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龍門之夜
關燈
小
中
大
當街上打臉,茅廁裡賠情。
一一民諺 一 洛河上有兩座橋,一座叫天津橋,一座叫林森橋。
天津橋這個名字很古了,“天津橋月”本來是洛陽八大景之一。
抗日戰争開始後,這座橋被日本鬼子飛機炸毀,隻剩下下邊的一座林森橋。
這座橋是北伐後修建的,用國民黨元老林森的名字命名。
這座橋沒有天津橋古雅漂亮,但現在卻變成洛陽到豫南的一條咽喉要道。
每天南來北往的汽車、膠輪車、運送軍糧的卡車,還有黃包車、架子車和手推木輪車,把這一座不到半裡長的河橋擠得水洩不通。
牛頭撞馬尾、車輪碰車軸,走一步,挪四指,整個橋上的人畜車馬,就像塞在香腸裡的碎肉一樣。
海老清牽着驢子和雁雁來到橋上時候,才是上午九、十點鐘時分,可是到了中午,還沒有過得橋去。
海老清的毛驢本來是在鄉下種莊稼的,沒有見過這樣大的場面,越是人多,它越是擰頭掉尾哼唧着尥蹶子。
幾個開汽車的國民黨士兵,看着驢背上騎了個小姑娘,就故意把汽車喇叭捺得哇哇直響來吓唬驢子。
氣得海老清沒法,隻是抱着驢子籠頭亂抖,卻不看那些當兵的一眼。
在他的眼裡,好像他們不是人,甚至也不是畜生,是一種連畜生都不如的東西。
雁雁從驢背上跳下來,脫下自己身上穿的小布衫頂在頭上。
她一方面是為了遮太陽,更重要是為了遮斷那些從汽車上射過來的貪饞眼神。
到了橋南頭時,人群流動開始快了一些。
因為多天沒有下雨,橋南頭的馬路被軋得坑坑凹凹,塵土飛揚。
人們的嘈雜聲和互相叫罵聲混合在一起,汽車喇叭聲好像是這個樂隊的大提琴。
不過人們很少在這裡停下來打架,因為都要争搶着趕路,罵聲在這裡隻是為了開道顯示出來的威風。
走上往龍門去的寬闊柳蔭大道,人群漸漸地拉開了。
柳樹不知道什麼時候栽的,這時已長得有合抱粗。
千條萬條的柳枝,從高高的樹幹上垂下來,又互相偎依交織在一起,把整個公路上空織成一條濃綠色的網。
公路邊是“古洛渠”的淙淙流水。
人們在這個綠色的走廊裡忽然又變得文明了,他們開始點頭、打招呼,有時候嘴裡還謙和地喊着:“借光!借光!” 海老清和雁雁在公路旁的水渠裡洗了把臉,在一個叫作“安樂窩”的村邊一家賣涼粉攤子前歇了歇,每人買了一盤涼粉吃了吃。
老清讓雁雁還騎上驢子,他在後邊趕着驢,向龍門口走去。
二 這龍門,又叫伊阙,兩邊青山對峙,一條清澈的伊河水從中流過,是洛陽有名的名勝地方。
東西山上,名刹古寺林立,幽泉奇松掩映,特别是那些石窟内的佛像,大大小小不下十萬餘尊。
從遠處看去,西山頭上那些石窟佛洞,密密麻麻就像蜂窩一樣。
東山上的香山寺、琵琶地等幾處名勝,紅樓回廊,松柏蒼翠,也确有仙境的感覺。
海老清到了龍門街上,已是半下午的時候。
他盤算着要是趕到家裡,還有四五十裡路程,還得過一條伊河。
俗話說,“能隔千山,不隔一水”,硬着頭皮趕二十裡夜路是小事。
過不了河留在荒灘野渡上,卻叫人擔心。
常聽說龍門南這一帶土匪多,清朝末年的大土匪老架杆“爛襖片”、“張黑子”就出在這裡。
現在雖然沒有那麼大的“杆子”了,但劫路的、搶人的,還是經常聽說。
自己一個人好說,還有雁雁和一頭毛驢。
他正在猶豫,忽然路旁傳來一聲親切的喊聲:“進來歇歇吧,後邊有槽能喂驢。
” 老清扭頭看了看,見是一個中年白淨漢子,系着白圍裙,站在一家飯鋪門前向自己打着招呼。
老清有些猶豫,他盤算着如果要在這兒住一夜。
最少也得一元多錢。
“住店不住店,先吃兩碗面”,這是這裡的規矩。
另外被子錢、席子錢,再加上喂驢的草料……他想到上午在林森橋上的擁擠情景,覺得本來是起早貪黑一天的路程,卻被那座橋把時間耽誤了。
他心裡有點懊喪。
“哪裡的客?”那個飯鋪掌櫃又問。
“聞鶴的。
”海老清不好意思再不回答。
“趕不到家了!”飯鋪掌櫃說,“你就是趕到伊川縣城也得摸黑。
住下吧,這是你女兒吧,領着你這姑娘逛逛龍門。
這是天下有名的福境寶地。
看看蛤蟆泉、蓮花磨,抱抱奉先寺佛爺的粗腿,一輩子有福氣。
住下吧,老掌櫃,有單獨住女眷的房間。
” 雁雁聽他說着,臉都興奮紅了。
她在洛陽住這幾年,常聽人家講起“遊龍門”的故事。
對于這個難民的女孩子,她除了熟悉籃子和飯碗以外,别的東西幾乎想都沒有想過。
現在她也來在龍門山下了,而且是騎着驢子來的。
飯鋪那個掌櫃,又向她爸爸一句“老掌櫃”跟着一句“老掌櫃”喊着,雖然是路上的随便稱呼,卻
一一民諺 一 洛河上有兩座橋,一座叫天津橋,一座叫林森橋。
天津橋這個名字很古了,“天津橋月”本來是洛陽八大景之一。
抗日戰争開始後,這座橋被日本鬼子飛機炸毀,隻剩下下邊的一座林森橋。
這座橋是北伐後修建的,用國民黨元老林森的名字命名。
這座橋沒有天津橋古雅漂亮,但現在卻變成洛陽到豫南的一條咽喉要道。
每天南來北往的汽車、膠輪車、運送軍糧的卡車,還有黃包車、架子車和手推木輪車,把這一座不到半裡長的河橋擠得水洩不通。
牛頭撞馬尾、車輪碰車軸,走一步,挪四指,整個橋上的人畜車馬,就像塞在香腸裡的碎肉一樣。
海老清牽着驢子和雁雁來到橋上時候,才是上午九、十點鐘時分,可是到了中午,還沒有過得橋去。
海老清的毛驢本來是在鄉下種莊稼的,沒有見過這樣大的場面,越是人多,它越是擰頭掉尾哼唧着尥蹶子。
幾個開汽車的國民黨士兵,看着驢背上騎了個小姑娘,就故意把汽車喇叭捺得哇哇直響來吓唬驢子。
氣得海老清沒法,隻是抱着驢子籠頭亂抖,卻不看那些當兵的一眼。
在他的眼裡,好像他們不是人,甚至也不是畜生,是一種連畜生都不如的東西。
雁雁從驢背上跳下來,脫下自己身上穿的小布衫頂在頭上。
她一方面是為了遮太陽,更重要是為了遮斷那些從汽車上射過來的貪饞眼神。
到了橋南頭時,人群流動開始快了一些。
因為多天沒有下雨,橋南頭的馬路被軋得坑坑凹凹,塵土飛揚。
人們的嘈雜聲和互相叫罵聲混合在一起,汽車喇叭聲好像是這個樂隊的大提琴。
不過人們很少在這裡停下來打架,因為都要争搶着趕路,罵聲在這裡隻是為了開道顯示出來的威風。
走上往龍門去的寬闊柳蔭大道,人群漸漸地拉開了。
柳樹不知道什麼時候栽的,這時已長得有合抱粗。
千條萬條的柳枝,從高高的樹幹上垂下來,又互相偎依交織在一起,把整個公路上空織成一條濃綠色的網。
公路邊是“古洛渠”的淙淙流水。
人們在這個綠色的走廊裡忽然又變得文明了,他們開始點頭、打招呼,有時候嘴裡還謙和地喊着:“借光!借光!” 海老清和雁雁在公路旁的水渠裡洗了把臉,在一個叫作“安樂窩”的村邊一家賣涼粉攤子前歇了歇,每人買了一盤涼粉吃了吃。
老清讓雁雁還騎上驢子,他在後邊趕着驢,向龍門口走去。
二 這龍門,又叫伊阙,兩邊青山對峙,一條清澈的伊河水從中流過,是洛陽有名的名勝地方。
東西山上,名刹古寺林立,幽泉奇松掩映,特别是那些石窟内的佛像,大大小小不下十萬餘尊。
從遠處看去,西山頭上那些石窟佛洞,密密麻麻就像蜂窩一樣。
東山上的香山寺、琵琶地等幾處名勝,紅樓回廊,松柏蒼翠,也确有仙境的感覺。
海老清到了龍門街上,已是半下午的時候。
他盤算着要是趕到家裡,還有四五十裡路程,還得過一條伊河。
俗話說,“能隔千山,不隔一水”,硬着頭皮趕二十裡夜路是小事。
過不了河留在荒灘野渡上,卻叫人擔心。
常聽說龍門南這一帶土匪多,清朝末年的大土匪老架杆“爛襖片”、“張黑子”就出在這裡。
現在雖然沒有那麼大的“杆子”了,但劫路的、搶人的,還是經常聽說。
自己一個人好說,還有雁雁和一頭毛驢。
他正在猶豫,忽然路旁傳來一聲親切的喊聲:“進來歇歇吧,後邊有槽能喂驢。
” 老清扭頭看了看,見是一個中年白淨漢子,系着白圍裙,站在一家飯鋪門前向自己打着招呼。
老清有些猶豫,他盤算着如果要在這兒住一夜。
最少也得一元多錢。
“住店不住店,先吃兩碗面”,這是這裡的規矩。
另外被子錢、席子錢,再加上喂驢的草料……他想到上午在林森橋上的擁擠情景,覺得本來是起早貪黑一天的路程,卻被那座橋把時間耽誤了。
他心裡有點懊喪。
“哪裡的客?”那個飯鋪掌櫃又問。
“聞鶴的。
”海老清不好意思再不回答。
“趕不到家了!”飯鋪掌櫃說,“你就是趕到伊川縣城也得摸黑。
住下吧,這是你女兒吧,領着你這姑娘逛逛龍門。
這是天下有名的福境寶地。
看看蛤蟆泉、蓮花磨,抱抱奉先寺佛爺的粗腿,一輩子有福氣。
住下吧,老掌櫃,有單獨住女眷的房間。
” 雁雁聽他說着,臉都興奮紅了。
她在洛陽住這幾年,常聽人家講起“遊龍門”的故事。
對于這個難民的女孩子,她除了熟悉籃子和飯碗以外,别的東西幾乎想都沒有想過。
現在她也來在龍門山下了,而且是騎着驢子來的。
飯鋪那個掌櫃,又向她爸爸一句“老掌櫃”跟着一句“老掌櫃”喊着,雖然是路上的随便稱呼,卻