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 哀公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珠,魋不與,由是得罪。
及桓氏出,城鋤人攻大叔疾,衛莊公複之。
使處巢,死焉。
殡于鄖,葬于少禘。
初,晉悼公子憖亡在衛,使其女仆而田。
大叔懿子止而飲之酒,遂聘之,生悼子。
悼子即位,故夏戊為大夫。
悼子亡,衛人翦夏戊。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訪于仲尼。
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
甲兵之事,未之聞也。
”退,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文子遽止之,曰:“圉豈敢度其私,訪衛國之難也。
”将止。
魯人以币召之,乃歸。
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
仲尼曰:“丘不識也。
”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對。
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如是則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将又不足。
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
若欲苟而行,又何訪焉?”弗聽。
譯文 十一年春季,齊國因為鄎地這一戰的緣故,國書、高無邳帶兵進攻我國,到達清地。
季孫對他的家臣之長冉求說:“齊國駐紮在清地,必然是為了魯國的緣故,怎麼辦?”冉求說:“您三位中間一位留守,兩位跟着國君在邊境抵禦。
”季孫說:“不行。
”冉求說:“那就在境内近郊抵禦。
”季孫告訴了叔孫、孟孫,這兩人不同意。
冉求說:“如果不同意,那麼國君就不要出去。
您一人帶領軍隊,背城作戰,不參加戰鬥的就不能算是魯國人。
魯國的卿大夫各家的總數比齊國的戰車要多,即使您一家的戰車也多于齊軍,您擔心什麼?他們兩位不想作戰是很自然的,因為政權掌握在季氏手裡。
國政承擔在您的肩上,齊國人攻打魯國而不能作戰,這是您的恥辱。
這就完全不配和諸侯并列了。
”季孫氏讓冉求跟着他上朝,在黨氏之溝等着,叔孫喊過冉求問他關于作戰的意見。
冉求回答說:“君子有着深遠的考慮,小人知道什麼?”孟孫硬是問他,他回答說:“小人是考慮了才幹而說話,估計了力量才出力的。
”叔孫說:“這是說我成不了大丈夫啊。
”退回去以後就檢閱部隊。
孟孺子洩率領右軍,顔羽為他駕禦戰車,邴洩作為車右。
冉求率領左軍,管周父為他駕禦戰車,樊遲作為車右。
季孫說:“樊遲年紀太輕了。
”冉求說:“因為他能夠聽從命令。
”季氏的甲士七千人,冉求帶着三百個武城人作為自己的親兵,老的小的守在宮裡,駐紮在雩門外邊。
過了五天,右軍才跟上來。
公叔務人見到守城的人就掉眼淚說:“徭役煩、賦稅多,上面不能謀劃,戰士不能拼命,用什麼來治理百姓?我已經這麼說了,怎麼敢不努力呢!” 魯軍和齊軍在郊外作戰。
齊軍從稷曲攻擊魯軍,魯軍不敢過溝迎戰。
樊遲說:“不是不能,是不相信您,請您把号令申明三次,然後帶頭過溝。
”冉求照他的話辦,衆人就跟着他過溝。
魯軍攻入齊軍。
魯國右軍奔逃,齊國追趕。
陳瓘、陳莊徒步渡過泗水。
孟之側在全軍之後最後回來,他抽出箭來打他的馬,說:“我走在最後是馬不肯往前走。
”林不狃的夥伴說:“逃跑嗎?”不狃說:“我不如誰?”夥伴說:“那麼停下來抵抗嗎?”不狃說:“停下來抵抗就好麼?”從容緩步,被殺死。
魯軍砍下甲士的腦袋八十個,齊國人不能整頓軍隊。
晚上,偵探報告說:“齊國人逃跑了。
”冉有三次請求追擊,季孫沒有允許。
孟孺子對别人說:“我不如顔羽,但比邴洩高明。
顔羽敏銳善戰,我心雖不想作戰,但口中不說逃走的話,邴洩卻說‘趕着馬逃走’。
”公為和他寵愛的小僮汪锜同坐一輛戰車,一起戰死,都加以殡斂。
孔子說:“能夠拿起幹戈保衛國家,可以不作為夭折來對待。
”冉有使用矛攻殺齊軍,所以能攻破齊軍。
孔子說:“這是合于道義的。
” 夏季,陳國的轅頗逃亡到鄭國。
當初,轅頗做司徒,對封邑内的土田征收賦稅為哀公的女兒出嫁之用;還有剩餘的,就用來為自己鑄造鐘鼎。
國内的人們驅逐他,所以出國。
在路上口渴,他的部下轅咺奉上甜酒、小米幹飯、腌肉幹。
轅頗高興地說:“為什麼這樣豐盛?”轅咺回答說:“器物鑄成就準備食物了。
”轅頗說:“為什麼不勸阻我?”轅咺回答說:“怕被你先趕走。
” 為了在郊外作戰的緣故,魯哀公會合吳王進攻齊國。
五月,攻下博地。
二十五日到達嬴地,中軍跟随吳王,胥門率領上軍,王子姑曹率領下軍,展如率領右軍,齊國的國書率領中軍,高無邳率領上軍,宗樓率領下軍。
陳僖子對他的弟弟陳書說:“你要是戰死,我一定能夠得志。
”宗子陽和闾丘明也互相勉勵。
桑掩胥為國書
及桓氏出,城鋤人攻大叔疾,衛莊公複之。
使處巢,死焉。
殡于鄖,葬于少禘。
初,晉悼公子憖亡在衛,使其女仆而田。
大叔懿子止而飲之酒,遂聘之,生悼子。
悼子即位,故夏戊為大夫。
悼子亡,衛人翦夏戊。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訪于仲尼。
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
甲兵之事,未之聞也。
”退,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文子遽止之,曰:“圉豈敢度其私,訪衛國之難也。
”将止。
魯人以币召之,乃歸。
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
仲尼曰:“丘不識也。
”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對。
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如是則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将又不足。
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
若欲苟而行,又何訪焉?”弗聽。
譯文 十一年春季,齊國因為鄎地這一戰的緣故,國書、高無邳帶兵進攻我國,到達清地。
季孫對他的家臣之長冉求說:“齊國駐紮在清地,必然是為了魯國的緣故,怎麼辦?”冉求說:“您三位中間一位留守,兩位跟着國君在邊境抵禦。
”季孫說:“不行。
”冉求說:“那就在境内近郊抵禦。
”季孫告訴了叔孫、孟孫,這兩人不同意。
冉求說:“如果不同意,那麼國君就不要出去。
您一人帶領軍隊,背城作戰,不參加戰鬥的就不能算是魯國人。
魯國的卿大夫各家的總數比齊國的戰車要多,即使您一家的戰車也多于齊軍,您擔心什麼?他們兩位不想作戰是很自然的,因為政權掌握在季氏手裡。
國政承擔在您的肩上,齊國人攻打魯國而不能作戰,這是您的恥辱。
這就完全不配和諸侯并列了。
”季孫氏讓冉求跟着他上朝,在黨氏之溝等着,叔孫喊過冉求問他關于作戰的意見。
冉求回答說:“君子有着深遠的考慮,小人知道什麼?”孟孫硬是問他,他回答說:“小人是考慮了才幹而說話,估計了力量才出力的。
”叔孫說:“這是說我成不了大丈夫啊。
”退回去以後就檢閱部隊。
孟孺子洩率領右軍,顔羽為他駕禦戰車,邴洩作為車右。
冉求率領左軍,管周父為他駕禦戰車,樊遲作為車右。
季孫說:“樊遲年紀太輕了。
”冉求說:“因為他能夠聽從命令。
”季氏的甲士七千人,冉求帶着三百個武城人作為自己的親兵,老的小的守在宮裡,駐紮在雩門外邊。
過了五天,右軍才跟上來。
公叔務人見到守城的人就掉眼淚說:“徭役煩、賦稅多,上面不能謀劃,戰士不能拼命,用什麼來治理百姓?我已經這麼說了,怎麼敢不努力呢!” 魯軍和齊軍在郊外作戰。
齊軍從稷曲攻擊魯軍,魯軍不敢過溝迎戰。
樊遲說:“不是不能,是不相信您,請您把号令申明三次,然後帶頭過溝。
”冉求照他的話辦,衆人就跟着他過溝。
魯軍攻入齊軍。
魯國右軍奔逃,齊國追趕。
陳瓘、陳莊徒步渡過泗水。
孟之側在全軍之後最後回來,他抽出箭來打他的馬,說:“我走在最後是馬不肯往前走。
”林不狃的夥伴說:“逃跑嗎?”不狃說:“我不如誰?”夥伴說:“那麼停下來抵抗嗎?”不狃說:“停下來抵抗就好麼?”從容緩步,被殺死。
魯軍砍下甲士的腦袋八十個,齊國人不能整頓軍隊。
晚上,偵探報告說:“齊國人逃跑了。
”冉有三次請求追擊,季孫沒有允許。
孟孺子對别人說:“我不如顔羽,但比邴洩高明。
顔羽敏銳善戰,我心雖不想作戰,但口中不說逃走的話,邴洩卻說‘趕着馬逃走’。
”公為和他寵愛的小僮汪锜同坐一輛戰車,一起戰死,都加以殡斂。
孔子說:“能夠拿起幹戈保衛國家,可以不作為夭折來對待。
”冉有使用矛攻殺齊軍,所以能攻破齊軍。
孔子說:“這是合于道義的。
” 夏季,陳國的轅頗逃亡到鄭國。
當初,轅頗做司徒,對封邑内的土田征收賦稅為哀公的女兒出嫁之用;還有剩餘的,就用來為自己鑄造鐘鼎。
國内的人們驅逐他,所以出國。
在路上口渴,他的部下轅咺奉上甜酒、小米幹飯、腌肉幹。
轅頗高興地說:“為什麼這樣豐盛?”轅咺回答說:“器物鑄成就準備食物了。
”轅頗說:“為什麼不勸阻我?”轅咺回答說:“怕被你先趕走。
” 為了在郊外作戰的緣故,魯哀公會合吳王進攻齊國。
五月,攻下博地。
二十五日到達嬴地,中軍跟随吳王,胥門率領上軍,王子姑曹率領下軍,展如率領右軍,齊國的國書率領中軍,高無邳率領上軍,宗樓率領下軍。
陳僖子對他的弟弟陳書說:“你要是戰死,我一定能夠得志。
”宗子陽和闾丘明也互相勉勵。
桑掩胥為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