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人矣。

    以當部言,明得自性清淨心,從此得門而入,可名為内;不得其門而入者,即名外也。

    解昧者,智昏也。

    識微者,見淺也。

    法門玄廓,前所聞者又系略說,故難領悟。

    斯字,指前科。

    即者,當下。

    言未能當下領會也。

    故願大師更以善巧方便,開我心地,示我修途。

     (丙)二,詳答。

    分三。

    (丁)初,許說。

    二,立科。

    三,解釋。

    今初。

     沙門曰:然。

    更當為汝廣作分别。

    亦令未聞,尋之取悟也。

     然者,許其請也。

    大乘止觀,先須開悟。

    悟後随處可修。

    不然,即是盲修瞎煉。

    悟如開目,修如舉足。

    目足兼資,方到寶所達清涼池。

    故大師許之曰:更當為汝廣作開示。

    意謂略說不悟者,聞廣談當可悟矣。

    不僅為汝,亦令其餘未聞者,尋此廣談而領取法要、開悟心地。

    此正祖師悲願宏深,曲示心要之所以也。

     (丁)二,立科。

     就廣分别止觀門中,作五番建立。

    一明止觀依止。

    二明止觀境界。

    三明止觀體狀。

    四明止觀斷得。

    五明止觀作用。

     先明依止者,先令悟得自性清淨心也。

    此如《楞嚴經》中,阿難請問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如來乃先令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蓋此心性,為一切法之所依止。

    不先悟此,既無所觀之境界,奚辨能觀之體狀,而斷得作用,皆無從生起矣。

    故五番建立,立此為首。

    次明境界者,對迷而示真性,則有真實境界。

    迷心而起妄想,則有分别依他境界。

    三明體狀者,依境起修也。

    體狀文中,兩重三自性,即其體狀。

    四明斷得者,從修而證也。

    修止,伏見思塵沙等煩惱。

    止中兼觀,則斷見思塵沙等煩惱。

    既斷則有得。

    所謂斷見思得般若智,斷塵沙得解脫用,斷無明得法身體是也。

    五明作用者,由證得用也。

    既證妙體,必興大用,所謂全體起用,自度度他也。

    此是五番建立生起之次第。

     (丁)三,解釋。

    即為五。

    (戊)初,明止觀依止。

    至五,明止觀作用。

    初中二,(己)初,分科。

    二,各釋。

    今初。

     就第一依止中,複作三門分别。

    一明何所依止。

    二明何故依止。

    三明以何依止。

     此三科,亦有生起之次第。

    問:欲修止觀,以何為所依止之體耶?答:依止大乘自性清淨心。

    問:何故依止一心耶?答: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

    譬如枝葉花果,無根不生。

    菩提道樹,心為之本。

    故須依止。

    問:然則以何依止此心修止觀耶?答:即是第六識心,當文謂之無塵智,他書名為妙觀察智相應品,即與六識相應之慧心所也。

    用此依止自性清淨心以修止觀者何故?當文雲:由意識能知名義,能滅境界,能熏本識,令惑滅解成故。

     (己)二,各釋。

    即為三。

    (庚)初,明何所依止。

    至三,明以何依止。

    初中二。

    (辛)初,标列。

    二,釋成。

    今初。

     初明何所依止者,謂依止一心以修止觀也。

    就中複有三種差别。

    一出衆名。

    二釋名義。

    三辨體狀。

     一心者,大乘自性清淨心也。

    即是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此之心性體即真如。

    汝問何所依止以修止觀,即依止此一念之心是已。

    一心既為萬法之本,故其名不一。

    吾人必須知其種種之名,方能會通。

    故先出衆名。

    一名必有一義,聞名而不知義可乎?故次釋名義。

    有名有義,必辨名義之體狀。

    若不詳辨,恐緻邪正不分。

    故三辨體狀。

    此與立科文中之體狀不同。

    彼乃止觀之體狀,此是衆名之體狀也。

     (辛)二,釋成。

    即為三。

    (壬)初,出衆名。

    至三,辨體狀。

    今初。

     初出衆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

    又名真如。

    亦名佛性。

    複名法身。

    又稱如來藏。

    亦号法界。

    複名法性。

    如是等名,無量無邊。

    故言衆名。

     此七種名,皆一念心之異名也。

    心既為萬法之本,即有無量之名。

    故曰無量無邊。

    今之七種,但略舉耳。

     (壬)二,釋名義。

    分三。

    (癸)初,标章。

    二,廣釋。

    三,結成。

    今初。

     次辨釋名義。

     以此一句,标舉章段。

    下文乃逐名辨釋其義。

     (癸)二,廣釋。

    即為七。

    (子)初,釋自性清淨心。

    至七,釋法性。

    今初。

     問曰:雲何名為自性清淨心耶?答曰:此心無始以來,雖為無明染法所覆,而性淨無改。

    故名為淨。

    何以故?無明染法,本來與心相離故。

    雲何為離?謂以無明,體是無法,有即非有。

    以非有故,無可與心相應,故言離也。

    既無無明染法與之相應,故名性淨。

    中實本覺,故名為心。

    故言自性清淨心也。

     “問”者,自問也,亦名為征。

    “答”者,自答也,亦名為釋。

    此心本來清淨,即亘古至今,常為染濁之法所覆,其清淨之自性,依然不改。

    何以故?随緣不變故。

    “無始”者,不知其所自始。

    無始以來,即從古至今之意。

    “無明”者,迷暗之義。

    謂不明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也。

    《楞嚴經》雲:“此身外洎山河大地,鹹是妙淨明心中所現物。

    ”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是唯心所起。

    既皆心起,見法便當見心,不可心外取法。

    所以禅宗祖師直指本心,而曰:盡大地是老僧一隻眼。

    即是此意。

    不明此理,便是無明。

    無明何以謂之染法?無明者,不覺也。

    不覺者,昏昧之義。

    乃染濁相,非清淨相也。

    《起信論》雲:“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覆者,障也。

    何故此清淨心,無始以來為無明染法所覆?從來未悟故。

    不變随緣故。

    言體雖不變,而随染緣也。

    所謂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念起便成動相,違于本寂。

    無明便成昧相,違于本照。

    遂舉心性之全體,而為阿黎耶識,名為業相。

    由是而全真成妄,妄分能所。

    能名轉相,亦名見分。

    所名現相,亦名相分。

    三細既呈,六粗随具,而惑業苦三,連環不息矣。

    蓋因其不變随緣,從來弗悟。

    所以無始以來,常為無明染法所覆,而淨性不顯。

    然因其随緣不變,萬劫常新,所以無始以來,雖為無明染法所覆,而性淨不改。

    必不改者,乃謂之性。

    改變則非性矣。

     問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