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篇 漁父

關燈
四次诋毀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漁父悲憫地改變面容說:“你實在是難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厭惡自己的足迹,想要避離而逃跑開去,舉步越頻繁足迹就越多,跑得越來越快而影子卻總不離身,自以為還跑得慢了,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終于用盡力氣而死去。

    不懂得停留在陰暗處就會使影子自然消失,停留在靜止狀态就會使足迹不複存在,這也實在是太愚蠢了!你仔細推究仁義的道理,考察事物同異的區别,觀察動靜的變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通好惡的情感,調諧喜怒的節度,卻幾乎不能免于災禍。

    認真修養你的身心,謹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還與他人,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拘系和累贅了。

    如今你不修養自身反而要求他人,這不是本末颠倒了嗎?” 孔子凄涼悲傷地說:“請問什麼叫做真?”漁父回答:“所謂真,就是精誠的極點。

    不精不誠,不能感動人。

    所以,勉強啼哭的人雖然外表悲痛其實并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外表嚴厲其實并不威嚴,勉強親熱的人雖然笑容滿面其實并不和善。

    真正的悲痛沒有哭聲而哀傷,真正的怒氣未曾發作而威嚴,真正的親熱未曾含笑而和善。

    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

    将上述道理用于人倫關系,侍奉雙親就會慈善孝順,輔助國君就會忠貞不渝,飲酒就會舒心樂意,居喪就會悲痛哀傷。

    忠貞以建功為主旨,飲酒以歡樂為主旨,居喪以緻哀為主旨,侍奉雙親以适意為主旨。

    功業與成就目的在于達到圓滿美好,因而不必拘于一個軌迹;侍奉雙親目的在于達到适意,因而不必考慮使用什麼方法;飲酒目的在于達到歡樂,沒有必要選用就餐的器具;居喪目的在于緻以哀傷,不必過問規範禮儀。

    禮儀,是世俗人的行為;純真,卻是禀受于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也就不可改變。

    所以聖哲的人總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

    愚昧的人則剛好與此相反。

    不能效法自然而憂慮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着變化,因此總是不知滿足。

    可惜啊,你過早地沉溺于世俗的僞詐而很晚才聽聞大道。

    ” 孔子又一次深深行禮後站起身來,說:“如今我孔丘有幸能遇上先生,好像蒼天特别寵幸于我似的。

    先生不以此為羞辱并把我當作弟子一樣看待,而且還親自教導我。

    我冒昧地打聽先生的住處,請求借此受業于門下而最終學完大道。

    ”漁父說:“我聽說,可以迷途知返的人就與之交往,直至領悟玄妙的大道;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不會真正懂得大道,謹慎小心地不要與他們結交,自身也就不會招來禍殃。

    你自己勉勵吧!我得離開你了!我得離開你了!”于是撐船離開孔子,緩緩地順着蘆葦叢中的水道劃船而去。

     顔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後敢乘。

     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

    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轼而歎曰:“甚矣由之難化也!湛于禮儀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

    進,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

    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

    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

    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

    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

    今漁父之于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 【譯文】 顔淵掉轉車頭,子路遞過拉着上車的繩索,孔子看定漁父離去的方向頭也不回,直到水波平定,聽不見槳聲方才登上車子。

     子路依傍着車子而問道:“我能夠為先生服務已經很久了,不曾看見先生對人如此謙恭尊敬。

    大國的諸侯,小國的國君,見到先生曆來都是平等相待,先生還免不了流露出傲慢的神情。

    如今漁父手拿船槳對面而站,先生卻像石磬一樣彎腰鞠躬,聽了漁父的話一再行禮後再作回答,恐怕是太過分了吧?弟子們都認為先生的态度不同于往常,一個捕魚的人怎麼能夠獲得如此厚愛呢?”孔子的伏身在車前的橫木上歎息說:“你實在是難于教化啊!你沉湎于禮義已經有些時日了,可是粗野卑下的心态時至今日也未能除去。

    上前來,我對你說!大凡遇到長輩而不恭敬,就是失禮;見到賢人而不尊重,就是不仁。

    他倘若不是一個道德修養臻于完善的人,也就不能使人自感謙卑低下,對人謙恭卑下卻不至精至誠,定然不能保持本真,所以久久傷害身體。

    真是可惜啊!不能見賢思齊對于人們來說,禍害再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而你子路卻偏偏就有這一毛病。

    況且大道,是萬物産生的根源,各種物類失去了道就會死亡,獲得了道便會成功。

    所以大道之所在,聖人就尊崇。

    如今漁父對于大道,可以說是已有體悟,我怎麼能不尊敬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