”但還是封給每個人一千戶,拜為大将。
左右大臣進谏說:“自從人蜀、漢,攻打楚國,沒有全都按功行賞,現在這幾個人有什麼功勞獲得這樣厚的封賞?”高祖說:“你們不知道原委。
陳豨謀反,邯鄲以北都歸他所有。
我發羽檄要求天下諸侯出兵支援,沒有出兵的,現在唯獨邯鄲出兵,我怎麼能吝啬四千戶的封邑不分封這四個人,來安慰趙國百姓的心呢?”群臣都說: “對。
”高祖這時又問:“陳豨的大将是誰?”有人回答說:“是王黃、曼丘臣,原來都是商人。
”高祖說:“我知道了。
”于是分别用千金收買王黃、曼丘臣等人。
他們帳下受收買的人,都得以生還,因此,陳軍潰敗。
當初,韓信知道漢王害怕自己的才能,與陳密謀反叛,高祖親自率兵攻打陳,韓信稱病沒有随行,想要趁機從中起事。
韓信的一個舍人得罪了韓信,韓信于是囚禁了舍人,準備殺掉。
舍人的弟弟把韓信要謀反的事情告訴了呂後。
呂後想要召見韓信,又怕他的同黨不馴服。
于是與丞相蕭何密謀,讓人假稱從高祖那裡來,說陳豨已被殺死,諸候群臣都來祝賀。
蕭何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應當勉強進宮祝賀。
”韓信進宮,呂後派武士捆住韓信,在長樂宮殺了他。
]尉佗在南越稱王謀反,高祖派陸賈賞賜給他印绶,封為南越王,命令他向漢朝稱臣,服從漢朝的約束,[陸賈到南越,尉佗傲慢地接見他。
陸賈于是進谏道:“你是中原人,親戚、兄弟、祖墳都在真定,現在你違反人的天性,脫下漢朝裝束,而穿胡服,想要拿小小的南越同天子抗衡,禍患将要加在你身上了。
秦朝政治混亂,天下諸候豪傑全都起兵反抗,隻有漢王先人武關,據守鹹陽。
項羽背棄契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都歸附,可以說是很強大的了。
但是漢王從巴蜀興起,橫掃天下,制服諸侯,滅掉項羽。
五年的時間裡,四海平定,這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是上天要讓漢興起。
天子聽說大王稱王南越,不幫助天下人誅除暴虐的秦朝,要動兵誅殺你,天子憐愛百姓最近勞苦,所以暫且休兵,派我授予你印绶,作為天子的使者,大王你應當出郊迎接我,向北稱臣。
假如你想憑新近建立的羽翼未豐的南越獨立為國,不歸順漢朝。
漢朝聽說這件事,會挖掘你先人的墳墓,誅夷你的宗族,派一個偏将率領十萬軍隊兵臨南越,那樣南越人就會殺掉大王歸降漢朝。
這是易如反掌的。
”聽到這裡,尉佗趕忙起來,向陸賈道謝。
陸賈于是授給尉佗印绶回朝。
當初,南海尉任嚣病重,快要死了,召見龍川令趙佗,對他說: “聽說陳勝作亂,豪傑背叛秦朝各自獨立,番禺後有山嶺為屏障,前有南海為依托,東西縱橫幾千裡,如有中原人輔佐,你就可以成為這個地區的君主,建立國家。
”于是讓趙佗擔任東海尉。
侍奉任嚣死後,趙佗發檄文告諸郡說: “匪盜的兵馬上就要到了,要趕快切斷道路,招集士兵各自守衛。
又漸漸運用手段誅殺了秦在南越設置的官吏,用自己的同黨為代郡守,自立為南越武王。
] 【按語】 曆來的人們都以為劉邦之所以能在群雄逐鹿的紛亂形勢下奪得天下,完全是因為麾下“三傑”:張良、蕭何、韓信的鼎力相助。
至于他本人,除了一身痞性和善弄權術外,别無所長。
也許起義之初的劉邦是這樣。
漢立國之後,劉邦為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對一些被封為王的異姓功臣大肆屠戮: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劉邦這種一點後手也不留的作法着實讓人吃驚:以後一旦情況變化,找誰為你領兵征讨、收拾局面? 劉邦在建國後平定陳豨、韓信叛亂時所說的一番話為他的上述行為作了最好的注腳:上既至邯鄲,喜曰:“豨不南據漳水,北守邯鄲,吾知其無能為也。
”此時的劉邦,談笑自若中已顯露出了一個日臻成熟的大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峥嵘之氣。
他自己在以往争戰的曆煉中已學會了治國用兵的一系列韬略,從而具備了作為君臨天下的人主所應該有的謀略素質。
完全從奸猾的地痞流氓過渡成了指揮若定的大戰略家。
劉邦時自己的能力已經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是心中有數的。
他自信足以應付一切,因此剁掉幾個往昔欣賞過的英才在他眼裡也算不了什麼。
另外,陸賈勸南越王尉佗降漢,一番話裡正邪兼備,頗可玩味。
南越王割據一方,擁兵自重,并不把漢的軍事實力放在眼裡。
如果選擇的話,他還不是早就歸順了? 陸賈的高明之處在于說了這樣的幾句話:“..漢誠聞之,掘王先人,夷滅王宗族..”如此作法,劉邦不怕,南越王卻深以為憂。
因而歸降。
馬克思說:“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在立身行事時考慮的都不僅僅是自己,還有親戚朋友、父母兄弟、妻子兒女等等。
南越王就是因為顧及到這些才斂手臣服的。
這就是古人常說的“有所不忍者。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割舍不掉的東西,這往往成為一個人失敗的緻命弱點。
高祖在位十二年,崩,年六十二。
惠帝立,呂後臨政。
[呂後時,陳平燕居深念。
陸生曰:“何念之深也?”平曰:“生揣吾何念?”陸生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戶侯,可謂極富無欲矣。
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
”平曰:“然。
為之奈何?”陸生曰:“天下安,注意于相;天下危,注意于将。
将相和,則士豫附;士豫附,天下雖有變,則權不分;權不分,則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
何不交歡太尉,深相交結?”平用其計,竟誅諸呂。
初,呂後之崩也,大臣誅諸呂。
呂祿為将北軍,太尉勃不得入北軍。
時,郦商子寄與呂祿善。
于是乃使人劫郦商,其子往給說呂祿。
呂祿信之,故與出遊,而太尉乃得入北軍誅呂氏也。
]景帝時,吳楚反,征平之。
[帝使太尉周亞夫東擊吳楚,亞夫問父客鄧都尉曰:“策将安出?”客曰: “吳兵銳甚,難争鋒;楚兵輕,不能持久。
方今為将軍計,莫若引兵東,壁昌邑,以梁委吳,吳必盡銳攻之。
将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吳糧道絕,使吳梁相弊。
而糧食竭,乃以全制其極,破吳必矣。
”條侯曰:“善。
” 因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争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也。
” 上許之。
亞夫至荥陽,吳方急攻粱,梁急,請救。
亞夫引兵東北走昌邑,深壁而守。
梁王使使請亞夫,夫守便宜,不肯往,堅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屯吳、楚兵後,絕其饷道。
吳、楚兵乏糧,饑,欲退,數挑戰,終不出。
吳、楚既餓,乃引兵而去。
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吳也。
]崩,太子徹立。
[是為武帝。
] 崩,子弗陵立。
[是為昭帝。
霍光輔政,上官桀害光寵詐為帝兄燕王旦上書,稱光行上林稱跸,又私調校尉。
帝不信,而上宮桀作僞果發,伏誅。
]崩,立武帝孫昌邑王賀。
[賀,昌邑哀王髆之子。
即位二十七日,事有千一百二十七條,霍光廢賀為海昏侯也。
]廢,立武帝曾孫詢。
崩,立太子奭。
崩,立太子骛。
[是為成帝,委政諸舅王鳳等,同日拜鳳兄弟五人為侯,号曰:“五侯。
” 五侯皆專政也。
]崩,立宣帝孫定陶孝王子欣。
崩,立帝弟中山孝王■。
[是為平帝。
帝年幼,為王莽所酖。
崩,立宣帝玄孫嬰。
是為孺子,莽廢嬰自立。
] 【譯文】 高祖在位十二年駕崩,終年六十二歲。
惠帝即位,呂後臨朝聽政。
[呂後執政時,陳平退朝閑居常深自思索。
陸生問:“你為什麼常深深思索?”陳平反問:“你猜猜我思考什麼問題?”陸生說:“你位居上相,奉祿三萬戶,可以說是富貴之極,沒有什麼可想的了。
假使有憂慮,也不過是諸呂與少主争權罷了。
”陳平說:“是。
但是該怎麼辦呢?”陸生說:“天下安定,人們就注意丞相;天下危急,人們就注意将帥。
将相融合,士人就誠心歸附;士人心悅歸附,天下即使發生變亂,權力不會分散;權力不分散,那麼國家就掌握在兩個人的手裡。
你為什麼不深結交太尉,與他交好呢?”陳平采用陸生的計策,後來竟然誅殺了諸呂。
當初,呂後駕崩,大臣誅殺了呂氏家族。
呂祿擔任北軍統帥,太尉周勃不能進入北軍行使軍權。
當時郦商的兒子郦寄與呂祿交好。
陳平于是派人劫持郦商,讓他的兒子去勸說呂祿。
呂祿信了郦寄的活,與郦寄一起出遊,太尉于是得以進入北軍,誅殺呂氏。
]景帝時,吳、楚兩地謀反。
景帝派兵平定了吳、楚。
[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向東攻打吳、楚,周亞夫問父親的門客鄧都尉:“應當采用什麼計策?”鄧都尉回答:“吳國的軍隊精銳,士氣旺盛,難與争鋒;楚國的軍隊輕佻,不能維持多久。
現在将軍的權宜之計,不如帶兵向東,在昌邑修建軍事工事,犧牲梁國,讓吳國攻打,吳兵必然全力攻打梁國,将軍加強防禦,派少量士兵掘開淮泗堤壩。
斷絕吳國糧道,讓吳、梁兩國相互攻擊,等到糧食枯竭,再用全力攻打疲倦的吳軍,一定會打敗它。
”條候周亞夫說:“好!”于是對皇上說:“楚兵骠悍勇猛,難以與其争鋒,希望能犧牲梁國,斷楚兵糧道,才可以制服他們。
” 皇上同意了。
周亞夫到荥陽,吳正急攻梁地,梁地危急,向亞夫求援。
亞夫率兵奔荥陽東北的昌邑,加強防守。
梁王派使臣向亞夫救援,亞夫堅持對作戰有利的行動,不去救援,也不出戰,派弓高侯等人帶兵駐紮在吳、楚軍後面,斷他們的糧道。
吳、楚缺糧,士兵饑餓,想要撤軍,多次挑戰,亞夫的軍隊始終不出戰。
吳、楚軍中缺糧,于是引兵撤退。
周亞夫派出精銳部隊追擊,大敗吳軍。
]景帝駕崩,太子劉徹即位[這是漢武帝]。
武帝駕崩,兒子弗陵即位。
[這是漢昭帝。
霍光輔佐處理政事,上官桀誣陷霍光驕縱,假稱是皇帝的哥哥燕王劉旦上書,說霍光行幸上林苑,卻聲言帝王出行,又私自調校尉使用,昭帝不相信。
後來上官桀謀害霍光的事被發現,上官桀伏法。
]昭帝駕崩,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即位。
[劉賀是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在位二十七天,做違禮的事有一千多條,于是霍光廢賀為海昏侯。
]廢掉昌邑王劉賀,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
劉詢駕崩,立太子劉奭為帝。
劉奭駕崩,立太子劉骜。
[這是成帝。
成帝把政權托付給舅舅王鳳等人,即位同一天,封王鳳兄弟五人為侯爵,号稱五侯。
五侯都掌握大權。
]成帝駕崩,立宣帝的孫子定陶恭王的兒子劉欣為帝。
劉欣駕崩,立他的弟弟中山孝王劉■為帝。
[這是平帝。
平帝年幼,被王莽毒殺。
平帝駕崩,王莽立宣帝玄孫劉嬰為帝。
這就是孺子嬰。
後來王莽廢掉劉嬰,自立為帝。
] 僞新室王莽者,成帝舅王曼之子,元帝王皇後之侄也。
元帝崩,成帝即位,以元舅鳳為大司馬,兄弟五人皆為侯。
[元帝皇後,魏郡王禁之女。
生成帝時,鳳秉政。
同日封兄弟五人為侯。
]曼早卒,鳳将薨,以莽托太後,封為新都侯。
五侯竟為僭,起治第舍,莽幼孤貧,獨折節恭謹。
當世名士,多為莽言,上由是賢之,拜為侍中。
[莽結交将相,收贍名士,赈施賓客,故虛譽隆洽,傾熾其諸父矣。
]時,成帝廢許後,立趙飛燕,飛燕女弟為昭儀。
昭儀害後宮皇太子,帝無嗣,乃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
[欣者,宣帝孫,成帝弟之子。
初,王祖母傅太後陰為王求為漢嗣,私事趙皇後、昭儀及帝舅王鳳,故勸立之。
]莽以發定陵侯淳于長大奸,拜為大司馬,[初,長與許皇後姊孊私通,因孊賂遺長。
長許欲白上為左皇後。
時,王根輔政,久病。
長嘗代根。
莽心害長寵,白根曰:“長與許貴人私交通,見将軍久病,私喜。
”根怒,令莽白長,長下獄死。
]時年三十八。
成帝崩,哀帝即位。
立皇後傅後。
[後即帝祖母,定陶恭太後從女弟也。
]封後父傅晏為孔鄉侯。
帝母丁後曰恭皇太後,舅丁明為安陽候。
莽乞骸骨,避丁、傅也。
哀帝崩,時莽以侯在第。
太皇太後令莽備佐喪事,複為大司馬。
征立中山王為帝,太皇太後臨朝,莽秉政,百官總己以聽于莽。
[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以王尋、王邑為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典樞機,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牙,皆以才能并任顯職。
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意而顯奏之。
莽因固讓,示不得已,上以感太後,下以取信于衆庶。
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
莽令益州諷群臣,奏言莽功德比周公,宜賜号“安漢公”。
]平帝崩,莽征宣帝玄孫廣成侯子嬰立之,年三歲。
遂謀居攝,如周公故事。
[時,元帝統絕。
宣帝曾孫五人,莽惡其長者,托以蔔相宜吉,乃立嬰也。
] 【譯文】 僞新朝皇帝王莽,是成帝的舅舅王曼的兒子,元帝王皇後的侄子。
元帝駕崩,成帝即位,拜大舅王鳳為大司馬,王鳳兄弟五人都封受侯爵。
[元帝的皇後是魏郡王禁的女兒。
皇後生成帝時,王鳳秉政。
成帝即位同一天,封兄弟五人為侯爵。
]王曼早逝,王鳳臨死之前把侄子王莽托付給太後,封為新都侯。
五侯争先超越侯爵禮儀,建造華美的宮室。
隻有王莽年幼,孤單貧弱,屈已下人,對人恭敬、做事謹小慎微。
當時的許多名士都替王莽說好話,皇上因此認為王莽是個賢能的人,拜他為侍中。
[王莽結識交往将相,收羅供養名士,赈濟施恩惠給賓客,所以有許多虛浮的聲譽,威盛超過了幾個叔叔。
當時,成帝廢掉許皇後,立趙飛燕為皇後,立趙飛燕的妹妹為昭儀。
昭儀謀害了後宮皇太子,皇帝沒有後嗣,于是立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
[劉欣是宣帝的孫子,成帝弟弟的兒子。
當初,劉欣的祖母傅太後暗地為他謀求漢朝的正嗣,私下求趙皇後、昭儀和成帝舅舅王鳳等人,所以他們勸皇帝立劉欣為皇太子。
]王莽因為發現定陵侯淳于長與許貴人勾結的事,被拜為大司馬。
[當初,淳于長與許皇後的姐姐許孊私下勾結,于是許孊賄賂淳于長。
淳于長答應要請皇帝封許孊為左皇後。
當時王根輔佐朝政,長期卧病,淳于長代理王根的職務。
王莽心裡怕淳于長得寵,對王根說:“淳于長與許貴人私下勾結,見将軍長期卧病,暗自歡喜。
”王根大怒,命令王莽參奏淳于長。
淳于長因此入獄身死。
]時年三十八歲,成帝駕崩,哀帝即位,立傅後為皇後,封傅皇後的父親傅晏為孔鄉侯,皇帝的母親為恭皇太後,皇帝的舅舅丁明為安陽候。
王莽請求告老還鄉,躲避丁、傅兩人。
哀帝駕崩,當時王莽由于侯爵的身分得以住在私宅裡,太皇太後命王莽等主持喪事,又封他大司馬。
征立中山王為帝。
太皇太後臨朝聽政,王莽執掌大權,文武百官各統己職,聽命于王莽。
[歸附順從王莽的人就得到提拔,忤逆怨恨他的人就被殺害。
王莽用王尋、王邑為自己的心腹,甄豐、甄邯主管刑罰,平晏掌管機要,劉歆掌管禮樂法度,用孫建為親信,他們都靠自己的才能官居顯要職位。
王莽外表矜嚴,言語正直,想要做什麼,隻要稍微用表情和眼色暗示一下,黨羽就秉承他的意思明奏皇帝。
王莽假惺惺地反複推讓,表明自己不得已做這些事。
上使太後感動,下取得百姓的信任。
越地裳氏輾轉獻上白野雞一隻,黑野雞兩隻。
王莽暗示益州上書群臣,群臣再上奏,說自己功德可與周公相比,應封為“安漢公”。
] 平帝駕崩,王莽征宣帝玄孫廣成候的三歲兒子劉嬰立為皇帝。
于是王莽謀劃篡位,臨朝處理政務,象以前的周公那樣。
[當時,元帝劉統沒有後嗣,宣帝有曾孫五個人。
王莽惡厭長曾孫,假托用蔔筮之法選擇合适善良的人,于是立劉嬰。
] 東都太守翟義反,敗死,莽自謂威德遂盛,獲天人之助,用銅匮符命,遂即真。
其九年,赤眉賤起。
十四年,世祖起兵,與王匡等共立劉聖公為更始皇帝。
[更始,即世祖族兄。
世祖及兄伯升與新市、平林兵士王匡等合軍攻棘陽。
]莽遣王尋、王邑擊更始。
二人兵敗于昆陽,漢兵遂入城中,人皆降。
莽走漸台,藏于室中北隅間,校尉公孫賓就斬莽,遂傳首詣更始于宛。
【譯文】 東都太守翟義謀反,事敗身死。
王莽自以為威望功德更大,得到上天和人事的幫助,于是用銅制符,稱自己為代理皇帝,不久即真的篡位。
王莽九年,赤眉軍起義。
王莽十四年,世祖起兵,與王匡等人擁立劉聖公為更始皇帝。
[更始帝是世祖的同族兄長,世祖與自己的哥哥劉伯升以及新市、平林兵的起義軍王匡等人合軍攻打棘陽。
]王莽派王尋、王邑攻打更始的軍隊。
二人在昆陽大敗。
漢軍進入昆陽,城中百姓都投降了。
王莽逃到漸台。
藏到屋中北牆角,校尉公孫賓于是殺了王莽,把王莽的頭轉交到宛地給更始皇帝。
世祖先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
高皇帝之九代孫也。
王莽末,天下連歲災蝗,寇盜蜂起。
[莽末,南方饑馑,人民群入野澤,掘凫茈食,更相侵奪。
新市人王匡等為平理争訟,遂推為渠帥。
]時世祖避吏新野,因賣谷宛,宛人李通以圖谶說世祖。
[通父守,好谶記。
通素聞守說雲:“劉氏複興,李氏為輔。
”私嘗懷之。
及下江,新市兵起,通弟轶乃共計議曰:“今四方擾亂,新室且亡,漢當更興。
南陽宗室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衆,可與謀大事。
” 通曰:“吾意也。
”會世祖避事在宛,通聞之,即遣轶迎世祖,遂相約結。
初,世祖與伯升、鄧晨俱之宛,與穰人蔡少公等燕語。
少公頗學圖谶,言劉秀為天子。
或曰:“是國師劉秀乎?”世祖笑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
後因謂世祖曰:“王莽殘暴,盛夏斬人,此天亡之時。
往時會宛,語獨當應耶!”世祖笑。
及漢兵起,鄧晨遂往從之。
]世祖于是與通弟李轶起于宛,兄伯升起于舂陵,鄧晨起于新野,會衆兵擊長聚。
【譯文】 漢世祖光武皇帝名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是漢高祖的九代孫。
王莽末年,天下連年發生蝗災,各地匪寇盜賊蜂起。
[王莽末年,南方發生饑荒,百姓都到田野、水邊挖荠充饑,常常互相搶奪。
新市王匡為他們評是非,于是大家推舉王匡為渠帥。
]當時世祖到新野逃避官吏追捕,因為到宛地賣谷子,宛人李通拿圖谶遊說世祖。
李通的父親李守愛好圖谶。
李通平素聽父親說:“劉氏複興,李氏為輔。
”私下記住了。
等到南下長江,新市人起兵,李通弟弟李轶與李通商議:“現在天下混亂,王莽新室将要滅亡,漢朝必當再興起。
南陽的皇族宗室隻有劉伯升兄弟倆博愛寬容,能用人。
可以與他們共同謀劃大事。
”李通曰:“正合我的主意。
”正趕上世祖在宛地逃避官吏追捕,李通聽說,立即就派李轶迎接世祖,于是三人約定聯合起來。
當初世祖與哥哥伯升及鄧晨一同到宛,與穰地人蔡少公等人私下交談。
蔡少公頗通圖谶,說:“劉秀能成為天子。
”有人問:“是國師劉秀嗎?”世祖大笑曰: “何以知道是不是我呢?”在坐的人也都跟着大笑,鄧晨心中暗自歡喜。
後來他對世祖說:“王莽執政殘暴,盛夏斬首犯人,這是上大要滅亡他的時候了。
過去在宛地聚會說的話難道要應驗了嗎?”世祖微笑不語。
到世祖起兵,鄧晨立即率軍跟從世祖。
]世祖于是與李轶起兵宛城,哥哥劉伯升起兵舂陵,鄧晨起兵新野,各路軍會合共同攻打長聚。
新市人王匡等立劉聖公為天子,而害伯升,[劉玄,字聖公,世祖族兄也。
避吏平林,王匡等立之。
初,伯升自王莽篡漢常憤,懷匡複社稷之慮。
不事家人之居業,傾身破産,交結天下雄俊。
王莽末,盜賊群起。
伯升召諸豪傑計議,于是使賓客鄧晨起新野,世祖、李轶起于宛,伯升發舂陵,子弟七八千人,部署賓客,自稱“柱天都部”,使劉嘉誘新市、平林兵王匡、陳牧等合軍而迸,屠長聚。
諸将議立劉氏,以從人望,豪傑鹹欲歸伯升。
而新市、平林将帥樂放縱,憚伯升威明,貪聖公懦弱,先定策,立之,然後召伯升示其議。
伯升曰:“諸将軍欲尊立宗室,德甚厚焉,愚鄙之見,竊未有同。
今赤眉起青徐衆數十萬,聞南陽立宗室,恐赤眉複有所立,如此,将内自争。
令王莽未滅,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損,權非所以破莽也。
且首唱号,鮮有能遂,陳勝、項羽即其事也。
舂陵去宛三百裡耳,未足為攻而遽自尊立,為天下準的,使後人承吾弊,非計之善者也。
今且稱王以号令,若赤眉所立者賢,則相率而往從之;若無所立,破莽,除赤眉,然後舉尊号亦未晚也,願善詳思之。
”諸将不從,遂立聖公。
由是,豪傑失望。
伯升都部将劉稷勇冠三軍,聞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劉伯升兄弟也。
更始何為者耶?”更始君臣聞而心忌之。
乃陳兵數千收稷,将誅之,伯升固争。
李轶、朱鲔因勸更始并執伯升,即日害之。
李轶與世祖既隙,後因馮公孫緻密書,求效誠節,鹹勸秘之。
世祖乃班露轶書曰:“李季文多詐,不信人也。
”今移其書告守、尉。
書既宣露,朱鲔使人殺轶也。
]号更始元年。
更始使世祖為偏将軍,徇昆陽。
王莽聞漢帝立,大懼。
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将兵育萬,擊世祖于昆陽。
世祖破之。
[初,伯升拔宛己三日,世祖尚未知,乃僞使人持書報城中,雲“宛下兵到”,而佯堕,下其書,尋、邑得之不喜。
諸将既經屢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世祖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出,沖中堅。
尋、邑陣亂,乘銳奔之,遂殺王尋。
莽兵大潰,走者自相騰踐,奔殆百餘裡。
間會大雷風,雨下如注,滍水盛溢,虎豹皆戰栗,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之不流。
]三輔豪傑,共誅王莽,傳首詣宛。
更始以世祖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河,鎮慰州 郡。
[鄧禹杖策北渡河,追世祖。
世祖見禹甚歡,謂曰:“我得專封拜,先生遠來,甯欲仕乎?”禹曰:“不願也。
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世祖笑,因留宿禹。
進說曰:“更始雖都關西,令山東未安。
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号往往群聚。
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
諸将皆庸人崛起,志在财帛,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
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
四方分崩離析,形勢可見。
明公雖建善輔之功,猶恐未可成立。
于令之計,莫如延覽英雄,務悅人心,立高祖之業,救萬人之命,以公而慮之,天下不足定也。
”世祖大悅,及從至廣阿,披與地圖指示禹曰:“天下郡國如是,今始得其一。
子前言以吾慮之,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令海内散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也。
古之興者,在德厚薄,不以小大。
”世祖笑悅,又馮異說世祖曰:“人思漢久矣。
今更始諸将,縱橫暴虐,所至虜掠,百姓失望,無所依戴,今公專命方面,施行恩德。
夫有桀纣之亂,乃見湯武之功。
人久饑渴,易為充飽,宜急分遣宮屬巡行郡縣,理冤結,布惠澤。
”世祖納之也。
]王郎詐為成帝子子輿,立為天子,都邯鄲,遣使降下郡國,世祖滅之。
[王昌一名王郎,趙國邯鄲人也。
素為蔔相,常以河北有天子氣,時趙缪王子林好奇數,任俠于趙、魏間,而郎與之善。
初,王莽篡位,長安中或稱成帝子子輿者,莽殺之。
郎緣是稱真子輿雲。
更始元年冬,林等率車騎數百,晨入邯鄲城,立郎為天子。
世祖進攻邯鄲,郎少傅李立為反間,開門内漢軍,遂拔邯鄲,斬王郎。
收文書,得人吏與郎交關,謗毀者數千章。
世祖不省,會諸将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也。
”] 【譯文】 新市王匡等人立劉聖公為天子,殺害了劉伯升。
[劉玄,字聖公,世祖的同族兄長。
在平林逃避官吏追捕時,王匡等人擁立他為帝。
當初,自從王莽篡奪漢朝王位,劉伯升常常忿懑,思慮匡複社稷的事,不經營家中的産業,傾蕩家産,結交天下英雄豪傑。
王莽末年,盜賊蜂起,劉伯升召集豪傑商議起兵讨伐王莽。
于是派親近之客鄧晨從新野舉兵,世祖、李轶從宛地起兵,伯升從舂陵起兵,子侄共有七八千人,安排歸順的人,自稱為“柱天都部”,又派劉嘉利誘新市、平林兵首領王匡、陳牧等人合軍前進,一同攻打長聚。
諸将計議立劉氏兄弟為首領,來順從衆人的願望,豪傑都立劉伯升為王。
但是新市、平林的将帥都喜歡放縱,害怕劉伯升的威嚴聖明,喜歡劉聖公膽小懦弱,就預先制定計策,立劉聖公為帝,然後召見劉伯升,說明他們的計議。
劉伯升說:“各位将領要尊立漢朝宗室,功德不小。
以我的愚見,還有不贊同之處。
現在赤眉軍發動起青徐地區的幾十萬人,聽說南陽兵立漢朝宗室為帝,恐怕會又自立一個君主。
這樣,義軍内部将要自相殘殺。
現在王莽未消滅,而宗室之間卻相互攻伐,這是讓天下人對我們産生懷疑,自己損害自己而非打敗王莽的好辦法。
況且首先起兵稱立帝号的,很少有能最後成功的,陳勝、項羽就是這樣的例子。
從舂陵到宛地三百多裡,沒攻下幾座城池,急忙自己尊立為帝,成為天下人攻擊的靶子,讓後來起兵的人抓住我們的不利處,這不是一條妙計。
但事已至此,暫且稱王自立,發布号令,假如赤眉軍所擁立的君主賢明,我們就去歸順他;如若沒有擁立,打敗王莽後,剪除赤眉軍,再擁立皇帝也不遲。
希望你們大家好好考慮。
”各将領不聽從劉伯升的意見,于是立聖公為帝。
因這件事,天下豪傑大失所望。
劉伯升的部将劉稷勇冠三軍,聽說擁立聖公為更始皇帝,大怒,說:“本來起兵共同謀劃天下大事的是劉伯升兄弟,更始是幹什麼的?”更始君臣聽說這件事後,内心忌憚劉稷,列兵幾千人捉住劉稷,要殺掉他,劉伯升據理力争。
李轶、朱鲔于是勸說更始帝把劉伯升也一起抓起來,當天就殺了他倆。
李轶與世祖于是有了仇怨。
後來李轶靠馮公孫送秘信給世祖,請求效忠,大家都勸世祖收留他。
世祖于是微露李轶信給衆人看,說:“李轶信中多詭詐之詞,讓人不能相信。
”于是把李轶的信交給守尉,信的内容已經公開披露,朱鲔派人殺了李轶。
]建号更始元年。
更始封世祖為偏将軍攻打昆陽。
王莽聽說起義兵擁立漢朝宗室為帝,非常害怕,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帶兵百萬去昆陽讨伐世祖,世祖大敗王莽的軍隊。
[當初,劉伯升帶兵攻下宛地已經三天了,世祖還不知道,假裝派人到昆陽城中報信,謊稱宛地援軍到了,送信人假裝跌倒,把信掉在地上,王尋、王邑得到信,看後不高興。
世祖手下的諸将領屢戰屢勝,士氣大盛,無不以一當百,世祖于是率敢于赴死士兵三千人,從城西門沖出,直入敵軍的中軍。
王尋、王邑陣營大亂,世祖率軍趁着銳氣急追敵軍,殺了王尋。
王莽的軍隊大敗,逃跑的人自相踐踏,一直逃跑近一百多裡。
正趕上風雨交急,大雨傾盆,滍河水暴漲,溢過兩岸堤壩,淹死的人數以萬計,連滍水都被堵塞。
]三輔地區的豪傑共同誅殺了王莽,帶着他的腦袋到宛地見更始帝。
更始帝讓世祖任大司馬的職務,拿着符節北渡黃河,鎮守撫慰北方州郡。
[鄧禹騎馬北渡黃河,追擊世祖。
世祖看見鄧禹非常高興地說:“我有任命官吏的特權,先生遠來,想在我手下任職嗎?”鄧禹說:“不願意。
你威望德行超越四海,我鄧禹如果能效微薄之力,将來就能名垂史策。
”世祖大笑,于是留宿鄧禹。
鄧禹進一步勸說道:“更始帝即使集軍關西,太行山以東也不會安甯。
赤眉、青犢這些軍隊常常打着起義軍的旗号成千上萬地聚集三輔。
更始的軍隊還沒有挫敗過它,它也不聽更始的号令,各将領都是從平庸的人中崛起的,志在獲得錢财,争相使用武力,隻是每天自尋快樂罷了。
沒有一個忠良明智,深謀遠慮,想要尊立君主安撫百姓的人。
四面分崩離析,局勢是可以看出來的。
你雖然有建立藩國和輔佐的大功,恐怕還不能有所成就。
當今之計,不如招納英雄豪傑,取悅民心。
重建高祖的大業,拯救天下百姓的性命,你考慮到這些事情,天下不怕不安定。
”世祖聽後非常高興。
及至随世祖到廣阿,世祖展開地圖指給鄧禹看,說:“天下郡國那麼多,我現在隻得到其中的一個,你以前說考慮到這些事情,天下不怕不安定是什麼意思。
”鄧禹說:“現在天下分散混亂,人民思念聖明的君主,就好象兒子思念母親。
古代君主興起的原因在于厚施德行給百姓,而不在地方的大小。
” 世祖非常高興。
馮異勸世祖說:“百姓思念漢朝很久了。
現在更始手下的各将領驕橫暴虐,所到之處,搶劫掠奪,百姓對此很失望,但又沒有可以依靠擁戴的明君。
現在你在北方有特權,可以不必請示,自行決定軍政事務,施予百姓恩德。
隻有有桀、纣的殘暴混亂,才能顯示出商湯、武王的功勞。
現在百姓長期挨餓,容易讓他們吃飽。
當務之急應當趕快派官吏巡行各郡縣,審理冤案,施行恩惠。
世祖聽取了他的建議。
]王郎假稱自己是成帝的兒子子輿,自立為大子,定都邯鄲,派遣使臣讓各郡國投降,世祖滅掉王郎。
[王昌又名王郎,趙國邯鄲人。
平素以蔔相為業,常認為河北有天子氣象。
當時,趙缪王的兒子劉林喜好奇異之術,在趙、魏間行俠,王郎與他們交好。
當初王莽篡位,長安城中有稱自己是成帝兒子子輿的,被王莽殺掉了。
郎于是稱自己是真正的子輿。
更始元年冬天,劉林等人帶領車輛、馬匹好幾百,早晨進入邯鄲城,立王郎為天子。
世祖進攻邯鄲,王郎的少傅李立為内應,打開城門迎接漢軍,于是世祖攻克邯鄲,殺了王郎。
世祖收集公文,得到官吏與王郎有關毀謗世祖的有幾千章。
世祖不檢查,召集各将領燒掉它,并說:“這是為讓那些有反複行為的人安心。
” 世祖威聲日盛,更始疑慮,乃遣使立世祖為蕭王,令罷兵,與諸将有功者還長安。
遣苗曾為幽州牧,韋順為上谷守,并北之郡。
[時世祖居邯鄲宮,耿弇請間,說曰:“今更始失政,君臣淫亂,諸将擅命于畿外,貴戚縱橫于都内,天子之命不出城門,所拜牧守辄自遷易,百姓不知所從,士人莫敢自安,虜掠财物,劫掠婦女,懷金玉者,至不生歸。
元元叩心,更思王莽。
又銅馬、赤眉之屬數十輩,數及百萬,聖公不能辨也,其敗不久。
公首舉事南陽,破百萬之軍。
今定河北,據天府之地,以義征伐,發号響應,天下可馳檄而定。
天下至重,不可令他姓得之。
聞使者從西方來,欲罷兵,不可從也。
今吏士死亡者多,弇願北歸幽州,益發精兵,以集大計。
”世祖大悅。
弇歸上谷,斬韋順等。
]世祖辭不就征,斬苗曾等,自是始貳于更始。
【譯文】 世祖的威望名聲日漸大噪,更始開始疑慮,于是派使臣封世祖為蕭王,命令世祖罷兵,與其他有功的将領一起返回長安。
派苗曾擔任幽州牧,韋順任上谷守,并管理北方的州郡。
[當時世祖住在邯鄲宮中,耿弇請求摒開左右與世祖私談,說道:“現在更始朝政治混亂,君臣淫亂,将領在京師外擅自發令,不受節制,貴族國戚在京都内驕橫霸道,天子的命令沒出城門,所任命的牧、守動辄自己升遷改變,弄得百姓無所适從,士人不敢安心。
官吏擄掠财物,劫掠婦女,有些錢财珠寶的人,到了不能活着回家的地步,百姓頓足捶胸,反而思念王莽當朝的時候。
另外,象銅馬,赤眉之類的起義軍有幾十個,數量有近一百萬,而劉聖公卻不能管理,失敗必在眼前。
你首先從南陽舉事,攻破了王莽的百萬大軍。
現在你平定黃河以北,占有天府之國,憑德義來征戰讨伐,隻要你一發号令,必然有人響應,天下可以很快地通過傳遞檄文而平定了。
國家是最重要的,不可以讓外姓的人得到。
聽說使臣從西面都城過來,想要讓你罷兵,千萬不能聽從。
現在你手下将士死傷的很多,我願意北回幽州,多發精兵,來成就國家大計。
”世祖聽後大悅。
耿弇回到上谷,殺了韋順等人。
]世祖推辭,不接受封号,也不聽從征召返回長安,殺了苗曾等人,從此以後與更始朝分道揚镳。
是時,長安政亂,四方背叛,皆平之。
[粱玉劉永擅命睢陽,公孫述稱王巴、蜀,李憲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号為楚黎王,張步起琅琊,董憲起東海,岑延起漢中,田戎起夷陵,并置将帥,侵略郡縣。
又有赤眉、銅馬之屬,不可勝計。
初,銅馬降,降者猶不自安。
世祖知其意,敕令各歸
現在燕趙之地已經平定,隻有齊地未被攻下。
齊王田廣擁有千裡土地,田間率領軍隊二十多萬,屯兵曆城下,幾個田姓的人勢力都很強大,背靠大海,又有黃河濟水作屏障,南邊靠近楚地,人都善變狡詐。
你即使派幾十萬軍隊,也不可能一年半載攻破。
我請求捧着明诏遊說齊王,使齊地成為漢的東部屏藩。
”漢王說:“好!”聽從郦生的謀畫,重新據守敖倉。
派郦生遊說齊王:“大王你知道天下的歸屬嗎?”齊王說: “不知道。
”郦生又說:“大王你知道天下的歸屬,齊地可以存在,為你擁有;假如你不知道,那麼齊國就不能保住。
”齊王問:“天下歸誰?”郦生說:“天下歸漢所有。
”齊王問:“先生你是怎麼知道的?”郦生說:“漢王和項羽并力向西攻打秦,約定先進入鹹陽城的為王。
漢王先入鹹陽,項羽背棄和約,不給關中土地,卻讓漢王就任漢中。
項羽放逐殺害義帝,漢王聽說,發蜀、漢的軍隊來攻打三秦,出武關,尋找義帝墳墓,招集天下的士兵,稱王卻在各諸侯之後。
凡投降的城池就用侯爵來封賞該城将領,得到錢财就分給謀士,與天下的人共同分享他得到的好處,英豪賢士也都願意為他出力。
各諸侯的士兵從四面八方歸順漢王,蜀漢的糧食用上萬隻船也裝不下。
項王有背棄和約的名聲,殺害義帝的罪虐;不牢記别人的功勞,對别人的罪過卻常常放在心上;将士有功得不到封賞,攻下城池得不到封爵;隻要不是項氏族人就不被任用。
給人刻下印绶,卻不肯封授;攻城得到的好處,積蓄的錢财,不肯獎賞;天下的人都背叛他,賢才都怨恨他,不願意為他出力。
所以天下的賢士都歸附漢王,漢王就可以駕馭天下大事了。
漢王從蜀漢出發,安定三秦,渡過西河,打敗上黨的軍隊,攻下井陉,誅殺成安君,向北攻打魏國,攻克三十二座城池,這是象蚩尤那樣的神兵,不是普通軍隊所能辦到的,是上天賜予漢的好運。
現在漢王已擁有敖倉的糧食,堵住成臯險要處,把守住白馬渡口,堵塞了通往太行的要道,據守住飛狐隘口,天下最後服從的必先滅亡。
大王你先歸附漢王,齊國社稷可以保全了;不歸附漢王,危險的事馬上就到了。
齊王認為郦生說得對,聽從了他的勸告,撤掉曆城的守兵。
淮陰侯韓信于是連夜引兵渡河到平原,偷襲齊國。
齊王因此烹了郦生,率兵東逃。
當初郦生進見沛公,沛公正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子給他洗腳。
郦生進來,隻作揖不下拜,說:“你想要幫助秦朝攻打諸侯還是想率領諸候攻打秦朝呢?”沛公大罵:“蠢才,天下的人受秦的壓制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才相繼起來攻打秦朝,怎麼說我幫助秦朝攻打諸侯呢?”郦生說:“想要集合義兵,誅殺無道的秦朝,就不應當坐在床上傲慢地接見長者。
”于是沛公停止洗腳,起身向郦生謝罪。
]項羽向東進軍之初,囑咐曹咎:“漢軍來挑戰,千萬不要出戰,不要讓漢軍向東就行了。
”曹咎沒聽項羽的話,領軍出戰身死。
漢王于是進兵成臯。
[漢軍挑逗曹咎出戰,楚軍不出戰。
漢軍派人侮辱曹咎好幾天,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軍隊剛渡一半,漢軍攻打,楚軍大敗,漢軍得到許多寶物。
]項羽聞知曹咎戰敗,于是回軍廣武間,建一座高壇,把沛公父親太公放在上面。
漢王派侯公遊說項羽,請求要回太公。
項羽與劉邦定立盟約:平分天下,劃鴻溝以西歸漢王,以東歸楚王。
放回漢王的父母及妻子呂氏。
項王解而東,漢王欲西,張良曰:“今漢有天下大半,而諸候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不如因其東而取之。
”漢王乃追羽。
與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期,會擊楚,皆不會。
用張良計,信等皆進兵圍羽垓下,遂滅項氏。
[漢王問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良曰:“楚兵且破,[信、越] 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緻也。
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
彭越本定梁地,始,君以魏豹故,越得拜為相國。
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
今能取難陽以北至谷城,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
信家在楚,其意欲複得故邑。
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
”于是漢王發使,使韓信、彭越、劉賈等皆引兵圍羽垓下。
] 都洛陽。
用婁敬策,徙都長安。
[婁敬說王曰:“陛下都洛,豈欲與周室并隆哉?”曰:“然。
”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于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
公劉避桀居邠,太王以戎狄故去邠,杖馬椎居岐,國人争歸之。
及至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
武王伐纣,不期而會孟津之上者八百諸侯,皆曰:“纣可伐矣。
” 遂滅殷。
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
諸侯四方鹹納職貢,道理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
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緻人,不欲依險阻,令後世驕奢以虐人也。
及周之盛時,天下和洽,四夷向風慕義,懷德附離,而并事天下。
不屯一卒,不戰一士,四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
及周之衰也,分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
非其德薄,形勢弱也。
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籍戰于荥陽,争成臯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于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夷之卒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矣。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衆可具,此所謂天府也。
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
夫與人鬥,不扼其喉而拊其背,未能全勝也。
今陛下入關而都長安,業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喉而拊其背。
”高祖以問群臣。
群臣皆山東人,争言周王七百年,秦二世即滅,不如都洛陽。
洛陽東有成臯,西有崤、渑,背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也,留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獨守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足以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婁敬說是也。
”于是高祖即日駕,西都關中。
] 【譯文】 項王罷兵東歸,漢王想要帶兵向西,張良說:“現在漢擁有天下大半的土地,諸侯也都歸附,楚兵疲憊,糧食盡絕,這是上天要滅亡楚國的時候,不如趁楚軍東歸,攻打它。
”漢王于是追擊項羽的軍隊,與齊王韓信、魏相彭越約定合力攻擊楚軍,二人都不來會合。
後來采用張良的計策,使韓信等人發兵,把項羽圍在垓下,于是滅掉了項羽。
[漢王問張良:“諸侯不聽怎麼辦?”張良說:“楚兵将要被打敗,而韓信、彭越等人沒有封地,他們不來本來是必然的,大王如果能和他們共同擁有天下,他們就可以馬上出兵。
齊王韓信自立,不是大王你的本意,因而他地位不牢固。
彭越本來往在梁地,當初,大王因魏王豹封他為相國,現在魏豹已死,彭越正瞅着魏王的位子,而大王卻不早做決定。
如果能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土地分給彭越,把陳以東近海的土地分給韓信,那麼合兵攻打項羽的事情就會成功。
韓信老家在楚地,他想治理故鄉的土地。
如果能拿出這些土地分封二人,使他們為自己作戰,那楚軍就容易打敗了。
漢王于是分封這些人,讓韓信、彭越,劉賈等攻打項羽。
在垓下消滅了項羽。
]定都洛陽。
采用婁敬的計策,遷都長安。
[婁敬勸高祖說:“陛下定都洛陽,難道要與周王朝的興盛相比嗎?”高祖說:“是。
” 婁敬說:“陛下你得天下與周朝不同,周的祖先後稷,堯時分封于邰,周積德行善十餘代。
公劉因為逃避夏桀的暴虐,定居邠,太王因為戎狄的侵略騷擾離開邠地,百姓拄着拐杖、騎着馬,扶老攜幼遷居西岐。
到文王做西伯候時,斷虞、芮的訴訟,周才開始受命于天。
呂望、伯夷等人從遠方海濱歸順文王。
武王伐纣前,在孟津,沒用事先召集,諸侯八百多人聚在一起都說: “可以攻伐商纣了。
”于是武王滅掉了殷商。
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輔佐他。
營建成周的都城洛陽,把洛陽當作天下的中心。
四方的諸侯都接受周朝分封,并向周朝進貢,事理非常公平。
有德的人得到王位,無德的人自取滅亡。
凡是居住在洛陽的人,都希望周朝用德行進行治理,不希望依靠洛陽位置的險要,使其繼承人驕奢淫佚,虐待百姓。
到周朝全盛時期,國家融合,四方夷族仰慕周的德化,前來依附,共同治理天下。
全國不養一兵一卒,四方夷族大國的百姓都前來朝見周天子,進貢任職,為周朝效力。
等到周朝衰微,分裂為東、西周,天下諸侯不來朝見,周朝也沒辦法,這不是周朝的德行薄,是勢力弱小。
現在大王你從豐沛起兵,召集三千人,帶領這些人一直東奔西戰,席卷蜀漢,平定三秦,與項羽會戰荥陽,争奪成臯,大戰七十多次,小戰四十多次,天下的百姓因戰争死傷慘烈,男子屍體遍布荒野不計其數,百姓哭嚎之聲一直沒有斷絕,傷病的人還沒有好,而你卻想與成康的盛世相比,我認為這是不能等同的。
秦地群山包圍,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堅固,即使突然有緊急事情發生,百萬的士兵也可以馬上召募到。
這就是所說的天府之地啊。
陛下入武關定都長安,太行山以東即使發生叛亂,秦朝的舊地也可以保全擁有。
與别人角鬥,不扼住對方的咽候而抓他的後背,不能全勝。
現在陛下入關,遷都長安,控制秦朝舊地,這是扼住天下的咽喉并且抓住天下的脊背。
”高祖又問群臣。
群臣都是太行山以東的人,都說周朝江山七百多年,而秦朝隻兩代就滅亡,不如定都洛陽。
洛陽東面是成臯,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黃河,前面是伊河、洛水。
洛陽的堅固可以依賴這些。
留侯張良說:“洛陽雖有這樣的堅固屏障,其中小的地盤,不過幾百裡,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不是用武的城邑,關中左邊是崤山、函谷關,右邊是隴、蜀的群山,沃野千裡,南面有富饒的巴蜀,北面有胡宛,有北、西、南三面為屏障,隻需把守一面,向東可以控制諸侯。
諸侯安定,黃河、渭水的漕運就能正常運輸全國貨物,足夠供給西京的必需;如果諸侯叛亂,順流而下,也可以正常運送,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金城千裡,天府之國’。
婁敬的說法是正确的。
”高祖于是立即起駕,遷都長安。
] 【按語】 以仁義治國,必然得到百姓擁戴。
西伯候斷虞、芮之訟,是其讓諸候歸服,受命于天的開始。
西伯侯即周文王,因為積德行善,給人公道,諸候有不能解決的事都來找他評判。
虞、芮兩地的人有一件怨結不能解開,于是到周國,想請西伯候幫助評判一下。
剛到周地界,見周國人謙讓有禮,尊老愛幼,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融合興旺。
虞、芮兩地的人非常慚愧地說:“我們所争奪的事情,為周人所不恥,還是不要找西伯候自取恥辱吧!”于是他們沒去拜見西伯侯就回去了,怨結自然而解。
諸候聽說後,感歎道:“西伯侯大概要受命于上天了!” 果然,文王死後,兒子武王繼承父親的事業,讨伐商纣,得到各諸候的擁戴,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多年的基業。
周文王以仁德治國,使虞、芮兩地人自慚形穢,冤結不理而解的事件,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不論是國家,還是公司,隻有以禮、以仁、以德來進行管理,讓百姓和屬下能夠安樂,那樣他們就會自動協調各方面關系,以大局為重,許多問題就會象“虞、芮之訟”一樣自然而解,事業發展就更快更順利。
有告楚王韓信反,用陳平計擒之,廢為淮陰侯。
[高帝問諸将,将曰:“亟發兵抗豎子耳。
”高帝默然。
問陳平,平曰:“人之上書言信反,人有聞知者乎?”曰:“未有。
”曰:“信知之乎?”曰:“不知。
”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曰:“不能過。
”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敵韓信乎?” 上曰:“莫及也。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将又不及,而舉兵擊之,是趣戰也,竊為陛下危之。
”上曰:“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
南方有雲夢,陛下弟出僞遊雲夢,會諸侯于陳。
陳,楚之西界。
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郊迎谒。
而陛下因擒之,此特一力士之事。
”高祖以為然,發使者告諸侯。
上因随行。
信果迎道中。
帝預具武士,見信,即執縛之。
田肯賀上曰:“甚善。
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
秦,形勢之國,帶河阻山,懸隔千裡,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台之上建瓴水也。
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裡,持戟百萬,懸隔千裡之外,齊得十二焉。
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
”上曰:“善。
”賜金五百斤。
] 陳豨為代相,與韓信、王黃等反,豨自立為代王,上自往破之。
[高祖赦趙、代吏人為豨所诖誤者,趙相奏斬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五城。
”上問曰:“守、尉反乎?”對曰:“不反。
”上曰:“是力不足也。
”赦之,複以為守、尉。
上既至邯鄲,喜曰:“豨不南據漳水,北守邯鄲,吾知其無能為也。
”問周昌曰:“趙亦有壯士可令為将者乎?” 對曰:“見有四人焉。
”谒,上謾罵曰:“豎子能為将乎?”各封之千戶,以為将。
左右谏曰:“從入蜀、漢,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爾所知也。
陳豨反,邯鄲以北皆豨有也,吾以羽檄征天下乓,未有至者,今惟邯鄲中兵耳。
吾何愛四千戶不封此四人以慰趙子弟心!”皆曰: “善。
”于是上曰:“陳豨将誰也?”曰:“王黃、曼兵臣,皆故賈人。
” 上曰:“吾知之矣。
”乃各以千金購黃、臣等。
其黃、臣等麾下受購賞,皆生得。
以故,陳豨軍遂敗。
初,韓信知漢畏惡其能。
與陳豨謀反,高帝自将擊豨,信稱疾不從行,欲從中起。
信舍人得罪信,囚之,欲殺舍人。
(舍人) 弟告信反狀于呂後。
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死矣,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詐信曰:“雖病,強入賀。
”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官。
]尉佗王南越反,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绶,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
[陸生至南越,尉佗椎髻箕踞見陸生。
陸生因進說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
令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并起,唯漢王先入關,據成陽。
項王背約,自立為西楚霸王。
諸侯皆屬,可謂至強。
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制諸侯,遂誅項羽滅之。
五年間,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将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绶,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
漢誠聞之,掘王先人冢,夷滅王宗族,使一偏将将十萬衆以臨越,則越殺王以降,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蹶然起,謝陸生。
卒拜尉佗而還。
初,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謂曰:“聞陳勝作亂,豪傑叛秦相立,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即以佗行東海尉。
事嚣死,佗移檄告諸郡曰:“盜兵即至,急絕新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自立為南越武王。
] 【譯文】 有人報告楚王韓信謀反,高祖采用陳平的計策擒獲韓信,廢為淮陰侯。
[高祖向諸将問計策,諸将說:“應當趕快發兵讨伐這個小子。
”高祖默然不語。
又問陳平,陳平說:“有人上書說韓信謀反,還有别人知道嗎?”回答說: “沒有人知道。
”陳平又問:“韓信知道這件事嗎?”高祖回答:“不知道。
” 陳平問:“陛下的精銳部隊與楚軍相比怎麼樣呢?”高祖回答:“不如楚軍。
” 陳平又問:“陛下手下的大将有用兵超過韓信的嗎?”高祖回答:“沒有人趕得上。
”陳平說道:“現在我們士兵不如楚軍精良。
将帥又趕不上韓信,發兵攻打楚軍,這是自讨苦吃,我為陛下感到不安。
”高祖問:“那該怎麼辦?”陳平說:“古時候天子常巡行各地,會盟諸侯。
南方有雲夢澤,陛下姑且出巡,假裝遊雲夢澤,在陳地會盟諸候。
陳地,是楚國西部邊界。
韓信聽說你喜好巡行遊樂,一定會到郊外迎接拜谒,而陛下趁勢捉住他,這隻不過用一個大力士就可以幹的事。
”高祖認為有道理。
派遣使臣通告諸侯皇帝巡幸之事。
高祖于是随後出發。
韓信果然在路上迎接高祖。
高祖預先準備好武士,看見韓信,立即把他捆綁起來。
田肯祝賀高祖:“太好了!陛下抓住韓信,又治理秦中。
秦中,是地勢優越便利的地方,有黃河、太行山的險要為屏障,南北相距上千裡,士兵百萬,秦朝得了百分之二。
這裡地勢便利,如果發兵攻打諸侯,就好象住在高台之上傾倒水瓶一樣勢不可擋。
齊地,東有富饒的琅琊、即墨,南面有險固的泰山,西邊有濁河為界,北面有渤海,面積二千多裡,士兵百萬,相隔千裡,齊國擁有天下的十分之二。
象秦一樣重要的位置,不是自己的子弟,不可以封為齊王。
高祖說:“對。
”賜田肯金五百斤。
]陳豨做代地的相國,與韓信、王黃等人謀反,陳自立為代王,高祖親自帶兵出征。
[高租赦免越、代兩地被陳豨牽連的人,趙國相國上奏請求斬首常山的郡守和縣尉,說:“常山北有二十五座城池,陳豨謀反,強占了二十五座城池。
”高祖問道:“郡守、縣尉謀反了嗎?”回答說:“沒謀反。
” 高祖說:“這是他們力量不行啊。
”于是赦免了他們,重新授予郡守、縣尉之職。
高祖一到邯鄲,喜出望外,說:“陳豨南不據守漳水,北不把守邯鄲,可知他是個無能的人。
”又問周昌:“趙地有可以拜為大将的好漢嗎?”周昌回答:“現有四個人。
”四個人進見,高祖謾罵道:“這些臭小子能做大将嗎?”但還是封給每個人一千戶,拜為大将。
左右大臣進谏說:“自從人蜀、漢,攻打楚國,沒有全都按功行賞,現在這幾個人有什麼功勞獲得這樣厚的封賞?”高祖說:“你們不知道原委。
陳豨謀反,邯鄲以北都歸他所有。
我發羽檄要求天下諸侯出兵支援,沒有出兵的,現在唯獨邯鄲出兵,我怎麼能吝啬四千戶的封邑不分封這四個人,來安慰趙國百姓的心呢?”群臣都說: “對。
”高祖這時又問:“陳豨的大将是誰?”有人回答說:“是王黃、曼丘臣,原來都是商人。
”高祖說:“我知道了。
”于是分别用千金收買王黃、曼丘臣等人。
他們帳下受收買的人,都得以生還,因此,陳軍潰敗。
當初,韓信知道漢王害怕自己的才能,與陳密謀反叛,高祖親自率兵攻打陳,韓信稱病沒有随行,想要趁機從中起事。
韓信的一個舍人得罪了韓信,韓信于是囚禁了舍人,準備殺掉。
舍人的弟弟把韓信要謀反的事情告訴了呂後。
呂後想要召見韓信,又怕他的同黨不馴服。
于是與丞相蕭何密謀,讓人假稱從高祖那裡來,說陳豨已被殺死,諸候群臣都來祝賀。
蕭何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應當勉強進宮祝賀。
”韓信進宮,呂後派武士捆住韓信,在長樂宮殺了他。
]尉佗在南越稱王謀反,高祖派陸賈賞賜給他印绶,封為南越王,命令他向漢朝稱臣,服從漢朝的約束,[陸賈到南越,尉佗傲慢地接見他。
陸賈于是進谏道:“你是中原人,親戚、兄弟、祖墳都在真定,現在你違反人的天性,脫下漢朝裝束,而穿胡服,想要拿小小的南越同天子抗衡,禍患将要加在你身上了。
秦朝政治混亂,天下諸候豪傑全都起兵反抗,隻有漢王先人武關,據守鹹陽。
項羽背棄契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都歸附,可以說是很強大的了。
但是漢王從巴蜀興起,橫掃天下,制服諸侯,滅掉項羽。
五年的時間裡,四海平定,這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是上天要讓漢興起。
天子聽說大王稱王南越,不幫助天下人誅除暴虐的秦朝,要動兵誅殺你,天子憐愛百姓最近勞苦,所以暫且休兵,派我授予你印绶,作為天子的使者,大王你應當出郊迎接我,向北稱臣。
假如你想憑新近建立的羽翼未豐的南越獨立為國,不歸順漢朝。
漢朝聽說這件事,會挖掘你先人的墳墓,誅夷你的宗族,派一個偏将率領十萬軍隊兵臨南越,那樣南越人就會殺掉大王歸降漢朝。
這是易如反掌的。
”聽到這裡,尉佗趕忙起來,向陸賈道謝。
陸賈于是授給尉佗印绶回朝。
當初,南海尉任嚣病重,快要死了,召見龍川令趙佗,對他說: “聽說陳勝作亂,豪傑背叛秦朝各自獨立,番禺後有山嶺為屏障,前有南海為依托,東西縱橫幾千裡,如有中原人輔佐,你就可以成為這個地區的君主,建立國家。
”于是讓趙佗擔任東海尉。
侍奉任嚣死後,趙佗發檄文告諸郡說: “匪盜的兵馬上就要到了,要趕快切斷道路,招集士兵各自守衛。
又漸漸運用手段誅殺了秦在南越設置的官吏,用自己的同黨為代郡守,自立為南越武王。
] 【按語】 曆來的人們都以為劉邦之所以能在群雄逐鹿的紛亂形勢下奪得天下,完全是因為麾下“三傑”:張良、蕭何、韓信的鼎力相助。
至于他本人,除了一身痞性和善弄權術外,别無所長。
也許起義之初的劉邦是這樣。
漢立國之後,劉邦為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對一些被封為王的異姓功臣大肆屠戮: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劉邦這種一點後手也不留的作法着實讓人吃驚:以後一旦情況變化,找誰為你領兵征讨、收拾局面? 劉邦在建國後平定陳豨、韓信叛亂時所說的一番話為他的上述行為作了最好的注腳:上既至邯鄲,喜曰:“豨不南據漳水,北守邯鄲,吾知其無能為也。
”此時的劉邦,談笑自若中已顯露出了一個日臻成熟的大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峥嵘之氣。
他自己在以往争戰的曆煉中已學會了治國用兵的一系列韬略,從而具備了作為君臨天下的人主所應該有的謀略素質。
完全從奸猾的地痞流氓過渡成了指揮若定的大戰略家。
劉邦時自己的能力已經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是心中有數的。
他自信足以應付一切,因此剁掉幾個往昔欣賞過的英才在他眼裡也算不了什麼。
另外,陸賈勸南越王尉佗降漢,一番話裡正邪兼備,頗可玩味。
南越王割據一方,擁兵自重,并不把漢的軍事實力放在眼裡。
如果選擇的話,他還不是早就歸順了? 陸賈的高明之處在于說了這樣的幾句話:“..漢誠聞之,掘王先人,夷滅王宗族..”如此作法,劉邦不怕,南越王卻深以為憂。
因而歸降。
馬克思說:“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在立身行事時考慮的都不僅僅是自己,還有親戚朋友、父母兄弟、妻子兒女等等。
南越王就是因為顧及到這些才斂手臣服的。
這就是古人常說的“有所不忍者。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割舍不掉的東西,這往往成為一個人失敗的緻命弱點。
高祖在位十二年,崩,年六十二。
惠帝立,呂後臨政。
[呂後時,陳平燕居深念。
陸生曰:“何念之深也?”平曰:“生揣吾何念?”陸生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戶侯,可謂極富無欲矣。
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
”平曰:“然。
為之奈何?”陸生曰:“天下安,注意于相;天下危,注意于将。
将相和,則士豫附;士豫附,天下雖有變,則權不分;權不分,則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
何不交歡太尉,深相交結?”平用其計,竟誅諸呂。
初,呂後之崩也,大臣誅諸呂。
呂祿為将北軍,太尉勃不得入北軍。
時,郦商子寄與呂祿善。
于是乃使人劫郦商,其子往給說呂祿。
呂祿信之,故與出遊,而太尉乃得入北軍誅呂氏也。
]景帝時,吳楚反,征平之。
[帝使太尉周亞夫東擊吳楚,亞夫問父客鄧都尉曰:“策将安出?”客曰: “吳兵銳甚,難争鋒;楚兵輕,不能持久。
方今為将軍計,莫若引兵東,壁昌邑,以梁委吳,吳必盡銳攻之。
将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吳糧道絕,使吳梁相弊。
而糧食竭,乃以全制其極,破吳必矣。
”條侯曰:“善。
” 因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争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也。
” 上許之。
亞夫至荥陽,吳方急攻粱,梁急,請救。
亞夫引兵東北走昌邑,深壁而守。
梁王使使請亞夫,夫守便宜,不肯往,堅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屯吳、楚兵後,絕其饷道。
吳、楚兵乏糧,饑,欲退,數挑戰,終不出。
吳、楚既餓,乃引兵而去。
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吳也。
]崩,太子徹立。
[是為武帝。
] 崩,子弗陵立。
[是為昭帝。
霍光輔政,上官桀害光寵詐為帝兄燕王旦上書,稱光行上林稱跸,又私調校尉。
帝不信,而上宮桀作僞果發,伏誅。
]崩,立武帝孫昌邑王賀。
[賀,昌邑哀王髆之子。
即位二十七日,事有千一百二十七條,霍光廢賀為海昏侯也。
]廢,立武帝曾孫詢。
崩,立太子奭。
崩,立太子骛。
[是為成帝,委政諸舅王鳳等,同日拜鳳兄弟五人為侯,号曰:“五侯。
” 五侯皆專政也。
]崩,立宣帝孫定陶孝王子欣。
崩,立帝弟中山孝王■。
[是為平帝。
帝年幼,為王莽所酖。
崩,立宣帝玄孫嬰。
是為孺子,莽廢嬰自立。
] 【譯文】 高祖在位十二年駕崩,終年六十二歲。
惠帝即位,呂後臨朝聽政。
[呂後執政時,陳平退朝閑居常深自思索。
陸生問:“你為什麼常深深思索?”陳平反問:“你猜猜我思考什麼問題?”陸生說:“你位居上相,奉祿三萬戶,可以說是富貴之極,沒有什麼可想的了。
假使有憂慮,也不過是諸呂與少主争權罷了。
”陳平說:“是。
但是該怎麼辦呢?”陸生說:“天下安定,人們就注意丞相;天下危急,人們就注意将帥。
将相融合,士人就誠心歸附;士人心悅歸附,天下即使發生變亂,權力不會分散;權力不分散,那麼國家就掌握在兩個人的手裡。
你為什麼不深結交太尉,與他交好呢?”陳平采用陸生的計策,後來竟然誅殺了諸呂。
當初,呂後駕崩,大臣誅殺了呂氏家族。
呂祿擔任北軍統帥,太尉周勃不能進入北軍行使軍權。
當時郦商的兒子郦寄與呂祿交好。
陳平于是派人劫持郦商,讓他的兒子去勸說呂祿。
呂祿信了郦寄的活,與郦寄一起出遊,太尉于是得以進入北軍,誅殺呂氏。
]景帝時,吳、楚兩地謀反。
景帝派兵平定了吳、楚。
[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向東攻打吳、楚,周亞夫問父親的門客鄧都尉:“應當采用什麼計策?”鄧都尉回答:“吳國的軍隊精銳,士氣旺盛,難與争鋒;楚國的軍隊輕佻,不能維持多久。
現在将軍的權宜之計,不如帶兵向東,在昌邑修建軍事工事,犧牲梁國,讓吳國攻打,吳兵必然全力攻打梁國,将軍加強防禦,派少量士兵掘開淮泗堤壩。
斷絕吳國糧道,讓吳、梁兩國相互攻擊,等到糧食枯竭,再用全力攻打疲倦的吳軍,一定會打敗它。
”條候周亞夫說:“好!”于是對皇上說:“楚兵骠悍勇猛,難以與其争鋒,希望能犧牲梁國,斷楚兵糧道,才可以制服他們。
” 皇上同意了。
周亞夫到荥陽,吳正急攻梁地,梁地危急,向亞夫求援。
亞夫率兵奔荥陽東北的昌邑,加強防守。
梁王派使臣向亞夫救援,亞夫堅持對作戰有利的行動,不去救援,也不出戰,派弓高侯等人帶兵駐紮在吳、楚軍後面,斷他們的糧道。
吳、楚缺糧,士兵饑餓,想要撤軍,多次挑戰,亞夫的軍隊始終不出戰。
吳、楚軍中缺糧,于是引兵撤退。
周亞夫派出精銳部隊追擊,大敗吳軍。
]景帝駕崩,太子劉徹即位[這是漢武帝]。
武帝駕崩,兒子弗陵即位。
[這是漢昭帝。
霍光輔佐處理政事,上官桀誣陷霍光驕縱,假稱是皇帝的哥哥燕王劉旦上書,說霍光行幸上林苑,卻聲言帝王出行,又私自調校尉使用,昭帝不相信。
後來上官桀謀害霍光的事被發現,上官桀伏法。
]昭帝駕崩,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即位。
[劉賀是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在位二十七天,做違禮的事有一千多條,于是霍光廢賀為海昏侯。
]廢掉昌邑王劉賀,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
劉詢駕崩,立太子劉奭為帝。
劉奭駕崩,立太子劉骜。
[這是成帝。
成帝把政權托付給舅舅王鳳等人,即位同一天,封王鳳兄弟五人為侯爵,号稱五侯。
五侯都掌握大權。
]成帝駕崩,立宣帝的孫子定陶恭王的兒子劉欣為帝。
劉欣駕崩,立他的弟弟中山孝王劉■為帝。
[這是平帝。
平帝年幼,被王莽毒殺。
平帝駕崩,王莽立宣帝玄孫劉嬰為帝。
這就是孺子嬰。
後來王莽廢掉劉嬰,自立為帝。
] 僞新室王莽者,成帝舅王曼之子,元帝王皇後之侄也。
元帝崩,成帝即位,以元舅鳳為大司馬,兄弟五人皆為侯。
[元帝皇後,魏郡王禁之女。
生成帝時,鳳秉政。
同日封兄弟五人為侯。
]曼早卒,鳳将薨,以莽托太後,封為新都侯。
五侯竟為僭,起治第舍,莽幼孤貧,獨折節恭謹。
當世名士,多為莽言,上由是賢之,拜為侍中。
[莽結交将相,收贍名士,赈施賓客,故虛譽隆洽,傾熾其諸父矣。
]時,成帝廢許後,立趙飛燕,飛燕女弟為昭儀。
昭儀害後宮皇太子,帝無嗣,乃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
[欣者,宣帝孫,成帝弟之子。
初,王祖母傅太後陰為王求為漢嗣,私事趙皇後、昭儀及帝舅王鳳,故勸立之。
]莽以發定陵侯淳于長大奸,拜為大司馬,[初,長與許皇後姊孊私通,因孊賂遺長。
長許欲白上為左皇後。
時,王根輔政,久病。
長嘗代根。
莽心害長寵,白根曰:“長與許貴人私交通,見将軍久病,私喜。
”根怒,令莽白長,長下獄死。
]時年三十八。
成帝崩,哀帝即位。
立皇後傅後。
[後即帝祖母,定陶恭太後從女弟也。
]封後父傅晏為孔鄉侯。
帝母丁後曰恭皇太後,舅丁明為安陽候。
莽乞骸骨,避丁、傅也。
哀帝崩,時莽以侯在第。
太皇太後令莽備佐喪事,複為大司馬。
征立中山王為帝,太皇太後臨朝,莽秉政,百官總己以聽于莽。
[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以王尋、王邑為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典樞機,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牙,皆以才能并任顯職。
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意而顯奏之。
莽因固讓,示不得已,上以感太後,下以取信于衆庶。
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
莽令益州諷群臣,奏言莽功德比周公,宜賜号“安漢公”。
]平帝崩,莽征宣帝玄孫廣成侯子嬰立之,年三歲。
遂謀居攝,如周公故事。
[時,元帝統絕。
宣帝曾孫五人,莽惡其長者,托以蔔相宜吉,乃立嬰也。
] 【譯文】 僞新朝皇帝王莽,是成帝的舅舅王曼的兒子,元帝王皇後的侄子。
元帝駕崩,成帝即位,拜大舅王鳳為大司馬,王鳳兄弟五人都封受侯爵。
[元帝的皇後是魏郡王禁的女兒。
皇後生成帝時,王鳳秉政。
成帝即位同一天,封兄弟五人為侯爵。
]王曼早逝,王鳳臨死之前把侄子王莽托付給太後,封為新都侯。
五侯争先超越侯爵禮儀,建造華美的宮室。
隻有王莽年幼,孤單貧弱,屈已下人,對人恭敬、做事謹小慎微。
當時的許多名士都替王莽說好話,皇上因此認為王莽是個賢能的人,拜他為侍中。
[王莽結識交往将相,收羅供養名士,赈濟施恩惠給賓客,所以有許多虛浮的聲譽,威盛超過了幾個叔叔。
當時,成帝廢掉許皇後,立趙飛燕為皇後,立趙飛燕的妹妹為昭儀。
昭儀謀害了後宮皇太子,皇帝沒有後嗣,于是立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
[劉欣是宣帝的孫子,成帝弟弟的兒子。
當初,劉欣的祖母傅太後暗地為他謀求漢朝的正嗣,私下求趙皇後、昭儀和成帝舅舅王鳳等人,所以他們勸皇帝立劉欣為皇太子。
]王莽因為發現定陵侯淳于長與許貴人勾結的事,被拜為大司馬。
[當初,淳于長與許皇後的姐姐許孊私下勾結,于是許孊賄賂淳于長。
淳于長答應要請皇帝封許孊為左皇後。
當時王根輔佐朝政,長期卧病,淳于長代理王根的職務。
王莽心裡怕淳于長得寵,對王根說:“淳于長與許貴人私下勾結,見将軍長期卧病,暗自歡喜。
”王根大怒,命令王莽參奏淳于長。
淳于長因此入獄身死。
]時年三十八歲,成帝駕崩,哀帝即位,立傅後為皇後,封傅皇後的父親傅晏為孔鄉侯,皇帝的母親為恭皇太後,皇帝的舅舅丁明為安陽候。
王莽請求告老還鄉,躲避丁、傅兩人。
哀帝駕崩,當時王莽由于侯爵的身分得以住在私宅裡,太皇太後命王莽等主持喪事,又封他大司馬。
征立中山王為帝。
太皇太後臨朝聽政,王莽執掌大權,文武百官各統己職,聽命于王莽。
[歸附順從王莽的人就得到提拔,忤逆怨恨他的人就被殺害。
王莽用王尋、王邑為自己的心腹,甄豐、甄邯主管刑罰,平晏掌管機要,劉歆掌管禮樂法度,用孫建為親信,他們都靠自己的才能官居顯要職位。
王莽外表矜嚴,言語正直,想要做什麼,隻要稍微用表情和眼色暗示一下,黨羽就秉承他的意思明奏皇帝。
王莽假惺惺地反複推讓,表明自己不得已做這些事。
上使太後感動,下取得百姓的信任。
越地裳氏輾轉獻上白野雞一隻,黑野雞兩隻。
王莽暗示益州上書群臣,群臣再上奏,說自己功德可與周公相比,應封為“安漢公”。
] 平帝駕崩,王莽征宣帝玄孫廣成候的三歲兒子劉嬰立為皇帝。
于是王莽謀劃篡位,臨朝處理政務,象以前的周公那樣。
[當時,元帝劉統沒有後嗣,宣帝有曾孫五個人。
王莽惡厭長曾孫,假托用蔔筮之法選擇合适善良的人,于是立劉嬰。
] 東都太守翟義反,敗死,莽自謂威德遂盛,獲天人之助,用銅匮符命,遂即真。
其九年,赤眉賤起。
十四年,世祖起兵,與王匡等共立劉聖公為更始皇帝。
[更始,即世祖族兄。
世祖及兄伯升與新市、平林兵士王匡等合軍攻棘陽。
]莽遣王尋、王邑擊更始。
二人兵敗于昆陽,漢兵遂入城中,人皆降。
莽走漸台,藏于室中北隅間,校尉公孫賓就斬莽,遂傳首詣更始于宛。
【譯文】 東都太守翟義謀反,事敗身死。
王莽自以為威望功德更大,得到上天和人事的幫助,于是用銅制符,稱自己為代理皇帝,不久即真的篡位。
王莽九年,赤眉軍起義。
王莽十四年,世祖起兵,與王匡等人擁立劉聖公為更始皇帝。
[更始帝是世祖的同族兄長,世祖與自己的哥哥劉伯升以及新市、平林兵的起義軍王匡等人合軍攻打棘陽。
]王莽派王尋、王邑攻打更始的軍隊。
二人在昆陽大敗。
漢軍進入昆陽,城中百姓都投降了。
王莽逃到漸台。
藏到屋中北牆角,校尉公孫賓于是殺了王莽,把王莽的頭轉交到宛地給更始皇帝。
世祖先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
高皇帝之九代孫也。
王莽末,天下連歲災蝗,寇盜蜂起。
[莽末,南方饑馑,人民群入野澤,掘凫茈食,更相侵奪。
新市人王匡等為平理争訟,遂推為渠帥。
]時世祖避吏新野,因賣谷宛,宛人李通以圖谶說世祖。
[通父守,好谶記。
通素聞守說雲:“劉氏複興,李氏為輔。
”私嘗懷之。
及下江,新市兵起,通弟轶乃共計議曰:“今四方擾亂,新室且亡,漢當更興。
南陽宗室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衆,可與謀大事。
” 通曰:“吾意也。
”會世祖避事在宛,通聞之,即遣轶迎世祖,遂相約結。
初,世祖與伯升、鄧晨俱之宛,與穰人蔡少公等燕語。
少公頗學圖谶,言劉秀為天子。
或曰:“是國師劉秀乎?”世祖笑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
後因謂世祖曰:“王莽殘暴,盛夏斬人,此天亡之時。
往時會宛,語獨當應耶!”世祖笑。
及漢兵起,鄧晨遂往從之。
]世祖于是與通弟李轶起于宛,兄伯升起于舂陵,鄧晨起于新野,會衆兵擊長聚。
【譯文】 漢世祖光武皇帝名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是漢高祖的九代孫。
王莽末年,天下連年發生蝗災,各地匪寇盜賊蜂起。
[王莽末年,南方發生饑荒,百姓都到田野、水邊挖荠充饑,常常互相搶奪。
新市王匡為他們評是非,于是大家推舉王匡為渠帥。
]當時世祖到新野逃避官吏追捕,因為到宛地賣谷子,宛人李通拿圖谶遊說世祖。
李通的父親李守愛好圖谶。
李通平素聽父親說:“劉氏複興,李氏為輔。
”私下記住了。
等到南下長江,新市人起兵,李通弟弟李轶與李通商議:“現在天下混亂,王莽新室将要滅亡,漢朝必當再興起。
南陽的皇族宗室隻有劉伯升兄弟倆博愛寬容,能用人。
可以與他們共同謀劃大事。
”李通曰:“正合我的主意。
”正趕上世祖在宛地逃避官吏追捕,李通聽說,立即就派李轶迎接世祖,于是三人約定聯合起來。
當初世祖與哥哥伯升及鄧晨一同到宛,與穰地人蔡少公等人私下交談。
蔡少公頗通圖谶,說:“劉秀能成為天子。
”有人問:“是國師劉秀嗎?”世祖大笑曰: “何以知道是不是我呢?”在坐的人也都跟着大笑,鄧晨心中暗自歡喜。
後來他對世祖說:“王莽執政殘暴,盛夏斬首犯人,這是上大要滅亡他的時候了。
過去在宛地聚會說的話難道要應驗了嗎?”世祖微笑不語。
到世祖起兵,鄧晨立即率軍跟從世祖。
]世祖于是與李轶起兵宛城,哥哥劉伯升起兵舂陵,鄧晨起兵新野,各路軍會合共同攻打長聚。
新市人王匡等立劉聖公為天子,而害伯升,[劉玄,字聖公,世祖族兄也。
避吏平林,王匡等立之。
初,伯升自王莽篡漢常憤,懷匡複社稷之慮。
不事家人之居業,傾身破産,交結天下雄俊。
王莽末,盜賊群起。
伯升召諸豪傑計議,于是使賓客鄧晨起新野,世祖、李轶起于宛,伯升發舂陵,子弟七八千人,部署賓客,自稱“柱天都部”,使劉嘉誘新市、平林兵王匡、陳牧等合軍而迸,屠長聚。
諸将議立劉氏,以從人望,豪傑鹹欲歸伯升。
而新市、平林将帥樂放縱,憚伯升威明,貪聖公懦弱,先定策,立之,然後召伯升示其議。
伯升曰:“諸将軍欲尊立宗室,德甚厚焉,愚鄙之見,竊未有同。
今赤眉起青徐衆數十萬,聞南陽立宗室,恐赤眉複有所立,如此,将内自争。
令王莽未滅,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損,權非所以破莽也。
且首唱号,鮮有能遂,陳勝、項羽即其事也。
舂陵去宛三百裡耳,未足為攻而遽自尊立,為天下準的,使後人承吾弊,非計之善者也。
今且稱王以号令,若赤眉所立者賢,則相率而往從之;若無所立,破莽,除赤眉,然後舉尊号亦未晚也,願善詳思之。
”諸将不從,遂立聖公。
由是,豪傑失望。
伯升都部将劉稷勇冠三軍,聞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劉伯升兄弟也。
更始何為者耶?”更始君臣聞而心忌之。
乃陳兵數千收稷,将誅之,伯升固争。
李轶、朱鲔因勸更始并執伯升,即日害之。
李轶與世祖既隙,後因馮公孫緻密書,求效誠節,鹹勸秘之。
世祖乃班露轶書曰:“李季文多詐,不信人也。
”今移其書告守、尉。
書既宣露,朱鲔使人殺轶也。
]号更始元年。
更始使世祖為偏将軍,徇昆陽。
王莽聞漢帝立,大懼。
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将兵育萬,擊世祖于昆陽。
世祖破之。
[初,伯升拔宛己三日,世祖尚未知,乃僞使人持書報城中,雲“宛下兵到”,而佯堕,下其書,尋、邑得之不喜。
諸将既經屢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世祖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出,沖中堅。
尋、邑陣亂,乘銳奔之,遂殺王尋。
莽兵大潰,走者自相騰踐,奔殆百餘裡。
間會大雷風,雨下如注,滍水盛溢,虎豹皆戰栗,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之不流。
]三輔豪傑,共誅王莽,傳首詣宛。
更始以世祖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河,鎮慰州 郡。
[鄧禹杖策北渡河,追世祖。
世祖見禹甚歡,謂曰:“我得專封拜,先生遠來,甯欲仕乎?”禹曰:“不願也。
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世祖笑,因留宿禹。
進說曰:“更始雖都關西,令山東未安。
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号往往群聚。
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
諸将皆庸人崛起,志在财帛,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
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
四方分崩離析,形勢可見。
明公雖建善輔之功,猶恐未可成立。
于令之計,莫如延覽英雄,務悅人心,立高祖之業,救萬人之命,以公而慮之,天下不足定也。
”世祖大悅,及從至廣阿,披與地圖指示禹曰:“天下郡國如是,今始得其一。
子前言以吾慮之,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令海内散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也。
古之興者,在德厚薄,不以小大。
”世祖笑悅,又馮異說世祖曰:“人思漢久矣。
今更始諸将,縱橫暴虐,所至虜掠,百姓失望,無所依戴,今公專命方面,施行恩德。
夫有桀纣之亂,乃見湯武之功。
人久饑渴,易為充飽,宜急分遣宮屬巡行郡縣,理冤結,布惠澤。
”世祖納之也。
]王郎詐為成帝子子輿,立為天子,都邯鄲,遣使降下郡國,世祖滅之。
[王昌一名王郎,趙國邯鄲人也。
素為蔔相,常以河北有天子氣,時趙缪王子林好奇數,任俠于趙、魏間,而郎與之善。
初,王莽篡位,長安中或稱成帝子子輿者,莽殺之。
郎緣是稱真子輿雲。
更始元年冬,林等率車騎數百,晨入邯鄲城,立郎為天子。
世祖進攻邯鄲,郎少傅李立為反間,開門内漢軍,遂拔邯鄲,斬王郎。
收文書,得人吏與郎交關,謗毀者數千章。
世祖不省,會諸将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也。
”] 【譯文】 新市王匡等人立劉聖公為天子,殺害了劉伯升。
[劉玄,字聖公,世祖的同族兄長。
在平林逃避官吏追捕時,王匡等人擁立他為帝。
當初,自從王莽篡奪漢朝王位,劉伯升常常忿懑,思慮匡複社稷的事,不經營家中的産業,傾蕩家産,結交天下英雄豪傑。
王莽末年,盜賊蜂起,劉伯升召集豪傑商議起兵讨伐王莽。
于是派親近之客鄧晨從新野舉兵,世祖、李轶從宛地起兵,伯升從舂陵起兵,子侄共有七八千人,安排歸順的人,自稱為“柱天都部”,又派劉嘉利誘新市、平林兵首領王匡、陳牧等人合軍前進,一同攻打長聚。
諸将計議立劉氏兄弟為首領,來順從衆人的願望,豪傑都立劉伯升為王。
但是新市、平林的将帥都喜歡放縱,害怕劉伯升的威嚴聖明,喜歡劉聖公膽小懦弱,就預先制定計策,立劉聖公為帝,然後召見劉伯升,說明他們的計議。
劉伯升說:“各位将領要尊立漢朝宗室,功德不小。
以我的愚見,還有不贊同之處。
現在赤眉軍發動起青徐地區的幾十萬人,聽說南陽兵立漢朝宗室為帝,恐怕會又自立一個君主。
這樣,義軍内部将要自相殘殺。
現在王莽未消滅,而宗室之間卻相互攻伐,這是讓天下人對我們産生懷疑,自己損害自己而非打敗王莽的好辦法。
況且首先起兵稱立帝号的,很少有能最後成功的,陳勝、項羽就是這樣的例子。
從舂陵到宛地三百多裡,沒攻下幾座城池,急忙自己尊立為帝,成為天下人攻擊的靶子,讓後來起兵的人抓住我們的不利處,這不是一條妙計。
但事已至此,暫且稱王自立,發布号令,假如赤眉軍所擁立的君主賢明,我們就去歸順他;如若沒有擁立,打敗王莽後,剪除赤眉軍,再擁立皇帝也不遲。
希望你們大家好好考慮。
”各将領不聽從劉伯升的意見,于是立聖公為帝。
因這件事,天下豪傑大失所望。
劉伯升的部将劉稷勇冠三軍,聽說擁立聖公為更始皇帝,大怒,說:“本來起兵共同謀劃天下大事的是劉伯升兄弟,更始是幹什麼的?”更始君臣聽說這件事後,内心忌憚劉稷,列兵幾千人捉住劉稷,要殺掉他,劉伯升據理力争。
李轶、朱鲔于是勸說更始帝把劉伯升也一起抓起來,當天就殺了他倆。
李轶與世祖于是有了仇怨。
後來李轶靠馮公孫送秘信給世祖,請求效忠,大家都勸世祖收留他。
世祖于是微露李轶信給衆人看,說:“李轶信中多詭詐之詞,讓人不能相信。
”于是把李轶的信交給守尉,信的内容已經公開披露,朱鲔派人殺了李轶。
]建号更始元年。
更始封世祖為偏将軍攻打昆陽。
王莽聽說起義兵擁立漢朝宗室為帝,非常害怕,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帶兵百萬去昆陽讨伐世祖,世祖大敗王莽的軍隊。
[當初,劉伯升帶兵攻下宛地已經三天了,世祖還不知道,假裝派人到昆陽城中報信,謊稱宛地援軍到了,送信人假裝跌倒,把信掉在地上,王尋、王邑得到信,看後不高興。
世祖手下的諸将領屢戰屢勝,士氣大盛,無不以一當百,世祖于是率敢于赴死士兵三千人,從城西門沖出,直入敵軍的中軍。
王尋、王邑陣營大亂,世祖率軍趁着銳氣急追敵軍,殺了王尋。
王莽的軍隊大敗,逃跑的人自相踐踏,一直逃跑近一百多裡。
正趕上風雨交急,大雨傾盆,滍河水暴漲,溢過兩岸堤壩,淹死的人數以萬計,連滍水都被堵塞。
]三輔地區的豪傑共同誅殺了王莽,帶着他的腦袋到宛地見更始帝。
更始帝讓世祖任大司馬的職務,拿着符節北渡黃河,鎮守撫慰北方州郡。
[鄧禹騎馬北渡黃河,追擊世祖。
世祖看見鄧禹非常高興地說:“我有任命官吏的特權,先生遠來,想在我手下任職嗎?”鄧禹說:“不願意。
你威望德行超越四海,我鄧禹如果能效微薄之力,将來就能名垂史策。
”世祖大笑,于是留宿鄧禹。
鄧禹進一步勸說道:“更始帝即使集軍關西,太行山以東也不會安甯。
赤眉、青犢這些軍隊常常打着起義軍的旗号成千上萬地聚集三輔。
更始的軍隊還沒有挫敗過它,它也不聽更始的号令,各将領都是從平庸的人中崛起的,志在獲得錢财,争相使用武力,隻是每天自尋快樂罷了。
沒有一個忠良明智,深謀遠慮,想要尊立君主安撫百姓的人。
四面分崩離析,局勢是可以看出來的。
你雖然有建立藩國和輔佐的大功,恐怕還不能有所成就。
當今之計,不如招納英雄豪傑,取悅民心。
重建高祖的大業,拯救天下百姓的性命,你考慮到這些事情,天下不怕不安定。
”世祖聽後非常高興。
及至随世祖到廣阿,世祖展開地圖指給鄧禹看,說:“天下郡國那麼多,我現在隻得到其中的一個,你以前說考慮到這些事情,天下不怕不安定是什麼意思。
”鄧禹說:“現在天下分散混亂,人民思念聖明的君主,就好象兒子思念母親。
古代君主興起的原因在于厚施德行給百姓,而不在地方的大小。
” 世祖非常高興。
馮異勸世祖說:“百姓思念漢朝很久了。
現在更始手下的各将領驕橫暴虐,所到之處,搶劫掠奪,百姓對此很失望,但又沒有可以依靠擁戴的明君。
現在你在北方有特權,可以不必請示,自行決定軍政事務,施予百姓恩德。
隻有有桀、纣的殘暴混亂,才能顯示出商湯、武王的功勞。
現在百姓長期挨餓,容易讓他們吃飽。
當務之急應當趕快派官吏巡行各郡縣,審理冤案,施行恩惠。
世祖聽取了他的建議。
]王郎假稱自己是成帝的兒子子輿,自立為大子,定都邯鄲,派遣使臣讓各郡國投降,世祖滅掉王郎。
[王昌又名王郎,趙國邯鄲人。
平素以蔔相為業,常認為河北有天子氣象。
當時,趙缪王的兒子劉林喜好奇異之術,在趙、魏間行俠,王郎與他們交好。
當初王莽篡位,長安城中有稱自己是成帝兒子子輿的,被王莽殺掉了。
郎于是稱自己是真正的子輿。
更始元年冬天,劉林等人帶領車輛、馬匹好幾百,早晨進入邯鄲城,立王郎為天子。
世祖進攻邯鄲,王郎的少傅李立為内應,打開城門迎接漢軍,于是世祖攻克邯鄲,殺了王郎。
世祖收集公文,得到官吏與王郎有關毀謗世祖的有幾千章。
世祖不檢查,召集各将領燒掉它,并說:“這是為讓那些有反複行為的人安心。
” 世祖威聲日盛,更始疑慮,乃遣使立世祖為蕭王,令罷兵,與諸将有功者還長安。
遣苗曾為幽州牧,韋順為上谷守,并北之郡。
[時世祖居邯鄲宮,耿弇請間,說曰:“今更始失政,君臣淫亂,諸将擅命于畿外,貴戚縱橫于都内,天子之命不出城門,所拜牧守辄自遷易,百姓不知所從,士人莫敢自安,虜掠财物,劫掠婦女,懷金玉者,至不生歸。
元元叩心,更思王莽。
又銅馬、赤眉之屬數十輩,數及百萬,聖公不能辨也,其敗不久。
公首舉事南陽,破百萬之軍。
今定河北,據天府之地,以義征伐,發号響應,天下可馳檄而定。
天下至重,不可令他姓得之。
聞使者從西方來,欲罷兵,不可從也。
今吏士死亡者多,弇願北歸幽州,益發精兵,以集大計。
”世祖大悅。
弇歸上谷,斬韋順等。
]世祖辭不就征,斬苗曾等,自是始貳于更始。
【譯文】 世祖的威望名聲日漸大噪,更始開始疑慮,于是派使臣封世祖為蕭王,命令世祖罷兵,與其他有功的将領一起返回長安。
派苗曾擔任幽州牧,韋順任上谷守,并管理北方的州郡。
[當時世祖住在邯鄲宮中,耿弇請求摒開左右與世祖私談,說道:“現在更始朝政治混亂,君臣淫亂,将領在京師外擅自發令,不受節制,貴族國戚在京都内驕橫霸道,天子的命令沒出城門,所任命的牧、守動辄自己升遷改變,弄得百姓無所适從,士人不敢安心。
官吏擄掠财物,劫掠婦女,有些錢财珠寶的人,到了不能活着回家的地步,百姓頓足捶胸,反而思念王莽當朝的時候。
另外,象銅馬,赤眉之類的起義軍有幾十個,數量有近一百萬,而劉聖公卻不能管理,失敗必在眼前。
你首先從南陽舉事,攻破了王莽的百萬大軍。
現在你平定黃河以北,占有天府之國,憑德義來征戰讨伐,隻要你一發号令,必然有人響應,天下可以很快地通過傳遞檄文而平定了。
國家是最重要的,不可以讓外姓的人得到。
聽說使臣從西面都城過來,想要讓你罷兵,千萬不能聽從。
現在你手下将士死傷的很多,我願意北回幽州,多發精兵,來成就國家大計。
”世祖聽後大悅。
耿弇回到上谷,殺了韋順等人。
]世祖推辭,不接受封号,也不聽從征召返回長安,殺了苗曾等人,從此以後與更始朝分道揚镳。
是時,長安政亂,四方背叛,皆平之。
[粱玉劉永擅命睢陽,公孫述稱王巴、蜀,李憲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号為楚黎王,張步起琅琊,董憲起東海,岑延起漢中,田戎起夷陵,并置将帥,侵略郡縣。
又有赤眉、銅馬之屬,不可勝計。
初,銅馬降,降者猶不自安。
世祖知其意,敕令各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