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人間世
關燈
小
中
大
若讓耳目的感觀向内通達而又排除心智于外,那麼鬼神将會前來歸附,何況是人呢!這就是萬物的變化,是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領,也是伏羲、幾蘧所遵循始終的道理,何況普通的人呢!”
葉公子高将使于齊,問于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
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
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内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
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适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是之謂大戒。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生!夫子其行可矣! “丘請複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
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
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
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秦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秦至則多奇樂。
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将畢也必巨。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
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
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厲。
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
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遊心,讬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何作為報也!莫若為緻命,此其難者!” 【譯文】 葉公子高将要出使齊國,他向孔子請教:“楚王派我諸梁出使齊國,責任重大。
齊國接待外來使節,總是表面恭敬而内心怠慢。
平常老百姓尚且不易說服,何況是諸侯呢!我心裡十分害怕。
您常對我說:‘事情無論大小,很少有不通過言語的交往可以獲得圓滿結果的。
事情如果辦不成功,那麼必定會受到國君懲罰;事情如果辦成功了,那又一定會憂喜交集釀出病害。
事情辦成功或者辦不成功都不會留下禍患,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
’我每天吃的都是粗糙不精美的食物,烹饪食物的人也就無須解涼散熱。
我今天早上接受國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飲用冰水,恐怕是因為我内心焦躁擔憂吧!我還不曾接觸到事的真情,就已經有了憂喜交加所導緻的病患;事情假如真辦不成,那一定還會受到國君懲罰。
成與不成這兩種結果,做臣子的我都不足以承擔,先生你大概有什麼可以教導我吧!” 孔子說:“天下有兩個足以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義。
做兒女的敬愛雙親,這是自然的天性,是無法從内心解釋的;臣子侍奉國君,這是人為的道義,天地之間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會沒有國君的統治,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
這就叫做足以為戒的大法。
所以侍奉雙親的人,無論什麼樣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這是孝心的最高表現;侍奉國君的人,無論辦什麼樣的事都要讓國君放心,這是盡忠的極點。
注重自我修養的人,悲哀和歡樂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響,知道世事艱難,無可奈何卻又能安于處境、順應自然,這就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做臣子的原本就會有不得已的事情,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身,哪裡還顧得上眷戀人生、厭惡死亡呢!你這樣去做就可以了! “不過我還是把我所聽到的道理再告訴你:不凡與鄰近國家交往一定要用誠信使相互之間和順親近,而與遠方國家交往則必定要用語言來表示相互間的忠誠。
國家間交往的語言總得有人相互傳遞。
傳遞兩國國君喜怒的言辭,乃是天下最困難的事。
兩國國君喜悅的言辭必定添加了許多過分的誇贊,兩國國君憤怒的言辭必定添加了許多過分的憎惡。
大凡過度的話語都類似于虛構,虛構的言辭其真實程度也就值得懷疑,國君産生懷疑傳達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
所以古代格言說:‘傳達平實的言辭,不要傳達過分的話語,那麼也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況且以智巧相互較量的人,開始時平和開朗,後來就常常暗使計謀,達到極點時則大耍陰謀、倍生詭計。
按照禮節飲酒的人,開始時規規矩矩合乎人情,到後來常常就一片混亂大失禮儀,達到極點時則荒誕淫樂、放縱無度。
無論什麼事情恐怕都是這樣:開始時相互信任,到頭來互相欺詐;開始時單純細微,臨近結束時便變得紛繁巨大。
“言語猶如風吹的水波,傳達言語定會有得有失。
風吹波浪容易動蕩,有了得失容易出現危難。
所以憤怒發作沒有别的什麼緣由,就是因為言辭虛浮而又片面失當。
猛獸臨死時什麼聲音都叫得出來,氣息急促喘息不定,于是迸發傷人害命的惡念。
大凡過分苛責,必會産生不好的念頭來應付,而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假如做了些什麼而他自己卻又不知道那是怎麼回事,誰還能知道他會有怎樣的結果!所以古代格言說:‘不要随意改變已經下達的命令,不要勉強他人去做
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
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内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
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适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是之謂大戒。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生!夫子其行可矣! “丘請複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
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
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
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秦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秦至則多奇樂。
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将畢也必巨。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
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
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厲。
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
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遊心,讬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何作為報也!莫若為緻命,此其難者!” 【譯文】 葉公子高将要出使齊國,他向孔子請教:“楚王派我諸梁出使齊國,責任重大。
齊國接待外來使節,總是表面恭敬而内心怠慢。
平常老百姓尚且不易說服,何況是諸侯呢!我心裡十分害怕。
您常對我說:‘事情無論大小,很少有不通過言語的交往可以獲得圓滿結果的。
事情如果辦不成功,那麼必定會受到國君懲罰;事情如果辦成功了,那又一定會憂喜交集釀出病害。
事情辦成功或者辦不成功都不會留下禍患,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
’我每天吃的都是粗糙不精美的食物,烹饪食物的人也就無須解涼散熱。
我今天早上接受國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飲用冰水,恐怕是因為我内心焦躁擔憂吧!我還不曾接觸到事的真情,就已經有了憂喜交加所導緻的病患;事情假如真辦不成,那一定還會受到國君懲罰。
成與不成這兩種結果,做臣子的我都不足以承擔,先生你大概有什麼可以教導我吧!” 孔子說:“天下有兩個足以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義。
做兒女的敬愛雙親,這是自然的天性,是無法從内心解釋的;臣子侍奉國君,這是人為的道義,天地之間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會沒有國君的統治,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
這就叫做足以為戒的大法。
所以侍奉雙親的人,無論什麼樣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這是孝心的最高表現;侍奉國君的人,無論辦什麼樣的事都要讓國君放心,這是盡忠的極點。
注重自我修養的人,悲哀和歡樂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響,知道世事艱難,無可奈何卻又能安于處境、順應自然,這就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做臣子的原本就會有不得已的事情,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身,哪裡還顧得上眷戀人生、厭惡死亡呢!你這樣去做就可以了! “不過我還是把我所聽到的道理再告訴你:不凡與鄰近國家交往一定要用誠信使相互之間和順親近,而與遠方國家交往則必定要用語言來表示相互間的忠誠。
國家間交往的語言總得有人相互傳遞。
傳遞兩國國君喜怒的言辭,乃是天下最困難的事。
兩國國君喜悅的言辭必定添加了許多過分的誇贊,兩國國君憤怒的言辭必定添加了許多過分的憎惡。
大凡過度的話語都類似于虛構,虛構的言辭其真實程度也就值得懷疑,國君産生懷疑傳達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
所以古代格言說:‘傳達平實的言辭,不要傳達過分的話語,那麼也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況且以智巧相互較量的人,開始時平和開朗,後來就常常暗使計謀,達到極點時則大耍陰謀、倍生詭計。
按照禮節飲酒的人,開始時規規矩矩合乎人情,到後來常常就一片混亂大失禮儀,達到極點時則荒誕淫樂、放縱無度。
無論什麼事情恐怕都是這樣:開始時相互信任,到頭來互相欺詐;開始時單純細微,臨近結束時便變得紛繁巨大。
“言語猶如風吹的水波,傳達言語定會有得有失。
風吹波浪容易動蕩,有了得失容易出現危難。
所以憤怒發作沒有别的什麼緣由,就是因為言辭虛浮而又片面失當。
猛獸臨死時什麼聲音都叫得出來,氣息急促喘息不定,于是迸發傷人害命的惡念。
大凡過分苛責,必會産生不好的念頭來應付,而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假如做了些什麼而他自己卻又不知道那是怎麼回事,誰還能知道他會有怎樣的結果!所以古代格言說:‘不要随意改變已經下達的命令,不要勉強他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