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女孩子也是孩子!”
關燈
小
中
大
災年謠言多。
一一民諺 一 一九四二年的夏天,天氣奇熱。
從冬天到春天,整整七個月沒有下雨。
井幹了,河枯了。
每天陣陣黃風,卷起地上的塵土,變成一條條粗大的黃色煙柱,旋轉着飛向天空。
農民們看到這種旋風,照例要“呸!呸!”吐幾口唾沫,有的還脫下鞋子,向旋風的中心擲着。
據說,這種旋風就是旱魃,要用破鞋去趕它。
還有人在擲的鞋子裡發現過旱魃的血迹。
但這都是傳說,誰也沒有親眼看見過。
人們每天用手打着遮陽望着天空。
天空卻總是藍澄澄的,沒有一塊陰濕的雲彩。
有時候早晨偶爾出現一些魚鱗般的雲塊,有經驗的老農們卻搖着頭歎息着:“雨又遠了!” 罵天的人漸漸多起來了。
他們把對天的敬畏的心情變作憤怒,到處可以聽到: “這個該死的老天爺!” “這個死鬼老天爺!” “你不會當老天爺你就别當!” 但是不管罵聲再多,“老天爺”沒有長耳朵,它既無反應,也無表情。
人們看“老天爺”沒有反應,就把希望寄托在龍王爺身上。
伊川縣聞鶴村有一座龍王廟,平常冷落得住滿了麻雀,今年春天忽然熱鬧起來。
龍王的香爐裡插滿了香,供桌上有時候還擺幾碗供食。
麥子拔節時候,有一天早上起了火燒雲。
農民們興奮起來。
他們以為龍王要顯神通了,就發起了更大的祭祀活動。
打更的王三在村街上敲着鑼喊着:“祈雨了!祈雨了!都到龍王廟祈雨……”接着鑼鼓響起來,人們像潮水似地向龍王廟湧着。
保長、紳士們也都來了。
他們赤着腳,戴着柳枝編的帽子.站在人群前邊,好像隻有他們有資格和龍王說話。
池塘邊幾棵大柳樹倒了黴,幾個小夥子爬在樹上,折下柳枝向下邊扔着,人們搶着、拾着,紛紛編成柳圈帽子戴在頭上。
他們還給龍王編了個柳條帽子,戴在它的頭上。
紳士們擺出一副虔誠的表情,向龍王燒着紙、奠着酒,又恭恭敬敬地叩着頭說:“龍王爺,你可憐可憐下界蒼生吧!莊稼快旱死了。
你要能顯顯靈,在三天内下一場透雨,麥罷給您老人家殺豬燙羊。
” 農民們對待龍王不像紳士們那樣文明。
他們讓四個屬龍的小夥子擡着龍王“遊街”,這也叫“曬龍王”!他們先把龍王的泥胎擡到麥田邊,讓它看看快要枯焦的麥子;再把它擡到池塘邊,讓它看看幹涸的水塘;接着就把它擡在熱毒的太陽下遊街曬太陽,意思是要它嘗嘗這火毒太陽的味道。
遊到中午,一點兒雲彩卻又散了。
天空又變成了赤日高挂的藍天。
龍王的頭上沒有出一滴汗,四個擡着龍王的小夥子,卻曬得滿頭大汗,氣喘籲籲。
人們生氣地不再擡着龍王遊街了,他們滾過來一個碾麥子的石磙豎起來,把龍王放在上邊讓太陽曬。
他們指着龍王的鼻子說着: “你什麼時候下雨,才給你送回廟裡去!” “你不下雨狠曬你!” 龍王臉上毫無表情。
隻是瞪着它那兩隻像雞蛋大的眼珠。
龍王的泥塑是猙獰的、奇特的。
它基本上是人臉和龍頭的混合變形。
深深凹進的眼窩中,突出兩個雞蛋那麼大的眼珠。
鼻子寬得像個秤砣。
下颚像鏟子一樣向前突出着。
就在這個下颚上,張着一張像河馬一樣寬大的嘴巴。
當年農村畫匠們這個構思是想增加龍王的威嚴。
但是威嚴過分就會變成滑稽。
一天兩天過去了。
十天半月又過去了。
龍王依舊蹲在麥場的石磙上。
它頭上戴的柳枝帽被曬得枯焦了,烏鴉落在它頭上“啊!啊!”地叫着。
當人們看到它臉上的鳥屎時,才知道它也無能為力。
幹熱的黃風依舊天天刮着。
天上起一片雲霞,被黃風吹跑了,再升起幾絲流雲,又很快被風吹跑了。
男人們“曬龍王”的辦法失敗了。
婦女們又悄悄串連着開始了她們的“求雨”活動。
洛陽這一帶農村的老太婆們,有一種編造故事的“天才”,她們編造出來的“神”,要比男人們想象的更曲折、更富于人情味道。
一個謠言在各個村子流傳開了。
她們說:老天爺去西天赴王母娘娘宴會,臨走時,他對老天奶奶交代說:“要是我十天不回來,你該下就下。
”意思是走後讓她掌管着下雨。
誰知道老天奶奶的耳朵有些聾,她把“我要是十天不回來,你該下就下。
”聽作“我要是十天不回來,你該嫁就嫁!”到了十天頭上,老天爺吃酒還沒有回來,老天奶奶果然另找個男人嫁了。
老天爺從西天回來後很傷心。
這時管風的風姨向他獻媚,想作他的填房。
老天爺嫌風姨太瘋,不想讨她作老婆。
風姨就每天故意和他搗亂,不讓他調風播雨。
老天爺隻要播起一陣雲要下雨,風姨就用嘴把他的雲彩吹散。
老天爺再播起一塊雲,風姨就再把雲吹跑。
因為這一場戀愛沒有結局,半年來天天刮風,卻下不來一滴雨。
這個荒唐故事在農村中流傳得如此廣泛,老太婆們每天望着神秘的天空,盼望着老天爺趕快完婚,或者風姨能夠死了那片癡心。
因為實在不敢再鬧了,地下的莊稼已經快早死了。
不知道從哪個村子傳來了一個說法。
她們說:風姨愛紡棉花,隻要下界百姓收集點棉花送給她,她就回家坐下來紡棉花,不再和老天爺搗亂,每天刮黃風了。
她隻要把風停下來,老天爺就能給下界播雲下雨了。
由于這個謠言編得如此合情合理,各村的婦女就挨門挨戶給風姨收集棉花。
婦女們把彈好搓好的雪白棉絮獻了出來,這家三條,那家兩條,然後捆成一捆,拿到十字街口,大夥跪在地上焚燒起來。
一條條棉絮在火焰中化成灰燼,飛向天空。
各村子裡都飄着燒焦棉花的
一一民諺 一 一九四二年的夏天,天氣奇熱。
從冬天到春天,整整七個月沒有下雨。
井幹了,河枯了。
每天陣陣黃風,卷起地上的塵土,變成一條條粗大的黃色煙柱,旋轉着飛向天空。
農民們看到這種旋風,照例要“呸!呸!”吐幾口唾沫,有的還脫下鞋子,向旋風的中心擲着。
據說,這種旋風就是旱魃,要用破鞋去趕它。
還有人在擲的鞋子裡發現過旱魃的血迹。
但這都是傳說,誰也沒有親眼看見過。
人們每天用手打着遮陽望着天空。
天空卻總是藍澄澄的,沒有一塊陰濕的雲彩。
有時候早晨偶爾出現一些魚鱗般的雲塊,有經驗的老農們卻搖着頭歎息着:“雨又遠了!” 罵天的人漸漸多起來了。
他們把對天的敬畏的心情變作憤怒,到處可以聽到: “這個該死的老天爺!” “這個死鬼老天爺!” “你不會當老天爺你就别當!” 但是不管罵聲再多,“老天爺”沒有長耳朵,它既無反應,也無表情。
人們看“老天爺”沒有反應,就把希望寄托在龍王爺身上。
伊川縣聞鶴村有一座龍王廟,平常冷落得住滿了麻雀,今年春天忽然熱鬧起來。
龍王的香爐裡插滿了香,供桌上有時候還擺幾碗供食。
麥子拔節時候,有一天早上起了火燒雲。
農民們興奮起來。
他們以為龍王要顯神通了,就發起了更大的祭祀活動。
打更的王三在村街上敲着鑼喊着:“祈雨了!祈雨了!都到龍王廟祈雨……”接着鑼鼓響起來,人們像潮水似地向龍王廟湧着。
保長、紳士們也都來了。
他們赤着腳,戴着柳枝編的帽子.站在人群前邊,好像隻有他們有資格和龍王說話。
池塘邊幾棵大柳樹倒了黴,幾個小夥子爬在樹上,折下柳枝向下邊扔着,人們搶着、拾着,紛紛編成柳圈帽子戴在頭上。
他們還給龍王編了個柳條帽子,戴在它的頭上。
紳士們擺出一副虔誠的表情,向龍王燒着紙、奠着酒,又恭恭敬敬地叩着頭說:“龍王爺,你可憐可憐下界蒼生吧!莊稼快旱死了。
你要能顯顯靈,在三天内下一場透雨,麥罷給您老人家殺豬燙羊。
” 農民們對待龍王不像紳士們那樣文明。
他們讓四個屬龍的小夥子擡着龍王“遊街”,這也叫“曬龍王”!他們先把龍王的泥胎擡到麥田邊,讓它看看快要枯焦的麥子;再把它擡到池塘邊,讓它看看幹涸的水塘;接着就把它擡在熱毒的太陽下遊街曬太陽,意思是要它嘗嘗這火毒太陽的味道。
遊到中午,一點兒雲彩卻又散了。
天空又變成了赤日高挂的藍天。
龍王的頭上沒有出一滴汗,四個擡着龍王的小夥子,卻曬得滿頭大汗,氣喘籲籲。
人們生氣地不再擡着龍王遊街了,他們滾過來一個碾麥子的石磙豎起來,把龍王放在上邊讓太陽曬。
他們指着龍王的鼻子說着: “你什麼時候下雨,才給你送回廟裡去!” “你不下雨狠曬你!” 龍王臉上毫無表情。
隻是瞪着它那兩隻像雞蛋大的眼珠。
龍王的泥塑是猙獰的、奇特的。
它基本上是人臉和龍頭的混合變形。
深深凹進的眼窩中,突出兩個雞蛋那麼大的眼珠。
鼻子寬得像個秤砣。
下颚像鏟子一樣向前突出着。
就在這個下颚上,張着一張像河馬一樣寬大的嘴巴。
當年農村畫匠們這個構思是想增加龍王的威嚴。
但是威嚴過分就會變成滑稽。
一天兩天過去了。
十天半月又過去了。
龍王依舊蹲在麥場的石磙上。
它頭上戴的柳枝帽被曬得枯焦了,烏鴉落在它頭上“啊!啊!”地叫着。
當人們看到它臉上的鳥屎時,才知道它也無能為力。
幹熱的黃風依舊天天刮着。
天上起一片雲霞,被黃風吹跑了,再升起幾絲流雲,又很快被風吹跑了。
男人們“曬龍王”的辦法失敗了。
婦女們又悄悄串連着開始了她們的“求雨”活動。
洛陽這一帶農村的老太婆們,有一種編造故事的“天才”,她們編造出來的“神”,要比男人們想象的更曲折、更富于人情味道。
一個謠言在各個村子流傳開了。
她們說:老天爺去西天赴王母娘娘宴會,臨走時,他對老天奶奶交代說:“要是我十天不回來,你該下就下。
”意思是走後讓她掌管着下雨。
誰知道老天奶奶的耳朵有些聾,她把“我要是十天不回來,你該下就下。
”聽作“我要是十天不回來,你該嫁就嫁!”到了十天頭上,老天爺吃酒還沒有回來,老天奶奶果然另找個男人嫁了。
老天爺從西天回來後很傷心。
這時管風的風姨向他獻媚,想作他的填房。
老天爺嫌風姨太瘋,不想讨她作老婆。
風姨就每天故意和他搗亂,不讓他調風播雨。
老天爺隻要播起一陣雲要下雨,風姨就用嘴把他的雲彩吹散。
老天爺再播起一塊雲,風姨就再把雲吹跑。
因為這一場戀愛沒有結局,半年來天天刮風,卻下不來一滴雨。
這個荒唐故事在農村中流傳得如此廣泛,老太婆們每天望着神秘的天空,盼望着老天爺趕快完婚,或者風姨能夠死了那片癡心。
因為實在不敢再鬧了,地下的莊稼已經快早死了。
不知道從哪個村子傳來了一個說法。
她們說:風姨愛紡棉花,隻要下界百姓收集點棉花送給她,她就回家坐下來紡棉花,不再和老天爺搗亂,每天刮黃風了。
她隻要把風停下來,老天爺就能給下界播雲下雨了。
由于這個謠言編得如此合情合理,各村的婦女就挨門挨戶給風姨收集棉花。
婦女們把彈好搓好的雪白棉絮獻了出來,這家三條,那家兩條,然後捆成一捆,拿到十字街口,大夥跪在地上焚燒起來。
一條條棉絮在火焰中化成灰燼,飛向天空。
各村子裡都飄着燒焦棉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