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反經十三

關燈
,未可謂大忠,何者?昔秦時,趙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秦之亂,正先趣之。

    ’今臣得出守郡,唯陛下毋使臣當正先之死,為姚平所笑。

    ” 由此而觀之,夫正先之所謂忠,乃促秦禍,忠何益哉?] 【譯文】 戰國時的法家慎到說過:“做個忠臣固然是好的,但忠臣并不能救亂世,相反,如果是處在一個混亂的、百廢待興的時代,忠臣隻會加重那個時代的混亂。

    ”如何理解這個道理呢?舜的父母很壞,卻生了舜這樣一個聖賢的好兒子。

    舜的父親一次次要把親生兒子舜置于死地,舜每次都逃過了劫難,原諒了父親。

    夏朝的桀是最壞的皇帝,卻出了不少忠臣,結果使他的過錯顯得格外突出,真象是罪惡滔天一樣。

    孝子不會出在慈父之家。

    [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

    ”意思是說,家庭有了變故,有了危機,才能看出兒女的孝引來。

    ]忠臣不會産生在聖明的君王執政的時代。

    [老子說:“國家昏亂有忠臣。

    ” 隻有當國家、民族處在生死存亡之際,才會有忠臣出來殉國赴難。

    ]一個英明的領導人懂得了這個道理後,就會要求部下既要盡忠,但不能過分,所管的事、所負的責任不能超越其職權範圍,否則,就走到了忠的反面。

     [漢朝的名臣、易學大師京房在中央政府當官的時候,因政見不同與石顯有了矛盾,後來京房被下放到魏郡做太守,而石顯還在中央。

    京房害怕了,就上書給皇帝說:“我的學生姚平對我說,我對你隻是小忠,還說不上是大忠。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前秦始皇在位的時候,趙高用事,有一個叫正先的臣子,看出趙高居心叵測,就非難、諷刺趙高,被趙高假以罪名殺了,從此趙高在政治上樹立了威信,形成了趙高欺上瞞下、一手遮天的政治勢力。

    到了秦二世,天下大亂,趙高指鹿為馬,也可以說是正先促成的。

    現在我京房奉你的命令出來做地方官,希望你不要讓我落個忠臣正先那樣的下場,那就要讓我的學生姚平恥笑了。

    ” 由京房所講的這個故事看,正先揭發趙高的陰謀,對秦始皇可說是忠了,可是這忠的結果,是自己腦袋搬家不說,反而促使趙高形成了專權的黨羽和亂政的權力,最後導緻天下大亂。

    那麼這忠又有什麼好處呢?] 莊子曰:“将為胠箧探囊發匮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鐍。

     此世俗之所謂智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匮揭箧,擔囊而趨。

    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有不為盜積者乎?”——[反智也。

    孫子曰:“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譯文】 莊子說:做小偷、扒手一類的盜賊,或是溜門撬鎖,或是從别人的口袋裡、皮包裡偷東西,為了預防這些小偷,人們有了财寶,總是小心翼翼地放在保險櫃、珠寶箱裡,外面還要層層捆紮,加上大鎖,生怕不牢固。

    這種防盜的做法,曆來所世俗的人們當做是聰明智慧的表現。

    可是如果一旦汪洋大盜來了,把皮箱、保險櫃連鍋端走,這時大盜唯恐你捆得不緊,鎖得不牢呢。

     這樣看來,以前被認為有腦子的人,不正是在為強盜儲蓄、保管财富嗎? [這就是智慧的反撣。

    所以孫子兵法說:“敵人裝備的越好,對我們越有利,隻要把敵人打垮了,把裝備拿過來,就成了敵人在為我們裝備。

    ”] 其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網罟之所布,束褥之所刺,方二千餘裡,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闾鄉裡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并與聖智之法而盜之,故田成有乎盜賤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代而有齊國,則是不獨竊齊國,并與其聖智之法,以守其盜賤之身乎?——[反聖法也。

     昔叔向問齊晏子曰:“齊其如何?”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勿知。

    齊其為陳氏矣。

    公棄其人而歸于陳氏。

    齊舊四量:豆、區、釜、鐘。

    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

    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鐘乃大矣。

    以家量貸,而以公收之。

    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魚鹽蜃蛤,弗加于海;人三其力,二于公而衣食其一。

    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屢賤踴貴,人多疾病,而或燠休之。

    其愛之如父母,歸之如流水,欲無獲人,将焉避之。

    ] 【譯文】 至于那些被稱為聖人的,能說沒有不為大盜儲蓄、保管精神财富和物質财富的嗎?肯定是有的。

    怎麼知道呢?田成子弑齊君盜其國就是一例。

     從前,齊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城鎮相連,人口衆多,一派繁榮景象。

    市場上擺滿了生猛海鮮,田野上人歡馬叫,方圓二千餘裡,舉國上下,國家典章制度的建立,城鎮鄉村的組織規劃,哪一樣不是依照他們的開國聖人姜太公的做法呢?等到後來竊國大盜田成子一出來,殺了齊簡公,偷竊了齊國,田成子所到手的,又豈隻是一個齊國,而且把齊國幾百年間形成的好的政治制度,都偷過來了。

    所以曆史上雖然罵田成子是竊國大盜,但他一旦權勢到手,就象堯舜一樣,安安穩穩地做了齊國的國王,國際上一樣恭維他,一樣承認他,到底還傳了十二代。

    由此看來,田成子不但偷了齊國,而且偷了姜太公開創的聖明的政治制度,這些權勢、法規又反過來保護了這個大強盜。

    [這就是好的政治制度的反作用。

     從前晉國大夫叔向問齊國的宰相晏子:齊國的前途怎麼樣?晏子說:現在已經是沒落的時代,我也不知道了。

    齊國終究要屬于陳氏家族的。

    齊國遺棄了人民大衆,人民都投到陳家的懷抱中去了。

    就拿計量這件事來說吧,齊國的計量辦法,原來分為豆、區、釜、鐘四級,以四升為一豆,依次逢四進一,進到一釜的時候,十釜才是一鐘。

    陳家居然自己設立計量标準,不用四級而用三級,每級加一倍,進到一鐘,量就大得多了。

    他以私自定的計量标準大鬥借貸,以公家的标準小鬥收進,結果老百姓的财富都送到他那裡去了。

     他家的山貨木材堆積如山,海鹽魚蝦,也不比海裡的少了。

    老百姓出三分力,兩分歸公,一分用以養家糊口,可是歸公的東西都是僞劣殘次,負責公務的三老,窮到不得溫飽的地步。

    國内所有市場上的東西,普通的鞋子,窮人買不起就大削價,但是高級衣料,富人搶着要,價錢高的吓人。

    整個國家給弄得窮的越窮,富的越富。

    窮苦人大多數貧病交加,可是到處聽到關于陳家撫慰窮苦百姓的宣傳。

    人心都被陳家騙去了,老百姓愛戴陳家象愛父母一樣,象江河歸大海一樣歸附了陳家。

    整個齊國想不被陳家收買,怎麼可能呢。

    齊國的災禍,是難以避免的了。

    ] 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

    入先,勇也。

    出後,義也。

    知可否,智也。

    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來之有也。

    ” [後漢末,董卓入朝,将篡位,乃引用名士。

    範晔論曰:“董卓以虓阚為情,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彜倫,毀裂畿服。

    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厭其快,然猶折意缙紳,遲疑淩奪,尚有盜竊之道焉。

    ”] 【譯文】 強盜問他的頭目盜跖:“當強盜也有道嗎?”強盜頭子說:“當然有啊! 天下什麼事能離得了道呢?當強盜的學問大着呢!首先是‘妄意’——估計某處有多少财寶,值不值得動手,要計算得準确周到,——聖也;動手的時候,别人在後面,自己先進去,這是要有勇于犧牲精神的,——勇也;得手之後,别人先撒退,自己最後走,有危險自己承當,——義也;判斷某處可不可以去搶劫、偷盜,什麼時候去才能成功,這是需要智慧的,——智也;東西搶到以後,大塊分金,大塊吃肉,平均分配,——仁也。

    仁義智勇聖,這五條标準不具備而能成大盜的,天下沒有這個道理。

    ” [後漢末年,漢獻帝在位的時候,董卓到中央政府做官,在他圖謀篡位之前,禮先下士,很會捧敬當時的知名學者如蔡邕等人。

    撰寫《後漢書》的範晔在總結董卓篡權的曆史教訓時寫道:“董卓這人本性野蠻殘暴,有如虎狼,碰上漢朝末年政權剝落崩塌的局面,給了他野心得逞的機會,倫理道德被他踐踏,綱常制度被他破壞,毀壞分裂了中央政權。

    象董卓這樣開人胸膛,剁人手足,殘酷得吃人不吐骨頭的人,就是殺盡了天下人都不會稱心。

    但是就是這樣壞透了的人,對于知名度高的文人學者,還懂得故意表演禮先下土那一套,以便慢慢地、一點一滴地侵淩篡奪東漢政權,所以不要看董卓粗魯殘暴,殺人如麻,他很懂盜竊之道,很懂怎樣去偷盜别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