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不到回答
關燈
小
中
大
納河啊!我的眼睛尋找着馬納河橋墩紅褐色的頂面。
不見了!水電站的建設者們把它清除掉了。
而這條美麗的河流本身也橫七豎八充塞着流放下來的木材。
正在架設橫跨馬納河的大橋。
但人們在河口地方的水底硬地上鑽洞搭支架的時候,把木料在十八公尺深的地方做試驗。
埋沉水底的樹木多半是落葉松樹,它們在水裡是差不多不腐爛的。
可能我們的後代單是為了如此巧妙地替他們儲備了木材也将會感謝我們吧? 再見吧!馬納河!請原諒我們吧!我們不僅戕害大自然,也戕害着自己,而且并不全是因為愚蠢無知,更多的倒是因為必需如此…… 飛機搖晃了一下,向右翼傾側過去。
光秃秃的馬納河石灘一閃而過,明茹裡河在峽谷中劃出一條細線,銀鱗閃爍、凝碧疊翠的山隘口由遠而近,低平處築成了一座階梯形的美麗的新城。
前面馬上就要出現水電站的堤壩,但我并不向前張望,卻轉過頭去想再看一眼正在向機尾後面移去的故鄉村落和馬納河口,但這時舷窗外漾起濃密的青霧,機腹碾過之處迸出一團團雲朵。
飛機稍向右轉,往高處蹿去,在左翼劃過的一抹藍天下可以看見廣漠的森林和群山,故鄉葉尼塞河的兩岸,從這裡令人膽戰心驚的高度望去,仍像遠古年代裡那樣原封未動,保持着處女般的純潔,沉浸在一片蔥茏秀發的靜谧之中。
馬納河水流經原始森林,轉徙曲折,畫出一鈎鈎彎月的形狀。
一切都那麼甯靜、雄偉,但不知為什麼心頭卻感到令人壓抑的憂慮和痛苦的不安? 在我飛離的前一天,老鄉們約我和我的朋友去看看比留斯河和水電站。
我最後一次看到水電站的時候,當時它還沒有竣工,工地上擠滿了來回奔忙的人群。
現在它的空曠無人的景象卻使我十分震驚,我心想,未來的建設大概會越加顯得人迹稀少的。
習慣于合夥齊上、大轟大嗡式勞動的人會養成一種慌張的心理,會被一種對自身渺小和微不足道的感覺所控制。
這種對自身微不足道的感覺我第一次是在周相同步加速器大廳裡體驗到的,現在在水電站上它又重新出現在我心頭。
在順着堤壩去比留斯河的一路上,我看到了一艘陳舊不堪、已經不冒煙的輪船,無精打采地停歇在布滿了長黴的水草的、像果凍一樣的滞水中,我好不容易認出了這艘舊船就是充作水上巡邏船的“斯巴達克”号。
我一生中經曆過無數次令人黯然神傷的相逢,但我想說,這不單是一次令人神傷的邂逅,這是對自己生活進行總結的時刻,這是生命暮年的景象,盡管你隐隐有所感覺,但總是千方百計回避,竭力不去想它,但免不了要悲哀地自己承認:“是啊……人老了!……” 我們沒有在水庫的河面上駕舟泛遊,而是乘着小汽艇飛快地浏覽了一遍。
在我們家鄉曾經流傳過種種有關比留斯河的不好的傳說。
據說河上是林中鬼怪、水上女妖和種種魔鬼孽障出沒的淵薮,因此頗吓退了一些人,不敢來此地漁獵。
但一般都認為這條河富饒而景色優美。
我們在比留斯河上所見的景象,甚至是河水泛濫,黴苔滋生的時候,也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
這種無與倫比的神奇迷人的勝景簡直叫人連氣也喘不過來! 在比留斯河上有一處奇特的岩石。
在距離比留斯河口約莫十俄裡的地方,它好像一本打開一半的書,滿布着時間留下的剝蝕和鏽斑,憂郁地伫立在水中央。
岩石的一側,即書頁向陸地縱深翻出的一面,不知是大自然造化之力,還是古代藝術家巧奪天工,刻下了一張人的面龐——碩大的鼻子,圓睜的雙眼,斜抿着的嘴唇:當你走到近旁,它愁眉苦臉,似乎馬上就要哭出聲來,而當你稍稍走遠,它竟露出笑容,還眨巴着眼睛,好像在說:孩子們,我活着,我在創造…… “原來它是這樣!” 我戰栗了一下,若有所悟。
飛機上的乘客們都擠到了各個窗口前,目不轉睛地望着漸漸遠去的水電站。
他們欣賞的是自己雙手的創造物。
我的故鄉西伯利亞已經變了模樣。
一切在流動,一切在變化——這是古老的哲理名言。
過去是這樣。
現在是這樣。
将來還是這樣。
造化有時、萬物有期,時代包容着天底下萬般差異: 這是誕生的時代,也是死亡的時代; 這是播種的時代,也是挖出播種物的時代; 這是殺傷的時代,也是醫治的時代; 這是毀壞的時代,也是建設的時代: 這是哭泣的時代,也是歡笑的時代; 這是呻吟的時代,也是振奮的時代; 這是胡亂抛擲的時代,也是精心收集的時代; 這是擁抱的時代,也是回避擁抱的時代; 這是尋獲的時代,也是喪失的時代; 這是珍藏的時代,也是揮霍的時代; 這是撕毀的時代,也是縫合的時代; 這是沉默的時代,也是呼喊的時代; 這是愛的時代,也是恨的時代; 這是戰争的時代,也是和平的時代。
我究竟在尋求什麼呢?我為什麼痛苦?由于什麼原因?為了什麼目的?我找不到回答。
1972—1975年 *** [1]尼古拉·伊凡諾維奇·諾維柯夫(1744—1818),俄國啟蒙主義作家,批評家兼出版家。
曾出版過多種諷刺性雜志進行啟蒙宣傳。
1789年被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逮捕,囚禁于施裡塞爾堡達十五年之久。
[2]彼得·西蒙·帕拉斯(1741—1811),德裔俄國自然科學家。
[3]哈坦加河、賀塔河均為極圈内的北方地帶的河流,在泰梅爾半島南面。
[4]阿曆克賽·季莫菲耶夫·普拉斯洛夫(1930—1972),蘇聯詩人。
著有詩集多種。
[5]一種簡易的築牆方法,在兩塊固定的木闆中間填入黏土。
不見了!水電站的建設者們把它清除掉了。
而這條美麗的河流本身也橫七豎八充塞着流放下來的木材。
正在架設橫跨馬納河的大橋。
但人們在河口地方的水底硬地上鑽洞搭支架的時候,把木料在十八公尺深的地方做試驗。
埋沉水底的樹木多半是落葉松樹,它們在水裡是差不多不腐爛的。
可能我們的後代單是為了如此巧妙地替他們儲備了木材也将會感謝我們吧? 再見吧!馬納河!請原諒我們吧!我們不僅戕害大自然,也戕害着自己,而且并不全是因為愚蠢無知,更多的倒是因為必需如此…… 飛機搖晃了一下,向右翼傾側過去。
光秃秃的馬納河石灘一閃而過,明茹裡河在峽谷中劃出一條細線,銀鱗閃爍、凝碧疊翠的山隘口由遠而近,低平處築成了一座階梯形的美麗的新城。
前面馬上就要出現水電站的堤壩,但我并不向前張望,卻轉過頭去想再看一眼正在向機尾後面移去的故鄉村落和馬納河口,但這時舷窗外漾起濃密的青霧,機腹碾過之處迸出一團團雲朵。
飛機稍向右轉,往高處蹿去,在左翼劃過的一抹藍天下可以看見廣漠的森林和群山,故鄉葉尼塞河的兩岸,從這裡令人膽戰心驚的高度望去,仍像遠古年代裡那樣原封未動,保持着處女般的純潔,沉浸在一片蔥茏秀發的靜谧之中。
馬納河水流經原始森林,轉徙曲折,畫出一鈎鈎彎月的形狀。
一切都那麼甯靜、雄偉,但不知為什麼心頭卻感到令人壓抑的憂慮和痛苦的不安? 在我飛離的前一天,老鄉們約我和我的朋友去看看比留斯河和水電站。
我最後一次看到水電站的時候,當時它還沒有竣工,工地上擠滿了來回奔忙的人群。
現在它的空曠無人的景象卻使我十分震驚,我心想,未來的建設大概會越加顯得人迹稀少的。
習慣于合夥齊上、大轟大嗡式勞動的人會養成一種慌張的心理,會被一種對自身渺小和微不足道的感覺所控制。
這種對自身微不足道的感覺我第一次是在周相同步加速器大廳裡體驗到的,現在在水電站上它又重新出現在我心頭。
在順着堤壩去比留斯河的一路上,我看到了一艘陳舊不堪、已經不冒煙的輪船,無精打采地停歇在布滿了長黴的水草的、像果凍一樣的滞水中,我好不容易認出了這艘舊船就是充作水上巡邏船的“斯巴達克”号。
我一生中經曆過無數次令人黯然神傷的相逢,但我想說,這不單是一次令人神傷的邂逅,這是對自己生活進行總結的時刻,這是生命暮年的景象,盡管你隐隐有所感覺,但總是千方百計回避,竭力不去想它,但免不了要悲哀地自己承認:“是啊……人老了!……” 我們沒有在水庫的河面上駕舟泛遊,而是乘着小汽艇飛快地浏覽了一遍。
在我們家鄉曾經流傳過種種有關比留斯河的不好的傳說。
據說河上是林中鬼怪、水上女妖和種種魔鬼孽障出沒的淵薮,因此頗吓退了一些人,不敢來此地漁獵。
但一般都認為這條河富饒而景色優美。
我們在比留斯河上所見的景象,甚至是河水泛濫,黴苔滋生的時候,也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
這種無與倫比的神奇迷人的勝景簡直叫人連氣也喘不過來! 在比留斯河上有一處奇特的岩石。
在距離比留斯河口約莫十俄裡的地方,它好像一本打開一半的書,滿布着時間留下的剝蝕和鏽斑,憂郁地伫立在水中央。
岩石的一側,即書頁向陸地縱深翻出的一面,不知是大自然造化之力,還是古代藝術家巧奪天工,刻下了一張人的面龐——碩大的鼻子,圓睜的雙眼,斜抿着的嘴唇:當你走到近旁,它愁眉苦臉,似乎馬上就要哭出聲來,而當你稍稍走遠,它竟露出笑容,還眨巴着眼睛,好像在說:孩子們,我活着,我在創造…… “原來它是這樣!” 我戰栗了一下,若有所悟。
飛機上的乘客們都擠到了各個窗口前,目不轉睛地望着漸漸遠去的水電站。
他們欣賞的是自己雙手的創造物。
我的故鄉西伯利亞已經變了模樣。
一切在流動,一切在變化——這是古老的哲理名言。
過去是這樣。
現在是這樣。
将來還是這樣。
造化有時、萬物有期,時代包容着天底下萬般差異: 這是誕生的時代,也是死亡的時代; 這是播種的時代,也是挖出播種物的時代; 這是殺傷的時代,也是醫治的時代; 這是毀壞的時代,也是建設的時代: 這是哭泣的時代,也是歡笑的時代; 這是呻吟的時代,也是振奮的時代; 這是胡亂抛擲的時代,也是精心收集的時代; 這是擁抱的時代,也是回避擁抱的時代; 這是尋獲的時代,也是喪失的時代; 這是珍藏的時代,也是揮霍的時代; 這是撕毀的時代,也是縫合的時代; 這是沉默的時代,也是呼喊的時代; 這是愛的時代,也是恨的時代; 這是戰争的時代,也是和平的時代。
我究竟在尋求什麼呢?我為什麼痛苦?由于什麼原因?為了什麼目的?我找不到回答。
1972—1975年 *** [1]尼古拉·伊凡諾維奇·諾維柯夫(1744—1818),俄國啟蒙主義作家,批評家兼出版家。
曾出版過多種諷刺性雜志進行啟蒙宣傳。
1789年被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逮捕,囚禁于施裡塞爾堡達十五年之久。
[2]彼得·西蒙·帕拉斯(1741—1811),德裔俄國自然科學家。
[3]哈坦加河、賀塔河均為極圈内的北方地帶的河流,在泰梅爾半島南面。
[4]阿曆克賽·季莫菲耶夫·普拉斯洛夫(1930—1972),蘇聯詩人。
著有詩集多種。
[5]一種簡易的築牆方法,在兩塊固定的木闆中間填入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