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濁不淨之業,熏習如來藏心,成為染性種子。
既有染種,便随染緣,生起苦果之相。
此五陰身心來處也。
以自己造業故,招感生死,莫能自出,且令多生父母,為我劬勞,豈不可悲?豈不可痛?“既知”四句,頌依染真實性修止觀。
“世法”即指五陰身心。
此兩句牒上義。
“應解”兩句,顯今義。
謂既知五陰,是由如來藏依熏而起,則知即此衆生五陰之體,便是如來藏矣。
固不可迷水逐波,然亦何可離波覓水耶?須知一念回光,當下便見本性。
迷悟之機,隻在當人一轉念間耳。
“複念”四句,頌依清淨三性修止觀。
前兩句牒上義,猶言全真成妄。
下兩句顯今義,猶言返妄即真。
謂藏體平等,既随染熏,能作世法,若随淨熏,必作佛果。
行者應當念此,一切時中,熏修淨業。
則斷得作用,有不佛果圓成者哉? (辛)二,喻說。
譬如見金蛇,知是打金作。
即解于蛇體,純是調柔金。
複念金随匠,得作蛇蟲形。
即知蛇體金,随匠成佛像。
首句“見金蛇”三字,喻上文“觀察自身心”句,以顯分别性法。
見喻觀察,金喻如來藏真實性體,亦即喻句中“心”字。
蓋真性雖成為分别心,而性淨不改,如金雖成蛇,而調柔之性依然也。
蛇喻衆生五陰身心。
謂凡夫執五陰身心是實,而不觀察真性,如但見蛇而不見金也。
次句喻上文“知悉由染業,熏藏心故起”兩句,以顯依他性法。
打作二字喻熏起。
如來藏作衆生,由于熏起,如金之成蛇,由于打作也。
然則若知金是真體,蛇為真金幻成之虛相者,即知如來藏是真實性體,衆生為真性幻現之虛相矣。
“即解”二句,喻“應解衆生體,悉是如來藏”兩句,以顯真實性法。
解得即蛇體而見真金,則解得即衆生而證佛性,何必以心覓心乎?“複念”四句,喻上文“複念真藏心”四句也。
匠喻當人。
謂仍用蛇體之金,仍由打蛇之匠,而能成蛇蟲者,複能成佛像。
何以故?金性不壞故。
作法不同故。
喻如當人,具足佛性,萬古常新,以染業熏之,便成染濁三性而為世法;若以淨業熏之,便成清淨三性而作佛果。
由此可知凡有身心者,莫不本具佛性,皆可即凡心見佛心、即凡身成佛身也。
而其功用全由熏習,其主張全在當人。
寶哉佛性!慎哉熏習!勉哉當人! (辛)三,合結。
藏心如真金,具足違順性。
能随染淨業,顯現凡聖果。
藏心具足違順二性,合上真金具有能成蛇形佛像之性。
随業染淨,現凡現聖,合上随打作之異、成蛇成佛也。
蕅益大師曰:“正為蛇時,像性仍在,故可轉蛇作像。
則知正在染時,淨性仍在,故可轉凡成聖也。
蛇像非佛像,故須修證。
佛金即蛇金,故常平等。
彼執性廢修、執修昧性者,安知常同常别、法界法門哉?”行人當三複此言。
須知“正在染時,淨性仍在”者,所謂理即佛也。
“蛇像非佛像”,則即而常六,是之謂常同常别,故須修證。
“佛金即蛇金”,則六而常即,是之謂常别常同,故常平等。
若不知常同常别,而執性廢修,必招堕落之虞。
若不知常别常同,而執修昧性,必生退悔之心。
故大師并誡勉之。
總之,佛性是因,淨熏為緣。
因緣和合,乃克成辦。
明得此理,則不貢高、不退屈,可免上說二過矣。
(庚)三,頌勸修。
以是因緣故,速習無漏業。
熏于清淨心,疾成平等德。
是故于即時,莫輕禦自身。
亦勿賤于他,終俱成佛故。
“因”,指上文藏心。
“緣”,指上文染淨業。
藏心與染業和合,則成凡;若與淨業和合,則成聖。
以是之故,必須速習無漏業也。
無漏對有漏言。
謂凡夫以貪瞋癡,由六根門頭,随六塵而轉,便成六漏,漏于六趣。
惟有速習大乘止觀,了達五陰六塵,唯虛無實。
以了知不實故,不貪而持戒,不瞋而慈悲,不癡而智慧。
勤修戒定慧,則不漏于生死。
是之謂無漏業。
以此無漏業之淨緣,熏于自性清淨心之真因,因緣具足,疾能成就平等妙德。
“德”謂常樂我淨。
此之四德,人人性具,故曰“平等”也。
夫了得生死涅槃,皆由一心,故不得自輕。
了得人同此心,故不得輕他。
何以故?己與一切衆生,終俱成佛故。
須知自他同重,便是平等。
以此平等心為因,乃能證平等德果也。
“即時”者,謂既聞此言,當下便應如此熏習,勿得懈怠。
(己)三,結。
此明止觀作用竟。
上來總明五番建立止觀道理訖。
初句,結止觀作用。
次句,總結廣作分别之五番建立已訖。
(乙)三,曆事指點。
分三。
(丙)初,明禮佛時止觀。
二,明食時止觀。
三,明便利時止觀。
初中三。
(丁)初,觀門。
二,止門。
三,雙行。
初又二。
(戊)初,實事觀。
二,假想觀。
初又三。
(己)初,法。
二,喻。
三,合。
今初。
凡禮佛之法,亦有止觀二門。
所言觀門禮佛者,當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與我身同一淨心為體。
但以諸佛修習淨業熏心故,得成淨果,差别顯現,遍滿十方三世。
然一一佛,皆具一切種智,是正遍知海,是大慈悲海。
念念之中,盡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盡欲救度一切衆生。
一佛既爾,一切諸佛,皆悉如是。
是故行者,若供養時,若禮拜時,若贊歎時,若忏悔時,若勸請時,若随喜時,若回向時,若發願時,當作是念:一切諸佛,悉知我供養,悉受我供養,乃至悉知我發願。
上來“廣作分别”中,止觀法要,亦已委細詳明。
今更說此者,蓋恭敬之極,莫過禮佛;資生之要,不外飲食;污穢之事,無逾便利;而皆可修習止觀。
則知随時随處,無有一法不可善巧作止觀矣。
此即四三昧中,随自意三昧也。
行者依此用功,則行住坐卧,不離
既有染種,便随染緣,生起苦果之相。
此五陰身心來處也。
以自己造業故,招感生死,莫能自出,且令多生父母,為我劬勞,豈不可悲?豈不可痛?“既知”四句,頌依染真實性修止觀。
“世法”即指五陰身心。
此兩句牒上義。
“應解”兩句,顯今義。
謂既知五陰,是由如來藏依熏而起,則知即此衆生五陰之體,便是如來藏矣。
固不可迷水逐波,然亦何可離波覓水耶?須知一念回光,當下便見本性。
迷悟之機,隻在當人一轉念間耳。
“複念”四句,頌依清淨三性修止觀。
前兩句牒上義,猶言全真成妄。
下兩句顯今義,猶言返妄即真。
謂藏體平等,既随染熏,能作世法,若随淨熏,必作佛果。
行者應當念此,一切時中,熏修淨業。
則斷得作用,有不佛果圓成者哉? (辛)二,喻說。
譬如見金蛇,知是打金作。
即解于蛇體,純是調柔金。
複念金随匠,得作蛇蟲形。
即知蛇體金,随匠成佛像。
首句“見金蛇”三字,喻上文“觀察自身心”句,以顯分别性法。
見喻觀察,金喻如來藏真實性體,亦即喻句中“心”字。
蓋真性雖成為分别心,而性淨不改,如金雖成蛇,而調柔之性依然也。
蛇喻衆生五陰身心。
謂凡夫執五陰身心是實,而不觀察真性,如但見蛇而不見金也。
次句喻上文“知悉由染業,熏藏心故起”兩句,以顯依他性法。
打作二字喻熏起。
如來藏作衆生,由于熏起,如金之成蛇,由于打作也。
然則若知金是真體,蛇為真金幻成之虛相者,即知如來藏是真實性體,衆生為真性幻現之虛相矣。
“即解”二句,喻“應解衆生體,悉是如來藏”兩句,以顯真實性法。
解得即蛇體而見真金,則解得即衆生而證佛性,何必以心覓心乎?“複念”四句,喻上文“複念真藏心”四句也。
匠喻當人。
謂仍用蛇體之金,仍由打蛇之匠,而能成蛇蟲者,複能成佛像。
何以故?金性不壞故。
作法不同故。
喻如當人,具足佛性,萬古常新,以染業熏之,便成染濁三性而為世法;若以淨業熏之,便成清淨三性而作佛果。
由此可知凡有身心者,莫不本具佛性,皆可即凡心見佛心、即凡身成佛身也。
而其功用全由熏習,其主張全在當人。
寶哉佛性!慎哉熏習!勉哉當人! (辛)三,合結。
藏心如真金,具足違順性。
能随染淨業,顯現凡聖果。
藏心具足違順二性,合上真金具有能成蛇形佛像之性。
随業染淨,現凡現聖,合上随打作之異、成蛇成佛也。
蕅益大師曰:“正為蛇時,像性仍在,故可轉蛇作像。
則知正在染時,淨性仍在,故可轉凡成聖也。
蛇像非佛像,故須修證。
佛金即蛇金,故常平等。
彼執性廢修、執修昧性者,安知常同常别、法界法門哉?”行人當三複此言。
須知“正在染時,淨性仍在”者,所謂理即佛也。
“蛇像非佛像”,則即而常六,是之謂常同常别,故須修證。
“佛金即蛇金”,則六而常即,是之謂常别常同,故常平等。
若不知常同常别,而執性廢修,必招堕落之虞。
若不知常别常同,而執修昧性,必生退悔之心。
故大師并誡勉之。
總之,佛性是因,淨熏為緣。
因緣和合,乃克成辦。
明得此理,則不貢高、不退屈,可免上說二過矣。
(庚)三,頌勸修。
以是因緣故,速習無漏業。
熏于清淨心,疾成平等德。
是故于即時,莫輕禦自身。
亦勿賤于他,終俱成佛故。
“因”,指上文藏心。
“緣”,指上文染淨業。
藏心與染業和合,則成凡;若與淨業和合,則成聖。
以是之故,必須速習無漏業也。
無漏對有漏言。
謂凡夫以貪瞋癡,由六根門頭,随六塵而轉,便成六漏,漏于六趣。
惟有速習大乘止觀,了達五陰六塵,唯虛無實。
以了知不實故,不貪而持戒,不瞋而慈悲,不癡而智慧。
勤修戒定慧,則不漏于生死。
是之謂無漏業。
以此無漏業之淨緣,熏于自性清淨心之真因,因緣具足,疾能成就平等妙德。
“德”謂常樂我淨。
此之四德,人人性具,故曰“平等”也。
夫了得生死涅槃,皆由一心,故不得自輕。
了得人同此心,故不得輕他。
何以故?己與一切衆生,終俱成佛故。
須知自他同重,便是平等。
以此平等心為因,乃能證平等德果也。
“即時”者,謂既聞此言,當下便應如此熏習,勿得懈怠。
(己)三,結。
此明止觀作用竟。
上來總明五番建立止觀道理訖。
初句,結止觀作用。
次句,總結廣作分别之五番建立已訖。
(乙)三,曆事指點。
分三。
(丙)初,明禮佛時止觀。
二,明食時止觀。
三,明便利時止觀。
初中三。
(丁)初,觀門。
二,止門。
三,雙行。
初又二。
(戊)初,實事觀。
二,假想觀。
初又三。
(己)初,法。
二,喻。
三,合。
今初。
凡禮佛之法,亦有止觀二門。
所言觀門禮佛者,當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與我身同一淨心為體。
但以諸佛修習淨業熏心故,得成淨果,差别顯現,遍滿十方三世。
然一一佛,皆具一切種智,是正遍知海,是大慈悲海。
念念之中,盡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盡欲救度一切衆生。
一佛既爾,一切諸佛,皆悉如是。
是故行者,若供養時,若禮拜時,若贊歎時,若忏悔時,若勸請時,若随喜時,若回向時,若發願時,當作是念:一切諸佛,悉知我供養,悉受我供養,乃至悉知我發願。
上來“廣作分别”中,止觀法要,亦已委細詳明。
今更說此者,蓋恭敬之極,莫過禮佛;資生之要,不外飲食;污穢之事,無逾便利;而皆可修習止觀。
則知随時随處,無有一法不可善巧作止觀矣。
此即四三昧中,随自意三昧也。
行者依此用功,則行住坐卧,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