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迹傳說

關燈
,從此一病不起,年紀不大就死了。

     照家裡傳的這個,祖母似乎很膽小,外間傳的都是“正能量”的,說她成了楊家的長嫂後如何和祖父一起帶領弟弟們發奮讀書,結果兄弟五個(我祖父兄弟八個,有兩個早夭)參加科舉考試,四個人中了進士,點了翰林。

     楊家對吳家當然是很感恩的,我姑媽跟我說,父親那一輩字裡都有個“川”字(父親楊毓璋字“霁川”,七叔字“朗川”,姑媽叫“楊麗川”),就跟吳棠做四川總督有關。

     祖父楊士燮是長子,雖也中了進士,做過杭州知府、淮陰知府之類的官,但論做官,比不了先人,因為楊殿邦是做到漕運總督的。

    也比不了同輩,他的兩個弟弟楊士骧、楊士琦,一個做到直隸總督,一個是袁世凱的心腹(說是袁的“智囊”),權勢熏天。

    他也不大喜歡做官,官場沒意思,官場黑暗看透了,楊憲益在自傳裡說祖父自号“三湖(壺)太守”,三壺是煙壺、酒壺、尿壺,總之是有點玩世不恭。

     他曾被派到日本考察學務,做過橫濱總領事官,和當時的官員比是開了眼界的,楊士骧、楊士琦算起來又是洋務派的人,所以有點洋派。

    他在天津租界裡買地蓋房,兒子也都送出去留學。

    父親和三叔留日,五叔七叔留美,八叔留法……除了老姨太生的兩個,差不多都送出去留學了。

     我對祖父的全部印象就是全家福的照片,還有他的畫像。

    畫像,當時稱作“影像”。

    那時已經有攝影這回事了,我手頭也還有祖父的“全家福”,但沒見過單獨的相片,隻見過他的影像。

    祖父的影像是齊白石畫的。

    齊白石那時小有名氣,沒後來那麼大名氣,給人畫像也是糊口,不是太貴,也不那麼稀奇。

    影像很大,我想要比單元房的一扇門還大,到祭祖時就挂出來,前面擺上供品。

    影像上的祖父八字胡,穿布衣,不戴官帽,像《十五貫》裡微服私訪的況鐘那種樣子。

    并排挂的是祖母的影像,鳳冠霞帔,很正式的朝廷命婦的裝扮,和祖父的像在一起,一個随便,一個很正式,真有意思。

     祖父祖母之外,旁邊還有一位,影像小一些,一起受祭拜,應該是祖父的繼室吧。

    這是我推斷的,因祖母死得早。

    不可能是姨太太,祭祖時,若是有哪位姨太太已過世,也絕不可能在祭拜之列的。

    祖父有一個妾,後來我們稱作“老姨太”。

    過去當官的三妻四妾很普遍,祖父隻有一個,算少有的了。

    他不喜歡這些,也反對兒子們讨小老婆。

     我們的祖籍是泗州,具體在現在的盱眙,但是家裡不大有人提起那裡,會說到的是淮安。

    楊殿邦當漕運總督時,就把家安在那裡了。

    即使是淮安,我也從來沒去過。

    《人民日報》原來的文藝副刊主編袁鷹是淮安人,有一次見面,他說小時候住的就是你家的宅院。

    也不知他怎麼知道那房子過去是楊家的,也許比較大,楊家有地位吧。

    一個熟人曾經住在你家過去的房子裡,這事想想很好玩,但事實上他知道房子是什麼樣,而我是一點概念也沒有的。

     包括祖籍泗州,我都是這兩年才知道。

    那裡還要搞什麼名人故居,和我聯系,要我提供楊家的情況材料什麼的。

    我一無所知,也不感興趣,兩個孩子去了一趟,結果反而是他們從宿遷方面知道了一點家族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