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即不知真谛所以常寂。

    若不修觀門,便不知真即是俗。

    若不修止門,即不知俗即是真。

    以是義故,須依幻喻,通達三性三無性。

     修觀為緣起有門。

    修止為解脫空門。

    空有二門,偏即成病,必須并修。

    以是之故,今複止觀合辨也。

    合辨義有三重,重重深入。

    初義中,若不修止,即不能證入三無性,故欲舍離世谛、了脫生死者,當修止門。

    若不修觀,即不能解知三性,故欲建立世谛、廣度衆生者,當修觀門。

    此中先止後觀者,明由定生慧、自度乃能度他也。

    “世谛”即是俗谛。

    次義中,謂由一心建立三自性,便是世谛緣起之所以,若不知之,如何度衆生?故當修觀。

    泯三性入三無性,便是真谛常寂之所以,若不知之,如何了生死?故當修止。

    三義中,謂修觀不但知俗谛,且知真即是俗。

    修止不但知真谛,且知俗即是真。

    “即”者,不二之義。

    真俗相即,便是不住生死、不入涅槃、中道第一義谛。

    所謂終日不變,而終日随緣。

    終日随緣,複終日不變。

    是之謂妙法蓮花。

    “以是義故”下結成。

    謂如上來所舉之義,必須止觀并運,以解知三性,證入三無性也。

    若于法說未明者,便須依幻喻以通達之。

     (癸)三,例結。

     如幻喻能通達三性三無性。

    其餘夢、化、影、像、水月、陽焰、幹城、餓鬼等喻,但是依實起虛,執虛為實者,悉喻三性,類以可知。

    若直以此等諸喻依實起虛故,偏喻依他性亦得也。

    但虛體是實,即可喻真實性。

    虛随執轉,即可喻分别性。

    是故此等諸喻,通譬三性。

    解此喻法次第無相,即可喻三無性也。

     初謂:凡依實起虛、執虛為實等法,悉可譬喻三性。

    可由幻喻,類推而知。

    如心之現夢、山之化雲、燈下見影、鏡中現像,以及水中之月、曠野之陽焰、海上之幹闼婆城、謂樹橛為餓鬼等,皆可為喻。

    其所依之實,可喻真實性。

    所起之虛,可喻依他性。

    執虛為實,則喻分别性也。

    次謂:若以依實起虛之影像等,偏喻依他性者,則即就依他而辨三性亦得。

    蓋虛相當體,原是實所變現,如本識中淨分,即可喻真實性;虛相随執,轉而成為妄境,如本識中染分,即可喻分别性。

    末複謂:此等諸喻,既通喻三性,即可喻三無性。

    “次第無相”者,如先除分别執實,入無相性,即是無相相;次除依他執虛,入無生性,即是無生相;更除真性上橫執之真,入無性性,即是無性相也。

     (壬)三,約夢喻。

     又更分别夢喻,以顯三性三無性。

    譬如凡夫慣習諸法故,即于夢中心現諸法。

    依他性法,亦複如是。

    由無始已來果時無明,及以妄想,熏習真實性故。

    真心依熏,現于虛相果報也。

     彼夢裡人,為睡蓋所覆故,不能自知己身他身,皆是夢心所作,即便執為實事。

    是故夢裡自他種種受用得成。

    分别性法,亦複如是。

    意識為果時無明所迷故。

    不知自他,鹹是真心依熏所作,便即妄執為實。

    是故自他種種受用得成也。

    是以經言: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虛者,即是依他性。

    妄者,即是分别性。

    此即緣起三性為觀門也。

    然此夢中所執為實者,但是夢心之相,本無有實。

    分别性法,亦複如是。

    但是虛想從心所起,本來無實,即是無相性也。

    又彼夢中虛相,有即非有,唯是夢心,更無餘法。

    依他性法,亦複如是。

    自他虛相,有即非有,唯是本識,更無餘法,即是無生性也。

    又彼夢心,即是本時覺心,但由睡眠因緣故,名為夢心。

    夢心之外,無别覺心可得。

    真實性法,亦複如是。

    平等無二,但以無明染法熏習因緣故,與染和合,名為本識,然實本識之外,無别真心可得,即是無性性法。

    此即除滅三性為止門也。

    以是喻故,三性三無性,即可顯了。

    此明止觀體狀中,約染濁三性以明止觀體狀竟。

     此中可分為五。

    初兩句,标。

    次,“譬如”至“觀門也”,喻三性。

    三,“然此”至“止門也”,喻三無性。

    四,“以是喻故”兩句,結成。

    五,末兩句,總結。

     初标者,就上八喻中,更将夢喻分晰說之,俾三性三無性益得顯明也。

    次喻三性中,由慣習而現夢,喻由妄熏而現相也。

    “睡蓋所覆”者,謂睡眠能蓋覆心性。

    此是五蓋之一。

    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也。

    “果時無明”等,解已見前。

    “是身如夢”,猶言人生若夢,見之似有,全為虛妄,故曰“為虛妄見”。

    此兩句見《維摩诘經》。

    此中但舉分别依他,未及真實者,蓋以能夢之人醒時心喻真實性,可不煩言而知也。

    三喻三無性中,“夢心即是本時覺心”者,謂夢中心即是本來之醒時心,并非二心。

    故夢心之外,無别醒心可得。

    喻分别依他,即是真實,不可執二無以為心也,故曰“平等無二”。

    其餘文相易知。

    四結中謂以此夢喻,止觀體狀,更可顯了矣。

    永嘉大師曰:“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三性三無性,一迷一悟,正如一夢一醒。

    南嶽以夢喻止觀體狀,巧妙已極。

    上來法說喻說,真可謂有義皆彰,無微弗顯。

    明得此大乘止觀法門,尚有何法不明哉!五,總結染濁三性之止觀體狀已竟。

     (庚)二,約清淨三性。

    分三。

    (辛)初,分科。

    二,各釋。

    三,通簡。

    今初。

     次明清淨三性中止觀體狀。

    就中亦有三番:一明分别性中止觀體狀。

    二明依他性中止觀體狀。

    三明真實性中止觀體狀。

     淨分三性與染分三性,名同相異者,蓋名從性,其性既同,故名亦同;相從體(體謂三性當體,非體相用之體也),體有清濁,故相有清濁也。

    是故欲明其相之所以不同,不可不知其體。

    其義上來雖已散見,今複為撮要對舉以明之,則條理秩然,更易明了矣。

     一染分别,以無明妄想為體。

    若無妄想,便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