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品目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人與人是不同的,德有高下,性有賢愚。
你知道何為聖人,何為智者,何為英雄,何為豪傑,何為儒、法、術、道..嗎?知道了各類人等的确切定義,做人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一個怎樣的人,管人才能知道管的是些什麼樣的人。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統,莫不勞聰明于品材,獲安逸于任使。
故孔子曰: “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聖,有賢。
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 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格:法],不擇賢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
此則庸人也。
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
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率猶述也];雖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處也。
是故智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所謂,言之要也];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
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則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
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忌,怨害也],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笃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終不可及者。
此君子也。
[油然,不進之貌也。
越,過也。
孫卿曰:“夫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已;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不誘于譽,不怨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謂之君子也。
”] 所謂賢者,德不逾閑[閑,法也],行中規繩,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傷其身[言滿天下,無口過也],道足化于百姓而不傷于本[本亦身也],富則天下無菀财[菀:積],施則天下不病貧。
此則賢者也。
所謂聖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究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鹹情性,明立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鄰,以喻界畔也]。
此聖者也。
【譯文】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國家成就一統天下之基業的資本,沒有比辯别人才之高下,并量才使用這件事更重大的了。
如果能這樣做,那作帝王的就能使良己既顯得耳聰目明,又顯得安閑良在。
孔子說:“人分五個層次:庸人,士人,君子,聖人,賢人。
若能清清楚楚的分辨這五類人,那麼長治久安的統治藝術就全明白了。
” 那些被稱作庸人的,内心深處沒有任何嚴肅慎重的信念,做事馬馬虎虎,有頭無尾,為人處事從不善始善終,滿口胡言,不三不四。
所結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獨沒有品學兼優的高人。
不是紮紮實實地安身立命,老老實實地做事做人。
見小利,忘大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迷戀于聲色犬馬,随波逐流,總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諸如此類的表現的,就是庸人。
那些被稱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則。
雖不能精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來都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雖不能把各種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稱道之處。
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隻要有一點,就務必要徹底明了;言語理論不求很多,但隻要是他所主張的,就務必中肯簡要;他所完成的事業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務必要明白為什麼。
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确,言語既然扼要得當,做事既然有根有據,猶如人的性命和形體一樣和諧統一,那就是一個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獨立的知識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難改變他的。
所以富貴了,也看不出對他有何增益;貧賤了,也不會對他有什麼損失——這就是士人,亦即知識分子的主要特點。
君子特征是說話一定誠實守信,心中對人不存忌恨。
秉性仁義但從不向人眩耀,通情達理,明智豁達,但說話從不武斷。
行為一貫,守道不渝,自強不息。
在别人看來,顯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并無特别出衆之處,然而真要趕上他,卻很難做到。
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對于什麼是君子,荀子的看法是:“君子可以做到被人尊重,但未必一定要讓人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相信,
你知道何為聖人,何為智者,何為英雄,何為豪傑,何為儒、法、術、道..嗎?知道了各類人等的确切定義,做人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一個怎樣的人,管人才能知道管的是些什麼樣的人。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統,莫不勞聰明于品材,獲安逸于任使。
故孔子曰: “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聖,有賢。
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 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格:法],不擇賢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
此則庸人也。
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
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率猶述也];雖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處也。
是故智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所謂,言之要也];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
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則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
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忌,怨害也],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笃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終不可及者。
此君子也。
[油然,不進之貌也。
越,過也。
孫卿曰:“夫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已;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不誘于譽,不怨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謂之君子也。
”] 所謂賢者,德不逾閑[閑,法也],行中規繩,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傷其身[言滿天下,無口過也],道足化于百姓而不傷于本[本亦身也],富則天下無菀财[菀:積],施則天下不病貧。
此則賢者也。
所謂聖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究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鹹情性,明立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鄰,以喻界畔也]。
此聖者也。
【譯文】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國家成就一統天下之基業的資本,沒有比辯别人才之高下,并量才使用這件事更重大的了。
如果能這樣做,那作帝王的就能使良己既顯得耳聰目明,又顯得安閑良在。
孔子說:“人分五個層次:庸人,士人,君子,聖人,賢人。
若能清清楚楚的分辨這五類人,那麼長治久安的統治藝術就全明白了。
” 那些被稱作庸人的,内心深處沒有任何嚴肅慎重的信念,做事馬馬虎虎,有頭無尾,為人處事從不善始善終,滿口胡言,不三不四。
所結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獨沒有品學兼優的高人。
不是紮紮實實地安身立命,老老實實地做事做人。
見小利,忘大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迷戀于聲色犬馬,随波逐流,總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諸如此類的表現的,就是庸人。
那些被稱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則。
雖不能精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來都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雖不能把各種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稱道之處。
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隻要有一點,就務必要徹底明了;言語理論不求很多,但隻要是他所主張的,就務必中肯簡要;他所完成的事業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務必要明白為什麼。
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确,言語既然扼要得當,做事既然有根有據,猶如人的性命和形體一樣和諧統一,那就是一個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獨立的知識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難改變他的。
所以富貴了,也看不出對他有何增益;貧賤了,也不會對他有什麼損失——這就是士人,亦即知識分子的主要特點。
君子特征是說話一定誠實守信,心中對人不存忌恨。
秉性仁義但從不向人眩耀,通情達理,明智豁達,但說話從不武斷。
行為一貫,守道不渝,自強不息。
在别人看來,顯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并無特别出衆之處,然而真要趕上他,卻很難做到。
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對于什麼是君子,荀子的看法是:“君子可以做到被人尊重,但未必一定要讓人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