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迹傳說
關燈
小
中
大
楊苡,一九一九年生于天津,翻譯家,一九四九年後第一個《呼嘯山莊》中文簡體字譯本的譯者。
其兄為翻譯家楊憲益,姐姐楊敏如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姐夫羅沛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父親楊毓璋系天津中國銀行首任行長,文中的“娘”是楊的正室,“母親”是三兄妹的生母,在家中稱“大姨太”;“大公主”“二姐”為“娘”所出,“四姐”則為楊的二姨太所生。
舊式大家庭人際關系複雜,排行亦有各種排法。
文中“七叔”“八叔”為楊毓璋胞弟,“五叔”則為堂弟;“姑媽”“狗叔”均為口述者祖父姨太太所生。
未詳處可參看文中“大排行、小排行”一節。
關于楊家,我知道的并不多。
現在知道的一些,有不少還是從别人那裡聽來、看來的。
其實親戚間議論得不少,母親也念叨過,但我總是聽過就忘,沒上心記過。
年輕的時候,我對家的印象很糟糕,鴉片、小腳、姨太太,讓人氣悶的生活方式……要用标簽的話,這不就是标準的封建家庭嘛。
我認為自己“生正逢時”,因為我生于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的那一年。
對政治、理論什麼的,我不感興趣,也從來沒弄懂過,同時我與各種運動都是疏遠的,但我最基本的判斷和态度,或者你說常識、價值觀也行,都是新文化給我的。
這裡面也包括對舊式家庭的态度。
新文學作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巴金,當然是因為我和巴先生一直保持着通信聯系,也一直得到他的教誨,但我最初對他産生崇拜,卻和他的那部《家》有很大關系。
我覺得我的家和他筆下的封建大家庭像極了,簡直就是它的翻版,裡面的好些人物都能找到對應。
年輕的時候,我最強烈的沖動,就是像《家》裡的覺慧那樣,離開家,擺脫那個環境,到外面廣大的世界去。
外間說到我們家族的事,都會從楊殿邦開始。
但那離得太久遠,我聽說的楊家發迹故事,都是從祖母說起。
祖母是四川總督吳棠的女兒,叫吳述仙。
吳棠在清河縣做縣令時,有位故交之子走水路送父親的棺材回原籍下葬,從他那兒經過,他讓仆役拿了三百兩銀子送去。
誰知到河邊碼頭上錯了船,因恰好有另外一隻靈船也在那兒歇腳,而且身份和吳的故交一樣,也是道員。
仆役回來報告,吳棠一聽,知道是送錯了。
已經送出去,沒有讨回來的理,他隻好又拿了一份銀子送上。
他去故交靈船上緻祭,順道也上了前面仆役誤上的那條船祭拜一番,船上的人自然千恩萬謝的。
這回将錯就錯,算是給他後來飛黃騰達埋下伏筆了:船上的人是安徽皖南道員惠征的兩個女兒,其中之一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
那時候慈禧還沒被選進宮裡,等到掌權了,對當年落難時吳棠的仗義念念不忘,一有機會就提拔他。
吳棠從此官運好得不得了。
吳棠怎麼會把女兒嫁給楊家,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吳家受慈禧眷顧,楊家就跟着沾光,這門親事對後來的楊家,非同小可。
有人說,這事兒是編的,我也不知真假,家裡都這麼傳。
另一件事應該靠譜一點,是關于祖母的死。
說八國聯軍要進京的消息傳來,全家驚慌,那時有各種可怕的傳聞。
祖母吓得不輕,聽到外人傳話,一屁股就坐在地上
其兄為翻譯家楊憲益,姐姐楊敏如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姐夫羅沛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父親楊毓璋系天津中國銀行首任行長,文中的“娘”是楊的正室,“母親”是三兄妹的生母,在家中稱“大姨太”;“大公主”“二姐”為“娘”所出,“四姐”則為楊的二姨太所生。
舊式大家庭人際關系複雜,排行亦有各種排法。
文中“七叔”“八叔”為楊毓璋胞弟,“五叔”則為堂弟;“姑媽”“狗叔”均為口述者祖父姨太太所生。
未詳處可參看文中“大排行、小排行”一節。
關于楊家,我知道的并不多。
現在知道的一些,有不少還是從别人那裡聽來、看來的。
其實親戚間議論得不少,母親也念叨過,但我總是聽過就忘,沒上心記過。
年輕的時候,我對家的印象很糟糕,鴉片、小腳、姨太太,讓人氣悶的生活方式……要用标簽的話,這不就是标準的封建家庭嘛。
我認為自己“生正逢時”,因為我生于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的那一年。
對政治、理論什麼的,我不感興趣,也從來沒弄懂過,同時我與各種運動都是疏遠的,但我最基本的判斷和态度,或者你說常識、價值觀也行,都是新文化給我的。
這裡面也包括對舊式家庭的态度。
新文學作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巴金,當然是因為我和巴先生一直保持着通信聯系,也一直得到他的教誨,但我最初對他産生崇拜,卻和他的那部《家》有很大關系。
我覺得我的家和他筆下的封建大家庭像極了,簡直就是它的翻版,裡面的好些人物都能找到對應。
年輕的時候,我最強烈的沖動,就是像《家》裡的覺慧那樣,離開家,擺脫那個環境,到外面廣大的世界去。
外間說到我們家族的事,都會從楊殿邦開始。
但那離得太久遠,我聽說的楊家發迹故事,都是從祖母說起。
祖母是四川總督吳棠的女兒,叫吳述仙。
吳棠在清河縣做縣令時,有位故交之子走水路送父親的棺材回原籍下葬,從他那兒經過,他讓仆役拿了三百兩銀子送去。
誰知到河邊碼頭上錯了船,因恰好有另外一隻靈船也在那兒歇腳,而且身份和吳的故交一樣,也是道員。
仆役回來報告,吳棠一聽,知道是送錯了。
已經送出去,沒有讨回來的理,他隻好又拿了一份銀子送上。
他去故交靈船上緻祭,順道也上了前面仆役誤上的那條船祭拜一番,船上的人自然千恩萬謝的。
這回将錯就錯,算是給他後來飛黃騰達埋下伏筆了:船上的人是安徽皖南道員惠征的兩個女兒,其中之一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
那時候慈禧還沒被選進宮裡,等到掌權了,對當年落難時吳棠的仗義念念不忘,一有機會就提拔他。
吳棠從此官運好得不得了。
吳棠怎麼會把女兒嫁給楊家,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吳家受慈禧眷顧,楊家就跟着沾光,這門親事對後來的楊家,非同小可。
有人說,這事兒是編的,我也不知真假,家裡都這麼傳。
另一件事應該靠譜一點,是關于祖母的死。
說八國聯軍要進京的消息傳來,全家驚慌,那時有各種可怕的傳聞。
祖母吓得不輕,聽到外人傳話,一屁股就坐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