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對除。

    實則解惑不同時,何能敵對?敵對之說,并無實義,但有是語而已。

     由此可知,念佛人不必嫌妄念多。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

    如正念得力,妄念自無。

    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時故。

    當知念隻是一,随于正則謂之正念,随于妄則謂之妄念耳。

    如同時念有兩個,便成兩人。

    今隻是一,故正念有力,妄念即銷;妄念有力,正念即隐。

    然則一邊念佛,一邊起妄念者,因其口中雖念,心早馳散,并非同時有兩個念頭也。

    此實由于妄念種子力強之故。

    當此之時,不必強抑,以剎那生滅,不相逐及故。

    更不必嫌,以前念當體是空,嫌之反增妄念故。

    惟有至誠懇切,提起念佛之一念,如是久久,便能熏心成種。

    淨種分分成,妄種分分銷矣。

    如香分分著衣時,臭即分分離衣,不能并立也。

    念佛人不可不明此理。

     (庚)二,辨熏心之由。

     問曰:解熏心時,為見淨心故得熏心?為更有所由得熏心?答曰:一切解惑之用,皆依一心而起。

    以是義故,解惑之用,悉不離心。

    以不離心故,起用之時,即是熏心,更無所由。

    如似波浪之用,不離水故,波動之時,即動水體。

    是以前波之動,動于水故,更起後波也。

    解惑之熏,亦複如是。

    類此可知。

     問中但言解,答中兼及惑者。

    解惑雖異,為念則一也。

    念不離心,故曰“皆依一心而起”。

    既依心起,則問中見心之說自破。

    何以故?心不見自心故。

    “以是義故”下,釋成熏心之故,即以破其更有所由。

    蓋解惑既不離心,則起用之時,即是熏心,更無所由也。

    若更有由者,便是心外取法矣。

    “如似”下舉喻,“解惑”下法合。

    波不離水,喻念不離心。

    波動即動水,喻念起即熏心。

    前波動水,更起後波,喻前念熏心,更起後念。

    前念後念,疊起相續,此熏習之所以成種也。

    須知水本無波,有波便非靜水。

    心本無念,有念便非寂體。

    是故惑念固非,解念亦妄。

    何以故?凡念皆妄故。

    而以解除惑者,即是以幻除幻之法門耳。

    惑除,解亦無用。

    所以行人先除我執,更除法執,必須遣之又遣,一念不生,方為究竟。

    由此益知念佛法門之妙矣。

    不必說遣不遣,但以誠心,懇切念去,念至一心不亂時,則無念而念,念即無念,便是一念不生也。

     (庚)三,辨地位之相。

     問曰:此三性止觀,為有位地?為無位地?答曰:不定。

    若就一相而言,十解,分别性中止行成;十回向,依他性中止行成;佛果滿足,真實性中止行成。

    若更一解,地前,分别性中止行成;地上,依他性中止行成;佛果,真實性中止行成。

    又複地前,随分具三性止行;地上,亦具三性止行;佛地,三性止行究竟滿足。

    又複位位行行,俱行三止;即時凡夫始發心者,亦俱行三性止行。

    但明昧有殊,托法無别也。

     “位地”猶言地位。

    問意謂:三性止觀除障得益,雲何判位?答謂“不定”者,因此三性止觀,具論橫豎二種修法,乃至凡夫始發心者,亦得三性并修,是為大乘圓頓法門。

    橫豎交參,故判位不能一定也。

    由是義故,若約一相而豎論之,(一相,即一向也,猶言一直。

    )則别教十解位(即十住也)、圓教七信以上,為分别性止行成,以斷三界見思惑故。

    别十向、圓十信,為依他性止行成,以斷界内外塵沙、兼伏界外無明故。

    别十地、圓初住以上,為真實性止行分成,以别地圓住、皆名分證佛果故。

    至于佛位,方為究竟成就。

    故曰“佛果滿足”。

    若更一解者,則分别性止行成,可判為别地前、圓十信,(地前,即是十住十行十迥向。

    )以界外細惑雖未能斷,亦既圓伏故。

    依他性止行成,可判為别十地、同圓住上,以無明住地漸微故。

    真實性止行成,則為佛果滿足也。

    若橫約三性論之,則三性止行随分具者,便是别地前、同圓十信,以無明伏而未斷故。

    三性止行具而未究竟者,便是别十地、同圓住上,以分證三德故。

    三性止行究竟滿足,則為佛地也。

    又複不但别教地前,為随分具,實則依他一性,本具三性。

    故圓人一修即一切修,即初發心之凡夫,亦得俱修。

    即前所謂“雖是初行,無妨念念之中,三番并學,以資成第三番”也。

    若俱行三性止行,便能圓伏五住煩惱。

    (三界見惑,名見一切處住地。

    欲界思惑,名欲愛住地。

    色界思惑,名色愛住地。

    無色界思惑,名有愛住地。

    塵沙、無明,合名無明住地。

    )謂之圓五品位(見《四教儀》)。

    故曰“位位行行,俱行三止”,但觀境前前猶昧,後後愈明耳。

    而所托之法,皆為三性法門,則無别也。

    此中但約止行為言者,觀為方便,止是正修故。

     (庚)四,結略總明。

     又複總明三性止觀除障得益。

    謂三性止行成故,離凡夫行。

    三性觀行成故,離聲聞行。

    此名除障。

    三性止行成故,得寂滅樂,為自利。

    三性觀行成故,緣起作用,為利他。

    此為得益。

    斯辨第四止觀斷得竟。

     此總明中,先止後觀者,明得體方能起用也。

    凡夫聲聞,皆有界内界外之殊。

    蓋未離分段生死者,名為界内凡夫;未離變易生死之三乘,名為界外凡夫;沉空滞寂,名為界内聲聞;執于但中之菩薩,名為界外聲聞也。

    故三性止行成,皆為離凡夫行。

    三性觀行成,皆為離聲聞行。

    離凡夫行,是起大智而永斷生死。

    離聲聞行,是起大悲而廣度衆生。

    故曰“此名除障”。

    又止行成,則得無上涅槃,寂滅為樂,利己益也。

    觀行成,則得無上菩提,繁興大用,利他益也。

    故曰“此為得益”。

    末句,總結第四大科明止觀斷得已竟。

     (戊)五,明止觀作用。

    分三。

    (己)初,正明。

    二,偈頌。

    三,結。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