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關燈
故如是?因入止時,但有舍除,而無建立,何能感應道交?故更須從止起觀,則知一切法,皆從心作,随念即成故。

    此中起觀,随念即成者,因經入止一重行法,則心性空寂。

    以空寂故,一切清淨。

    以清淨故便得勝力加被,與所發之願相應。

    初行菩薩欲有所作,必須如是三法兼到,然後方能随其心願,所作即成也。

     試觀《法華》忏儀,《大悲心咒》行法,凡未入道場以先,便須運想。

    更特出理觀一門。

    智者大師诰誡行人曰:“行一一法時,皆修此觀。

    一一時中,不得于事理有阙。

    ”而今人但随文念誦禮拜而已。

    是有事儀,而無理觀,此征驗所以不逮古人也。

    若能事理并運,感應何可思議!不可不知。

    “久行菩薩”,謂相似位以上。

    “即不如是”者,謂不須如上,次第而行也。

    發意即是發願,但發意即成者,因止觀功行已深,處處時時,皆在止觀中,不須特意作之,故但發願即得。

    諸佛如來,局而言之,乃究竟覺果。

    若通而論之,圓初住大士,亦稱因中佛。

    “二住”以至“等覺”,望果則稱因,望因則稱果。

    其作用則位位增勝,至于覺果,方為究竟滿足。

    “複不如是”者,久行菩薩尚須緣念,今則不緣而自照,不慮而自知;久行菩薩尚須發意,今則随所見聞,有感即應,不必發意,而事自成。

    “譬如”下舉喻,“如來”下法合。

    “摩尼寶珠”,喻諸佛如來。

    “無心欲益,随感雨寶”,喻随所施為,不作心意,而與所益者相應也。

    “此蓋”下結成。

    梵語阿僧祇劫,此言無數時。

    經由不可算計之長時者三,故曰“三大阿僧祇劫”。

    無明永盡曰純,大覺現前曰熟。

    謂諸佛如來無功用道,由于久久熏習純熟之故,非于止觀之外,更有異法也。

    蕅益大師曰:非因初行?安有久行。

    非有久行,安得成佛?故知欲成佛者,須學初行方便。

    其警策行人也至矣。

     (己)二,偈頌。

    分三。

    (庚)初,頌理谛。

    二,頌觀法。

    三,頌勸修。

    今初。

     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

    此心即衆生,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種種義,是無窮法藏。

     佛祖說法,有散花,有貫花。

    散花即是長行。

    貫花即是偈頌(或單曰偈,或單言頌,其義一也)。

    貫者連貫之義。

    喻偈頌限字成句,必加編組。

    不似長行,長短随心。

    故長行名散花、偈頌如貫花也。

    雲何說散貫二種?為四悉檀故,随衆生欲樂故。

    偈頌以四言、或五六七言為句。

    四句唯一頌。

    頌體略分二類。

    一祇夜,此雲重頌。

    依長行所說,重複頌之也。

    二伽陀,此雲應頌。

    孤起特立,或略與長行相應,而不一一頌之。

    此二複有廣略之分。

    詳于長行曰廣頌,略于長行曰略頌。

    今此《止觀法要》,長行已詳,複說伽陀者,便人總持也。

    共十一頌,又一句。

     此科,略頌長行中依止及境界也。

    初句總頌性體。

    “心”者第六意識,所謂現前一念、不變随緣者是也。

    “性”者空不空如來藏,所謂性淨明體、随緣不變者是也。

    “自”謂本來。

    此心雖終日随緣,而性淨之體不變,故曰本來清淨。

    “諸法”句,頌全事即理。

    諸法謂十法界因果,事也。

    然諸法不離一心,心外無法,理也。

    所謂“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是為理具三千。

    “此心即衆生”四句,頌全理成事。

    蓋迷此心而成染濁三性,即是流轉生死之衆生。

    悟此心而成清淨三性,即是證大涅槃之佛菩薩。

    生死涅槃,唯心所作。

    所謂“故我一念心,全體是法界”,是為事造三千。

    “一心而作二”兩句,結上文。

    “作二”者,作生死、作涅槃也。

    二無二相者,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不可得,則唯是一清淨心矣。

    上句是常同常别義,下句是常别常同義。

    末四句舉喻。

    以大海喻一心。

    以海性唯一鹹味,喻心性一味平等。

    以大海具無窮寶藏,喻心性具廣大深法無邊義。

    所謂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也。

     (庚)二,頌觀法。

    又三。

    (辛)初,法說。

    二,喻說。

    三,合結。

    今初。

     是故諸行者,應當一切時,觀察自身心。

    知悉由染業,熏藏心故起。

    既知如來藏,依熏作世法。

    應解衆生體,悉是如來藏。

    複念真藏心,随熏作世法。

    若以淨業熏,藏必作佛果。

     此十三句偈,頌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即略頌長行中體狀、斷得、作用三科也。

    首句是警告行者,谛聽下文。

    “是故”二字,承上文而言。

    “諸行者”,謂一切修行人也。

    聽經看教,了解谛理,為慧行者;禮拜随喜,作諸功德,為福行者。

    種種法門,不出六度,而六度不出福慧。

    福慧,譬如車之兩輪,修必雙修也。

    “應當”句,總貫下文。

    “應當”者,勸勉之詞。

    “一切時”者,晝夜六時,即總括行住坐卧之時。

    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是日已過,命亦随減。

    故呼行者而警告之曰:無常迅速,惟恐措手不及,應當如我所說,觀察知解,緣念熏修也。

    “觀察”句,頌依染分别性修止觀。

    “觀察”者,體察審究。

    “自身”者,色陰。

    “自心”者,受想行識四陰。

    五陰為正報,六塵為依報。

    今不及六塵者,了得正報而依報可知矣。

    此身生老病死,觀其來從何來,去從何去。

    此心念念不停,生住異滅,起時觀其起處,落時觀其落處。

    須知此身生老病死,為粗生死;心念生住異滅,為細生死。

    凡夫剎那剎那在生死中,若一眼觑破生死根本,方得解脫。

    故當觀察也。

    “知悉”二句,頌依染依他性修止觀也。

    觀察五陰身心,從何來乎?莫不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是固然矣。

    然而無始以來,生死死生,離一父母,又一父母。

    何故如此耶?當知悉由自己造業,為業力所牽而來也。

    蓋夙世因中,造作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