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明徑依真實性修之過,今更為之簡示,大師垂誡之意深矣。

    行人須三複此言,不可躐等也。

     “又複”下,是明雖不可越次,然不妨并學。

    如初修觀時,了達妄執之實,當體即空,見與見緣,本無所有。

    即依他性,了達因緣生法,亦唯心現,所謂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即真實性。

    是謂“三番并學”。

    亦可為修真實性之助力,故曰“資成第三番”。

    由此益知念佛法門之妙矣。

    不必辨三性次第,三性三無性,舉一念而全收。

    一念相應,即一念佛。

    念念相應,即念念佛。

    即空即假即中,縱橫自在。

    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真最勝方便也。

     (癸)四,簡妄執須除。

     問曰:既言真實性法,有何可除?若可除者,即非真實。

    答曰:執二無以為真實性者,即須除之,故曰無無性。

    妄智分别淨心,謂為可觀者,亦須息此分别異相,示其無别真性可得分别,故言無真性。

    但除此等于真性上橫執之真,非謂除滅真如之體。

     上雲“除真實性,入無性性”,不得意者,将謂真性豈可除耶?故出此文以簡示之。

    須知言真實性者,但以分别之妄,顯其是真,以依他之虛,顯其是實耳。

    實則真即一切真,實即一切實。

    蓋淨心離一切相,本絕對待。

    淨心即一切法,不可分别。

    由是義故,因其執無以為性,執性别有真,故曰“無無方是性”,此除其執彼二無之念也;又曰“無真方是性”,此除其執有異真之念也。

    但因真性上,不可起執,才有橫執,真即成妄,故須除遣,非謂除滅真如之體也。

    豈但真實性無可除,即分别、依他,亦心體之相用,複何可除?前雲除滅三性,皆是除其妄執,所謂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是也,不可誤會。

     (壬)二,約幻喻。

    分三。

    (癸)初,标章。

    二,正說。

    三,例結。

    今初。

     複更有譬喻,能顯三性止觀二門,今當說之。

     此部《大乘止觀》,乃南嶽大師下化衆生上成佛道之書,所以稱為“曲授心要”者,因此是明心見性,甚深法要,赅括如來一代時教。

    今為迷途衆生說之,若不巧設方便,曲曲指授,何能了解?是以上來先令知得清淨自心,以為依止修行之本,故初明止觀依止。

    又因衆生正在迷中,若不定境,以為觀心方便,從何入手?故次開一心為三自性,而明止觀境界。

    更複說明三自性修行體狀,以示如何證入三無性,複其清淨自心,即此三明止觀體狀是也。

    我大師亦已委曲詳明,發揮盡緻矣。

    然而三性無際,舉一全收。

    其中真妄互融、性相不礙之處,幽深微妙。

    誠恐久在迷途之人,雖聞法說,猶難曉了,故更說此譬喻顯之。

    務令行者洞然于觀止二門體狀,則依之進修,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如此善巧方便,真大師徹底悲心也。

     (癸)二,正說。

    又三。

    (子)初,喻觀門。

    二,喻止門。

    三,止觀合辨。

    今初。

     譬如手巾,本來無兔,(真實性法,亦複如是,唯一淨心,自性離相也。

    )加以幻力,巾似兔現。

    依他性法,亦複如是,妄熏真性,現六道相也。

    愚小無知,謂兔為實。

    分别性法,亦複如是。

    意識迷妄,執虛為實。

    是故經言:一切法如幻。

    此喻三性觀門也。

     此喻三性以明觀也。

    初,以巾喻淨心。

    以巾本無兔,喻心本離相。

    是為真實性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自性離相,故為真實也。

    次,以現兔喻現六道相,以兔依幻現,喻相依妄熏而現。

    是為依他性法。

    三,以執兔為實,喻執虛相為實。

    以愚小無知,喻意識迷妄。

    是為分别性法。

    如斯譬喻,顯明極矣。

    “是故”下,引《如來藏經》為證。

    “一切法”謂五陰六塵等。

    是皆依熏所現,故曰“如幻”。

    此明緣起之法,皆是幻有也。

    如理觀察,真實本有如巾,依他全假如幻兔,分别全空,如執幻兔為實,是為觀門。

    故結之曰“此喻三性觀門也”。

     (子)二,喻三無性止門。

     若知此兔,依巾似有,唯虛無實。

    無相性智,亦複如是。

    能知諸法依心似有,唯是虛狀,無實相性也。

    若知虛兔之相,唯是手巾;巾上之兔,有即非有,本來不生。

    無生性智,亦複如是。

    能知虛相唯是真心,心所現相,有即非有,自性無生也。

    若知手巾本來是有,不将無兔以為手巾。

    無性性智,亦複如是。

    能知淨心本性自有,不以二性之無為真實性。

    此即喻三無性止門也。

     此喻三無性以明止也。

    初,能知兔依巾有,唯虛無實,喻能知諸法心現,無實相性。

    是為無相性智。

    “無實相性”者,謂分别性所執,唯是虛狀而無實也。

    次,能知唯是一巾,實本不生,有即非有,喻能知唯是淨心,虛相非有,自性無生。

    是為無生性智。

    “自性無生”者,自性中本無生滅也。

    三,能知巾是本有,不将無兔以為巾,喻能知淨心本有,不執二性之無以為心。

    是為無性性智。

    須知修觀時,了達三自性是一心之緣起,便是三無性智。

    即以此三智,遣除三自性之病,病除即入三無性而無止矣。

    故曰“此即喻三無性止門也。

    ”蓋三智為能照,三自性為所照。

    三智為能顯,三谛為所顯。

    三谛者,即三無性是。

    以無相性智,觀照遍計所執,當體即空,而入無相性,即顯真谛理也。

    以無生性智,觀照依他性虛,有即非有,而入無生性,即顯俗谛理也。

    以無性性智,觀照性體本有,不因無相無生,方有真實,如即兔是巾,何必無兔方為有巾也,則入無性性,而顯中谛理矣。

    所謂“一中一切中”,即二邊便是中道,無假無空而非中也。

    南嶽此喻,通身吐露,真善巧哉! (子)三,止觀合辨。

     是故若欲舍離世谛,當修止門,入三無性。

    若欲不壞緣起,建立世谛,當修觀門,解知三性。

    若不修觀門,即不知世谛所以緣起。

    若不修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